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言薄论:统一性
今天想来谈一谈“统一性”这个问题,当然,我不会涉及到很深的哲学视角,而是简单的思考关于“个人的统一性”这一问题。
曾经做过校内“十佳优秀大学生”评选活动的引导人之一,也借此机会见到了一批最为优秀的学姐学长。有一位学长在描述自己的时候称其觉得自我最为重要的特点就是统一性。
评委老师不解,问道:“何谓‘统一性’呢?”
学长一笑:“就是指个人逻辑上的统一性。比方说我有一个室友,他平时不上课就知道打游戏,显然对于这门课的知识与分数不在意,但是一到期末就开始疯狂的补课、对老师套近乎求高分。我觉得这就是逻辑上统一性的丧失。”
“那他就应该乖乖不及格等重修吗?”
“对。”学长一本正经的回答道,在座的所有人都笑了,当然包括我,对于这个学长的耿直有点忍俊不禁。
时隔两年回想起这件事,忽然觉得“统一性”这个概念,貌似还有值得讨论的地方。
学长所谓的统一性,如果我没有理解错的话,应当是指:一个人的言行在逻辑层面与认知层面的统一。具体来讲的话,就像他举的例子一般,如果你真的对这门课不感兴趣、同时也不在意成绩,那你大可做最低限度的努力;但是如果你想要一个好成绩,即使对课程内容不感兴趣,也理应遵守规则,好好完成考勤与学习。
而现实情况是,室友既想要好成绩,又没有相应的行为,最后只得在规则之外寻求解决的方法。
两年前的笑,是觉得这个学长不近人情,怎么会有人如此呆板的想事情,人不就是处在这样一种矛盾中的吗?谈何统一呢。
而现在想来,恰恰是这种矛盾而不统一的言行,把我们带到了一种尴尬的境地。从这个例子来看,大多数人往往是这样一种“既想做婊子,又想立牌坊”的行为或者是心态中,故而时常感到矛盾与迷茫。
如果用统一性的观点来约束自己的一些想法,会忽然觉得似乎根本没有值得烦扰踌躇之事。比方说对于“获得成功”这一个问题上,知道必要条件是努力,但是又不肯将之付出,或者并没有寻找到确切的努力的方法(嘛,说实话,努力也是需要方向与天赋的,不是人人说一句努力无头苍蝇一般乱冲就可以成功的),如果做不到又没有找到其他的要素的话,那么自然作为一个普通人开开心心的活下去好啦,何苦强求自己呢?
这个时候反驳的人就会出现了:正因为我有这种矛盾的心情,我才能够不断的改善自己,不断的向上冲刺啊!而人生的迷惘与困惑,对于选择的不确定性,不是再正常不过的必经阶段吗?
就像上文说的,虽然我是个婊子,但是我想立牌坊的心情也很真切呀!你总不能让我保持统一性,而说:“你是个婊子就要一直乖乖做婊子。”
对,逻辑上来说没错,但是这里的统一性,并不意味着要求个人一成不变,而是说,要以“连续统”的形式将自身言行与认知加以统一。迷茫与困惑是每个人面对选择时的必然状态,而动态的连续选择则是构成人生际遇的要素,但是呢,统一性恰巧提供的便是支持这一选择逻辑的工具之一。
嘛,举例子来说:我现在在行为上是一个天天翘课的学生,但是我想获得一个好成绩,那么摆在我面前的问题就是如何完成这样一种转变;从具体的这一事例上来说,我可以根据老师的考勤习惯来出席,最后突击复习从而满足我的想法——但是这种功利的取巧手段并非永远奏效的,所以我必须承担考试成绩差的风险。所以在结果到来之时,我根本没有责怪老师的资格。
而如果保持统一性,为了目标改变我原来插科打诨的做派,每天乖乖上课做笔记,考前按时复习。这就是从认知到行为的一种转变了,但是考试成绩依旧可能不理想,因为客观世界很多时候是不会为主观认知而改变的,这一时候呢,你就可以归因于外界因素了,谁也无法剥夺你话语的合理性。
所以,在上述过程中,我的认知与行为,目标与手段在客观上保持着统一,这样子的话还有什么迷茫可言呢?
但是现实情况往往更加复杂。
首先,我并不能明确自己的认知与目标:谁能告诉我我到底想要什么呢?
其次,我并不能准确的找到应有的行为与手段: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的方法嘛。
故而这样抽象的讨论两者的统一性似乎并没有什么价值。迷茫则是一种必然,大家采取的方法便是同时在两者之上寻求建议或参考,但是这往往会导致更混乱与矛盾的状态。
其实并没有什么问题,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讲,人这种动物永远活在合理性之下,在认知失调的情况中自然会做出相应调整。
而我想要说的是:统一性只在自己个人身上,无法从外界借鉴而得。
努力也好、荒唐也罢,如果意义本身是不明确的,只有让自己的行为告诉自己真实的想法。而答案只会存在于自己的心中。
说得很抽象,但是好比一个人在沙滩上行走,所谓统一性就是当你回首时还能看到过去留下的那一整排脚印,不被海浪所卷走,留下曾经的样子吧。
或许不忘初心也是一种理解的方式呢。嘛,就这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