道上闲言(三)
再谈克己复礼,子曰:“克己复礼为仁。”(出自《论语·颜渊》)看起来简单,可真到事儿上了,难。
孔子认为,所谓克己复礼,其条目便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出自《论语·颜渊》)这是很著名的一段话,相信有不少人都听说过。那么,礼的核心,及本质又是什么,礼都包括了哪些内容,相信略通《三礼》(既:《周礼》,《仪礼》,《礼记》)的人,心里都有个数。
这里我简单的介绍一下,先秦时期,也就是我们所谓的“古人”,以孔子为首的先秦思想家们,所谓的礼,大体上,是个什么概念呢。
我说,古人所谓的“礼”,实际上他的本身是一种,叫做:道德的行为规范。其内涵,极为丰富。丧礼,祭礼,士冠礼……等等,这还只是一少部分,其内容,在今天我们已经习惯了的,较为开明的日常行为习惯上来看,古人的某些礼仪规范内容,显示得极为复杂。譬如,“五服”(既,五种丧服),什么辈分的人去世以后服什么样的丧服,哭多久,怎么哭,在哪儿哭,以及,居丧期间饮食、起居上的调整与转变,不同人等在服丧一定的期间以后,该换下什么样的衣服,降等还是脱服……都有比较详细的规定。这在今天看起来,几乎是无法可想象的。特别,是对于我们现在的普通老百姓来讲,这简直就像是不可思议的一件事儿。一样。但是古人,特别,且尤为注重这些。这就是礼,古人的礼。
其实,他更像是情。我们今天讲的:人情,实际上,就像是古人礼的简化版。某人家里人有某位去世了,通知了你,或者你自行从某些地方,某些渠道或消息等等了解到了。你不得去鞠个躬吗,你不得去上柱香吗,你不得去给点钱,或慰问一下吗。这就叫人情。人情,就是古人礼的简化版,道理,是一样的。为什么这么做,既,古人是服五服,哭,服丧(根据与死者之间的辈分关系,决定时间的长与短……),现在是上香,随份子,鞠躬……为什么要这样。
因为,他是符合道德的。不管人活着,还是死了,他都有他的:德。万事万物,皆有其德。就像《诗经》所唱的一样,既:“天生蒸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出自《诗经·大雅·蒸民》)万事万物皆有其则,则,就是德。我们尊重他,敬畏他,这既是符合道的。就是上道的。相反,“无所畏惧”的,毫无敬畏的人,他只是侥幸能活着。就像孔子说的:“罔之生也幸而免。”(《论语·雍也》)道理,是一样的。所以,礼,是情。过去的礼,就是今天的人情。道理,他是这样子的。一样。而,合情合理,其实就是合内外之道,道理,是一样的。
理,就是内心所坚定的那条光明之道。光明大道,称为:理。情,就是外在的礼。就是人情。我们今天说:人情淡薄,实际上,既是人们都不太遵守礼了。或者说,人们也都不太上道了吧。道理,是这样子的。有守礼的,但也仅仅可能是做做样子。仁不仁的,就不知道了。其实,礼好做,无非就是表面上装装样子……用今天的话说,就叫做:外面儿。但有外面儿的人,也未必都就是好人,这点,孔子早就说过,子曰:“乡愿,德之贼也。”(出自《论语·阳货》)这个“乡愿”,就是外面儿很有的人,但是,就像孔子所说的:“仁则吾不知也。”(出自《论语·宪问》)既,孔子说:我不知道他仁不仁。仁则吾不知也。
所以,仁,比外面儿,要重要的多,因为他完全靠自己的内修,也是真正的,真实的跟随你自己的东西。他不像外面儿,可以学,可以练,熟能生巧。
你看社会上,那些左右逢源,八面玲珑之人,那都是练出来的呐。可能他有一定的天赋,这个理,他是做到了。合情合理。但是仁不仁,即便是孔子在世,也依然还会说:我不知道。既:吾不知也,了。道理,他是一样的。所以,问题是:什么是仁。孔子自己说:“克己复礼为仁。”那么,光有礼还不够,礼可以是“装”出来的……为了给别人看。你不知道,大面上都很好,谁知道他是否骗人的。所以孔子说:我不知道他仁不仁。意思就是:你是否“克己”,我不知道。因为礼是外在的,如果单凭用礼来评判仁,那伪君子也仁吗。不能吧。所以说,仁他还得看你内练的功夫。但内练的功夫,往往只能从小事儿上,独处时,以及细节,细微上去观察。如果,有这个机会的话。所以,仁难察觉。仁难察觉,但仁又基本透明。因为你的心理状态,你的修养程度,境界,与层次你自己心里最清楚。明镜似的。不是吗?所以,你克不克己,这个,可以伪装。但是克己,一定在复礼之前,因为复礼的人,他们未必克己,而克己的人,基本上,能够做到:复礼。克己就是自律,不动心。克己,守心,守心,克己,一个意思。
道理,是一样的。----文作者:李率 己亥年 四月十三 作于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