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放弃唯一可以使自己强大的方式
最近在看冯卫东老师撰写的《做一个成长型教师》,“成长”两个字深深触动了我的心,长居一线工作,我自然是知道一线教师的辛苦与踌躇,但是成长向来都是自己的事情,成长是可以看清是非对错的睿智,是不人云亦云的清醒,更是幸福道路上的登峰梯,是强大精神力量的唯一源泉。
成长是自己的事
很多时候,我听到这样的例子:有人抱怨,我把一切都付出给了孩子,我没有时间去看书,去成长自己;还有人说,我身体吃不消,学生说了不听,学校人际关系也处不好……整个人陷入负能量圈子里出不来!这样的例子不在少数,第一感觉就是怨气十足,而且他们不知道如何去改变?美国有位资深的心理学家叫做派克,他也遇到同样的问题,他想把工作做出色,必定在工作上花时间,但这带来的后果就是妻子抱怨他没有时间陪伴孩子,于是他去咨询主任,主任说看来你遇到麻烦了,但这不关我的事,是你自己的事。他一开始很生气,但后来想主任说的也没错,我的时间是我的责任,如何安排时间应该由我自己负责,花更多时间接待我的病人,是我自己选择的结果。一位训练有素的心理医生都会不自觉的把责任推给别人,何况普通人?在快节奏卷的社会,很多人说,卷也卷不赢,不如躺平,躺平是什么?——是颓废,长久来说对人的精神是一种毒药,人会做什么事情都萎靡不振的,长此以往就废掉了。人在面临改变时,都需要巨大的勇气和努力。渔夫出海捕鱼,不知道有没有收获,尚能坚持,难道我们还不如渔夫?
人亦如柴 钻乃有火
每当我想起参加区德育沙龙那段经历,我都会觉得那段学习的时光特别美,说“美”,更多的是回忆更美,收获更美。但在当时,也很磨人,要出去听课、听讲座、参与各种活动,用兴仁小学顾校长的一句话说,我知道大家在路上,很辛苦的。尤其是每次沙龙研讨,我们都要进行先期准备、活动发言、研讨后整理成文章,由不敢发言、战战兢兢到下笔如有神,每一次的锻炼都让我们学员收获颇丰,苦是真的苦,但是收获也真的美,在学习的那段日子,我收获了极美的友谊,收获了师傅的教导和帮助,我开始做课题,文章突破了不能发表的极限,收获了市优秀班主任的荣誉。有时候,我们的年轻人特别着急,参加一次比赛就想获得一等奖,我是从来不想有这极致的幸运的,在高手如林、新人辈出的年代,我这个奔五的农村中年妇女也没有这个实力,我只有把每次比赛当做练习,然后在每次比赛后,总结得失,下次再出发。李晓军校长说,能成功的差不多是这两类人,一种是天赋异禀的,还有一种是长期坚持不懈的。在背后长期的千锤百炼下,奇迹才有可能会出现。
在青春的接力中走出吃惊的自我
书中有一句话,幸福是苦出来的,深有感触。还记得,我刚工作就被当班主任,担任三个班的英语教学,那时候复习阶段,一个班要上两节课,一天下来就是六节,任劳任怨,回想起来,那时候一身的劲,也没感觉多累。后来跟别人交流,英语老师都不做班主任,我就感觉自己吃亏了,为什么人家可以不做,我就要做?可是,当我后来研究德育,好处就显现出来了,长期的班主任工作使我积累了大量的工作经验,写文章忽然感觉开窍也是德育文章带来的,由德育的成功经验引申到英语专业,让我可以驾轻就熟,所以吃亏是福,真不是假的。连蒋晓飞校长也说“曲线抵达,成功是拐个弯的艺术”。不苦不累,生活无味,多走几步,不会浪费。要相信,所有的苦,终会照亮你前行的道路。像最近申报的南通市1115卓越教师培养对象 ,大家都知道条件非常苛刻,但幸运的是我的年龄符合,需要的条件刚好有,5篇文章其中就有一篇是当时发表的德育文章,这时候就特别庆幸,没有因为发表德育无用就不去做,当被告知入选的时候,有一种走狗屎运的幸运,也有一种苦尽甘来的的回味。机会确实是给准备好的人的。
有人说,我身上有一种“成长型思维”的特征,从不抱怨,不怨天尤人,只会自己埋头学习、默默扎根,徐徐向前,没有做出很伟大的事,但就是在这平凡里却开出一朵不经察觉的小野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