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首遭地域黑(上)
去年夏天,我从兰州游玩之后又辗转青海。没想到在西宁的一家餐馆里,经历了一场关于地域黑的风波,也让我对老家河南这片土地有了更深沉的热爱与思考。
那是一个寻常的傍晚,我通过小红书上网友们做的攻略,去莫家街打卡西宁特色美食,享受着旅行的片刻宁静。
一家大排档里,我点完餐,在等餐的过程中,我旁边坐了一对山东夫妇,他们也在等餐。而在我们的对面,突然进来一位男士,他也点了餐坐下,并很快和一对夫妇熟络地攀谈起来。
“你们是来旅游的吧?”那位男士先开口问道。
“对,是的。”那对夫妇随即答道。
“你们从哪里来呢?”他又对那对那对夫妇询问。
“山东过来的。”那对夫妇也很客气地回答道。
“山东,”他顿了顿又说,“山东这个地方挺好,孔子文化,而且很好客!对了,你们山东跟河南挨着呢吧?”
“是的,我们家那边隔壁就是河南。”山东夫妇又回复道。
身为一个河南人,出门在外突然被别人提到家乡,其实内心还是有点惊喜的。
但只听那位男士,冷笑了两声,随即很轻蔑地说:“河南,哼,河南人都不是啥好东西!”
这句刺耳的话语像冰冷的箭镞,狠狠地射进了我的心。这毫无根据的无脑抹黑,瞬间点燃了我的怒火。
我想起了长辈们常讲的故事。
饥荒年代,地里的庄稼颗粒无收,饿肚子是常态,村里不少人都撑不下去。
但大爷爷说,那时的河南人没一个轻易低头的,男人们背着筐去山里挖野菜、采野果,女人们把仅有的口粮省给孩子和老人,大家互相帮衬着,你匀我一把糠,我分你半块红薯,硬是靠着一股不屈不挠的劲儿,熬了过来。
后来,父亲也总对我说:“咱河南人,骨头是硬的,心是热的。”
大学时,我参加了学校的志愿团,跟着团队去了兰考县。在焦裕禄书记纪念馆里,看着那些泛黄的照片、磨破的布鞋,听着讲解员讲述他带领群众种泡桐、治盐碱的故事,我眼眶一直是热的。
他走遍兰考的每个村庄,把病痛抛在脑后,心里装的全是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的念头。
那片曾经贫瘠的土地上,如今泡桐成林,亭亭如盖。那是焦书记和兰考人一起种下的希望,也是河南人“敢教日月换新天”的韧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