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在家上学,该怎么开始?社交怎么解决?
小曹先生在家上学,到今天,已经整整十年。这些年,我和先生投入了大量心力和精力:专门参加了教师培训;阅读了大量的教育书籍;投入大量的时间参加各类教育培训活动;抓住机会与各个学科的高级教师进行了教学探讨和交流……
——因而,积累了一些经验,总结了一些方法。也因此,常会接待一些"想让孩子在家学习"或者在“家庭教育”过程中遇到一些小难题的朋友;收到朋友们的一些问询;给出一些支持和帮助。
因有几个问题比较常见,我便抽了些时间简要的整理了一下,形成文字,以做参考。
有一点需要强调一下:没有任何一个教育案例,可以完全复制和套用。只期我的分享能带给朋友们一些启发,或可作前车之鉴……
最常被问到三个问题:
1,孩子学习的日程安排是怎么样的?是不是或要不要固定?
2,使用什么样的教材或者内容?
3,孩子在家,社交怎么解决?
以下,我一个问题一个问题的来简单分享一下(确实也只能作简单的分享,因为每个问题详细讲起来,大概需要写一本书吧)。
01:日程安排
先说说小曹先生的日程吧:
目前,小曹先生学习的每一项内容,比如射箭、数学、英语、法语、化学、写作……都有一个较长期、中期和短期的目标。这些目标,会细化到每个星期。每个星期有一个需要完成的小目标。
这些学习的目标和计划的安排由两位曹先生一起制定(细节以小曹先生为主,曹先生只看大方向)。每周末总结当周计划的完成情况、有没有遇到无法解决的难题、是否需要爸爸妈妈的支持?……同时拟定下一周的学习计划。
计划拟定好后,具体的执行是小曹先生自己的事情,除了每天必须的语言、练习、阅读等,其它内容在当周哪一天做、每次做到什么程度,都由他自己安排和决定。
所以回到前面的问题,孩子每天的日程可以说是固定的,也可以说是不固定的。
评估表-家长篇02:教材和内容
关于学习的教材和内容,还是先说说小曹先生:
小曹先生在家学习的前5~6年,我们只专心做的一件事情——就是培养孩子的自立、自律和自学能力。
这几年的时间里,他学习的内容并没有什么系统,也可以说“不论学什么东西都不打紧,要紧的是让他逐步达到自律,并学会自学且对自己的自学能力有信心”。
经过5~6年的时间,在小曹先生足够自立、自律、并形成很好的自学习惯后,才有了近几年系统的学习。
如果一定要问那几年的学习有没有依据些什么——那就是,从他的兴趣出发,通过他的兴趣加以引导,再延伸到其它学科上。
举个例子:
小曹先生一直喜欢遥控飞机,后来的兴趣点具体到了航模。我给他买过一架固定翼飞机。但因为他是初学,没有飞行经验,对飞机的控制能力较差,炸机便成了常有的事儿。
炸机了怎么办?又买新的?这可不行!那怎么办呢?就得要学会自己修,自己做。
于是,12岁那年,在第N次炸机后,儿子从图书馆借来的一本大学机械制图教材,用两个月时间自学。开始自己设计、绘图、寻找合适的材料,自己组装航模。
这个过程,除了满足孩子的兴趣,也是给他打下几何、力学的基础的过程。当然,也是锻炼他动手能力又一个很好的机会。
再后来,飞机的配件损坏,厂家没有相关配件的保修,飞机完全瘫痪了。想玩啊,咋办呢?小曹先生利用一个星期的的空余时间自学了CAD,绘制了配件的3D原型图。又在某宝找到3D打印店,顺利完成了配件的打印,并维修好飞机模型……
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往往都是从一个点出发,发散开,引导他自发的,对其它学科的需要和兴趣,进而自动自主的去学习。
可以说,在家上学是一个多方面、系统的,是需要规划的一件事情。我也无法在这里通过几百或千把个字说得清楚明了,但总体来说,大概的顺序应该是这样的——
首先,你希望孩子未来成为什么样的人?以此,确定你的教育目标;
教育目标决定了教育方法,然后是根据自己的方法制定教育计划;
之后,才涉及到使用什么教材和怎样的大纲;
最后,才是日程的安排和学习计划。
因此, 孩子在家上学如何开始,小曹先生的这些只能提供一个理论上的参考。
每个孩子的学习目标不同。我们家的日程必然是无法完全套用的。具体的方法和实施,还需要根据自家孩子的情况、兴趣进行引导和安排。
03:社交
关于孩子在家学习的社交问题,其实不必太过担心。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学校因为升学的压力(尤其是公立学校,其实也包括大部分的私立学校),学生除了吃喝拉撒只做两件事情:“听课-练习”、“练习-听课”。学生和学生之间并没有真实的社交,和老师之间也没有。
当然,小学一、二年级的时候因为学校压力小,孩子们在学校的情况会稍好一点,但也好不到哪里去。某些私立学校,比如华德福,会更好一些。华校讲究“家校共建”,学校活动比较多,孩子的社交机会也更多(据一些家长朋友的反馈,高年级也一样逃不天升学以及和公立学校接轨的压力)。
对于每一个孩子来说,家庭是个小社会,和父母、家人之间的相处方式,也是长大后他与社会的相处方式。在家学习,和父母在一起的时间更多,“交流”及“沟通”机会也更多。同时,因时间更为灵活,除了父母,与其他在家上学的孩子、家长之间,也能产生很多真实的社交。
说得具体一些,在小曹先生小一点的时候,成都在家上学的几个家庭有固定的玩耍和活动时间。这些时间,除了放松的玩耍,对孩子来说,同时也是高质量的社交活动。
上面说的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我们也常去图书馆、博物馆,参观、做志愿者、参加急救培训等等。在这些项目中,孩子需要去和其他人认真沟通,要明白完成工作的目标,要知道自己的工作分工,要知道如何也别人配合……所有这些,也都是真实的社会交往。
近两看,和小曹先生同龄的孩子都已经步入青春期。虽然长大了,学习也更紧张了,但他们也有固定常联系的年龄相近的伙伴。会一起讨论感兴趣的话题、有定期英文戏剧社排演、有不定期的英文辩论赛、不定期的户外活动……
在孩子不同年龄,需要的伙伴和与伙伴交往的方式有所不同。
低龄时,带他们一起玩耍较多:运动游戏、野炊、爬山、戏剧游戏……大一点后,更多的是给他们创造机会、留出时间让他们自己沟通——这里面会自然而然的产生“比较”、“显摆”——我的单词量已经多少,你的数学学到哪个程度……
互通有无:这个编程语言有什么优势;哪个软件更好用;我的音乐作品你给你欣赏;你写的程序我来看看……
或者合作:一起排戏剧,一起表演;一起合作一个作品;一起搞夏令营……
这些,在我们看来都是真实有效的社交活动,也是学校的孩子所无法相比的。
当然,和呆在学校相比,他们所接触的孩子数量肯定是有限的。但我们不论选择哪条路,都会得到一些,又必须放弃一些,这也是无可奈何的事儿。。。
不过,从另一方面来说,这样的方式,所结交的伙伴会比较纯粹一些,不会像在学校情况那么复杂。在孩子心智还未完全成熟之前,我个人认为,这样纯粹的伙伴,应该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