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育工具产品开发的反思
工作已经将近6年时间,有很多的经历,最近的事情很多,忽然想写点什么了。
最开始做这款产品的业务需求是领导提出来的,功能的设计是由我设计,领导审核的。经过2个月的努力,我们终于开发出这款产品,到现在为止,我们已经更新了5次的版本。这时候领导层提出现有的产品不能满足我们现在的业务需求,给出的原因更多的是想加新的功能,但是现有的架构承载不了太多的功能,因此想改版。
作为产品经理,不管别人怎么说这款产品界面怎么样,我更想说些自己的一些看法和见解。
一个工具产品本身只要没有重大bug,导致本身不能使用,这是技术和功能设计的问题。如果按照预定的业务设计流程,预定的功能操作流程操作都没有问题,但是用户还是说不行,这就不是产品本身的问题,我认为更多的是产品的本身的需求定位出现了问题。
需求的采集方面的工作我们做了多少?
需求分析这个工作是产品人的基础技能,一般人稍微锻炼就能学会,因此掌握这个能力的门槛很低,但是后期的成长比较难,为什么呢?举个例子:女孩子跑到男孩面前,对着男孩说:“你知不知道错了?”,这时候男孩该怎么办呢?作为产品一般会思考,这是什么样的场景,什么样的事情导致女孩子发火?分析一圈估计会说“老婆,我知道错了”,接下来的场景可能会是,女孩继续说“那你错哪里了?”,听到这里男孩子该怎么办?把这个月干了什么都要想一遍么?这就是典型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事例。这样的做法没有毛病,很符合正常逻辑。
因此合乎逻辑的分析能力你有,我有,大家有,而且各执一词,所以说很多争执也是在这个时候。这时候就需要一个对需求分析能力更强,对事物本质认识更深的人拿出一个让大家信服的方案。还是上面那个事例,如果男孩子说“看你说的,我没有做错事你就不能骂我么?”,我看到这个事例的时候都感到惊奇,这样的简单一句回答包含了多少情商在里面啊。所以,好的方案肯定是包含了很多的智慧在里面。而这个智慧量的增加需要长时间的积累,投机取巧是不行的,这也是为什么一个个优秀的产品为什么出自优秀的产品经理之手。
功能和页面都可以抄,但是阅历抄不来。比如腾讯很多产品都是抄别人的,很多人都在说腾讯的成功是因为用户数量多,这是大众的看法。作为产品经理,你要明白,你也许会有一些创意,但是在创意实现的时候,腾讯往往更能吸引用户,这一个点可不是简单的抄就能得来的。
像现在我开发的产品,需求分析阶段是由领导完成的,我相信很多公司都会是这种情况。产品得到的需求是被加工过的需求,而不是原始的需求。因此得出的结论未必与产品人员分析得出的结论一致。但是往往产品人员最终会听从领导的意见,按照领导的需求去设计业务流程。
需求分析完成之后就是怎么设计业务流程,这个业务流程也就是提出解决需求方案。有些时候,领导会将业务流程也会做一个干涉,不是提出建议,而是以落地方案的方式呈现。
多次的经验教训让我明白,在这个阶段往往应该与运营、技术人员一起讨论业务流程,而不是简简单单的认为:我们先把功能做出来,等有了流量,在做运营。
这种没有运营规划的产品设计,也是我目前负责产品处境:我们本身是针对音乐教学领域内的老师和学生开发的一款提高学习效率的使用工具。学生可以使用我们的产品提交作业给老师,让老师进行批改;老师可以使用这个工具对自己的学生进行陪练教学。
不管以后你这个工具产品将来怎么样,会成为一个什么样平台什么的,先想一想怎么让用户能够使用你的产品,让用户认识到你的产品对他的帮助,这样才能留住用户,继而让用户为了更好的使用而付费。
经常说解决用户的痛点,这个痛点,那个痛点,说了一大推,到底用户是否是真的痛呢?我认为用户的痛点是产品对用户的价值,即用户使用产品之后获取到的收益。就比如:美图秀秀这个APP,提供的功能很简单,也很少,但是深受大量的女性用户喜欢,这就是抓住了女性拍照修图麻烦的痛点。解决这个痛点之后,女孩子可以更加快速的发朋友圈炫耀,这个心理的收益就很大。因此美图秀秀深受女孩子喜欢不是没有道理啊。
那么我们这款APP对于学生用户的业务是怎么设计业务的呢?如图所示:
很麻烦的流程这是目前的业务设计流程。制作流程图的技能也是产品人员的基础技能之一,看流程图目的是找其中的关键节点。我认为这个流程里面关键的节点有两个:一个是该学生是否有老师,一个是是否有充足的还课点数。这两个节点缺一不可,否则的话学生无法体验到产品的功能使用,很符合“先付费后使用”的模式,费用负担者是老师用户。
为什么一定要把是否有老师作为学生是否能使用我们产品功能的第一道门槛呢?而且即便是添加完老师之后,如果该老师没有给自己分配还课点数,还是不能体验产品的功能。这样做是否真的是有必要呢?还有就是老师本身需要就是费用的承受者,还需要额外付出时间和精力去批改学生的作业,作为老师用户,这种业务模式老师真的能接受么?
为什么我们不可以先让学生体验下我们的功能的强大,然后再选择是否向老师发送呢?在没有老师的情况下,学生使用APP的行为对于我们来说是否有意义呢?学生交作业,老师批改作业,在这两个角色中,那个角色应该成为使用功能的费用承担者?如何才能促进这两个角色都能够持续的愿意扮演自己的角色?
对于学生而言,这类用户目的是获取知识,而不是简单的为了使用工具,如果能保证学生可以持续获取到他想要的知识,那么才可能会有兴趣继续用。在这个基础之上,我们再宣传我们的功能有多强大:不仅可以提交多张图片,同时还可以添加笔画、语音、视频等增值功能。免费的入门功能体验,付费购买增值服务,增加作业内容的方式和内容,形成“先使用后付费”的模式。
对老师而言,老师付出的是劳动,需要花费时间去批改学生的作业。有付出就得有回报,具体是以什么样的方式回报呢?我的建议是金钱:老师每批改一次作业就可以获取到现金的收入,并且可以提现。这样才会促使老师有持续的动力去批改作业,从而吸引更多的老师来用我们的产品批改作业。
这个模式更像什么呢?
简化后的流程在这个流程中,关键的节点只有一个:老师。只要有老师就可以发送作业内容,不需要学生考虑任何的额外因素。包括消耗的点数,出现不足的情况,学生完全可以自己解决,而不需要与老师做额外的沟通。
对于老师而言,想要获取更多的奖励只能通过两种方式:1.交作业学生数量的增加;2.学生交作业的频次增加。不管那种方式,都会让老师觉得我是在挣钱,而不是花钱找罪受。
说完针对学生的业务模式,再说说针对老师的业务模式。现在的业务模式是采用“老师付费,学生免费使用”的模式。这个业务模式我是非常认可的,但是在运营方向上我有一些自己的想法。
老师可以对自己的学生进行陪练,还是从重要程度上分析:如果老师没有不用这个陪练功能,那么自己学生有可能会使用其他方式满足自己的陪练的需求,所以我们这个产品的陪练功能对于学生来说只是锁一个选择;如果老师没有这个陪练功能,那么老师无法找到更趁手的工具。因此这个功能老师更需要,如果我们能做到老师想要的在线陪练的效果,让老师成为付费用户那是有可能的。
对于学生而言,自己并没有付出额外费用,就可以使用陪练功能,从心理接受程度上,学生用户跟容易接受这样的功能。
事实上陪练的功能流程设计就是按照这样的思路设计的,但是在运营上面,我们并没有更深入的引导老师用户使用我们的陪练功能。引导用户使用功能,不仅仅赠送老师陪练时长,更多的还要促使老师真正能用上陪练功能。
现在面临的问题是,老师有了,却没有学生。这里面的原因我认为是:我们简单的认为只要老师用了,他的学生就会使用——我实在想不出这两者有什么必然的逻辑。
学生如果对陪练功能不感兴趣怎么?你那什么去刺激学生下载你的APP?我的想法是:告诉学生可以更高效的提交作业,同时可以获取免费的陪练功能;告诉老师,如果你的学生要你批改作业,你可以获取相应的报酬,同时你还可以利用我们的工具开展在线陪练课程,提高你的教学水平。
对于现在老师不知学生,学生不知老师的情况,不能把所有的问题归结于产品本身,更多的我认为要反思:为什么没有用户愿意使用我们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