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st Kids
这一切将通往何处?
我们将会成为什么人?
这是我们年轻的问题,年轻的答案也已揭晓。
一切通往彼此,
我们成为自己。
Meet You
生性好静,爱好也都是些读书画画之类的安静事儿,小时候不觉得,慢慢的大了才发觉自己好像是有点阅读障碍的,阅读的速度比同龄人慢了一大截,与朋友们同时开始看一篇文章,他们的速度往往是我的几倍,常常跟不上电影字幕的节奏,上学时看教科书也总是用尺子比着一个字一个字的读下去,好像失去了坐标眼睛就会不自觉的看到别出去了。就这样,还是坚持了读书这一件小事,一来是因为喜欢,二来也是有意想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
遇到《just kids》这本书,是一场意外。若是让我自己在书店里选择,它可能永远不会引起我的注意。幸运的是,在我终于理清了种种生活琐事,拨开了云雾想晒一个太阳的午后,它躺在一个黄色牛皮袋里,穿越安检机的X射线,经由无数双陌生人的手,找到我选择我。
Just Kids
读这本传记,我看到的不是朋克教母Patti Smith和备受争议的大摄影师Robert Mapplethorpe的艺术家前时代,而是一个逃离家乡的女孩儿和一个天主教男孩的相遇与陪伴,两个如孩童般真切生活的年轻人。不曾热爱摇滚,又年轻的在此之前从未听闻他们的名字,却因为这本书重回了上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的美国,一个丰盛的年代,一个回不去的纽约。
他们的世界是充斥着杜尚,兰波,安迪沃霍尔的精神之巅,也是纠缠于自杀,性虐,迷幻剂的极端之域。不得不羡慕,他们生在了好时候,通俗艺术正以前所未有的反叛面目冲击着年轻人的美学观和世界观,艺术家和他的时代一起成长,并对他的时代施加着无比强势的作用力。而Patti和Robert,尽管他们从20岁开始,共同成长了20年,在这股席卷一切的浪潮中,始终是货真价实的天真孩童。他们没法清晰地看到时代和命运之手的动作,只能在庞大的动荡中骚动,在喧哗中酿造艺术。多年后,老Patti这样回应:“我们象穿越雷区的孩子一样单纯而危险。在艺术与梦里,你应该狂放不羁地继续前行;在生命里,你应该公正而不为人知地活着。”
Separate Ways Together
相比之下,他们的生活离我们是如此的遥远。我们所处的时代那么不同,我们的境遇那么不同,而我们的情感,我们的烦恼又是那么的相似。如今的我们,在久远的时空里,处于与他们相似的年纪,做着与他们相同或不同的选择。我们逃离自己的家乡,怀揣梦想义无返顾的奔赴都市漩涡,我们被裹挟在互联网,创业的浪潮中,谁也不会知道,若干年后的我们会否成为时代长河中耀眼的名字。
译者说,书中那些如雷贯耳的名字、光怪陆离的场景,尽管令人兴奋,但在一条追寻自由的小路上也只是斑驳的光影。这不是漂亮话。即便没有贴身走在这条路上,你也一样能够感受,这个故事里,真正让你难以释怀的,其实是那份无以代受的哀乐和了不可得的聚散。在这件事上,我们没有距离,因为我们无人幸免。我想,你若咬定了人只活一次,便更没有随波逐流的理由。在无常的生命中,这会比胆怯而佯装成熟更有别样的收获吧。
读完此书,适逢鲍勃迪伦获诺贝尔文学奖这一极具爆发力的时间,不知这位大神是会“笑纳”还是拒绝,更妙的是,我在此时长了智齿,也貌似预示着某一孩童时代的结束。唯愿,漫长的人生道路上,我们找到的大部分人,对自己想要什么或是听起来像什么,都能心中有数。纵然这一生里,每个人都要学会告别,但我们并不孤单,我们只是孩子。
"I think they are artists. They might be somebody someday."
"Oh, come on. They are just k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