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妖猫传》打碎了我少年时期对《长恨歌》的好印象!
大约初一初二的时候,最喜欢的两首诗就是《长恨歌》和《再别康桥》。《长恨歌》虽长,但画面感很强,写尽了杨玉环的一生,也写出了大唐那段历史时期的全貌。
十几年来,一直以为:
1、安史之乱是因为安禄山史思明不满李林甫、杨国忠的排除异己政治手法,不满唐玄宗宠爱高力士的荒唐,不满皇帝不再励精图治的昏庸,才起的兵。玄宗仓皇出逃,带着贵妃。
而电影里,安史起兵后,皇帝本不打算出逃,但安禄山说一定要得到杨贵妃,他才带着贵妃出逃,总让人有些唏嘘。
皇权的没落,就这样转变成一个逆臣对一个妃子的觊觎和志在必得。大军被迫出逃保住最后的皇权,就这样转变成皇帝不愿让其他男人得到自己心爱的女人才出走。总是让我无法接受。
2、马嵬坡兵变,要求皇帝处死杨玉环,不然就不再护主。皇帝无奈,贵妃被迫自缢而亡。
而电影里,丹龙说,一到马嵬坡皇帝就和他爹商量怎么才能让贵妃自己心甘情愿去赴死,还带着对他的爱和期盼。从护不了心爱之人周全眼睁睁看她被杀,变成了自己早就动了杀心。不知那时是因为安禄山誓言要得到贵妃,他的气怒与害怕,想着自己可能失去就毁掉不留给安;还是他已然开始将叛乱怪罪于贵妃,自觉没了她一切也便平息;还是一路上已有风闻,将士们要求处死杨氏一族;还是作为一个人君,他早就想清,杀贵妃可立马平民怨,军民不会再继续怪罪于他的不治之失。种种原因不得而知,但不管是哪一种,人心之荒凉,可见一斑。
3、贵妃在马嵬坡死于被迫自缢,或者被别人勒死伪装成她自缢。
可电影里,贵妃死于皇帝和众大臣的一场骗局。先让她相信假死帮她活命,再让她以假死之身行真死之入棺入墓,最后还让她相信待事情平息后定会开馆取针救活她并带她出来。可事实却是,皇帝与众臣一开始就无事后开棺救她之意,那些让她相信的,不过是骗她心甘情愿赴死的伎俩。没 一个人想背上杀死贵妃的罪名,也没有一个人真诚待她。所以影片快结束时,黄轩饰演的白居易说,总还有一个人是真诚的,这个人就是白龙。
4、最残忍莫过于贵妃死状。曾以为被缢死,总还是一时之痛变香消玉殒了。
而电影里,贵妃于棺木里醒来的时候,想推开棺木缺无力,用手抓棺木顶,一道道血红血红的印子,印记了她那时候的恐惧、斯喊、痛苦,对生的渴望、也对生的绝望,对众人对命运的痛彻,但我想那时候她没有恨。小时候听过这样的鬼故事,一个女孩子被活埋,她如贵妃一样在棺木里挣扎求生,但最后还是死去了。死后她化作厉鬼不断寻仇报复,就如那只妖猫一样。而贵妃平静的死,安静的笑,死时身着凤图红衣,死后只穿白色素衣,仿佛她终于在死后回到了一个女子的平凡与平和,身前那些盛世之宠都不是她想要,因为坐在秋千上的时候,她没有笑。
得李白那首诗时,她喜欢。虽只吟一句“云想衣裳花想容”,可又如何不是看懂了诗中前喜后悲的心哀,只言此时之喜只享此刻之欢不想未来的无奈悲凉。因此起初她能强压内心的波涛,但是“极乐之宴”到尾声时,万人欢乐的时候她突然黯然下来,想到了自己身为女子的不幸,唐盛她是盛世繁华的象征,唐衰她必是那个衰退的祸水。她想到了总有一天她会死,会被弃而死。她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悲痛。她是一个极其通透的女子,李白作诗时,由大笑到掩面流泪,她又岂会感受不到他诗中隐藏的情绪?又岂会不知那就是她命运的象征?
所以当她看透那个骗局的时候,还是去了。而死后,她也没有化作厉鬼和怨灵,却比活着的时候更加恬静。
最讽刺的便是,“极乐之宴”上,皇帝散发为早想杀他的安禄山击鼓献舞,贵妃于那一刻落寞,也似乎预示着日后安禄山和皇帝对阵的时候,便是她生命的终点。
5、《长恨歌》里,描述过后来唐皇对贵妃的思念,还哭瞎了眼,夜晚在瑶台前与其相见。
而电影里,皇帝的眼睛是妖猫抓瞎;我想皇帝也大多时候就是感慨回忆一下吧,自己下的狠心和杀手,哪还会有那么多的深情?
有人说剧情不好,前面似白居易的大男主戏,中间是白龙的解说,结局是白龙丹龙贵妃及他们的碰面,不够连贯且中断。可是世间故事难道不就是大多如此?起初都不知因何原因而起,却深陷其中。走着走着,发现更多秘密,也有了更多疑问,需要当事人来解答。当解答完,才知道原来是这样一回事,心中悲切,也想让世事都有个圆满的结局,从此画上句号。不觉得故事这样进展有差,毕竟不像美剧悬疑剧那样还有下一集下一季,不那样一直大男主探案如何突出男主及剧情无限?
反倒觉得,陈导这样拍着古代故事,颇有几分借古讽今的意味,当权者想让你相信什么就会给你制造让你相信的证据,其实万民根本没有掌握自己命运和了解事实真相的权利与能力。影片故事不是按大众最了解的那样叙述,也不是按野史传闻贵妃被带去日本或者美洲的讲述。却用了这样一种方式,颠覆了我们过去对这一历史事件的认知。用这样一个妖猫复仇的方式,挖出历史的真相,由一个看似大恶的妖猫,引出一个没有任何真诚满是痛苦的秘密。而事实上,他是当年最真诚的那个人,也是当年唯一一个真诚的人,他化作一只猫,陪了她30年,30年后带大家找出真相。
而白居易和僧人,是时隔30年后,最真诚的两人。白居易不对新皇之死随意记录,被辞官,是铁骨铮铮的男儿本性;房里满是贵妃画像,日日夜夜作诗,是对贵妃的一片真情与怜悯。当他本真的人性与善良的爱心相遇的时候,是引出真相最好的人选。肮脏总是由最纯洁的的人消除。僧人,带着师父的遗愿入唐,找寻一个秘密,带回日本。厉经海上大浪活下来,便更加遇事平静并一往无前。所以他深挖每个细节,不畏艰险去探寻,在白居易害怕的时候还是那么镇定。他二人的组合,仿佛就是情感与理智的结合,一腔热爱与冷静方法的结合,
所以30年了,妖猫找了他们,他们跟着妖猫,找出了历史真相,还贵妃一份XX?我想不出是还她什么?是委屈,又似乎不是,她有种慷慨赴死看破一切的淡然与豪迈,这样看她不觉得自己委屈。是她的大义凛然,也似乎不是,在历史长河中,皇权更替中,她就是一个瘦弱无助的女子任人摆布,君王要你来你不能走,要你笑你不能哭,要你高调你不能低调,要你死你不能生,只是男权社会的玩物。
所以,最后真相明了了,到底还贵妃一个什么呢?说不清。或许就当做是一个没有真诚的痛苦的秘密被揭穿,就最好了吧。其他皇帝,男臣等等,那些做法勾当,还值得一提么?
而最后,却因一句台词寻味出,贵妃或许不需要真相被翻出,不需要还她些什么,是白龙不甘心,我执了。她是怀着报答皇帝的爱赴死的,所以她才能笑着平静的去死,单纯而善良。她说“别人对我一点一滴的好,我都想报答”。不然,如果她有怨有恨,便不会去假死会拆穿,她不想让他为难让他有难。她想如果可以,如果以她一人之命可以救他于水火,她愿意,所以她去了,那么坚决果敢,没有丝毫的害怕与动摇。去之前,还送他一缕头发作念想,犹怜。真真是,你演戏,我看穿了,但是我不拆穿,依然配合你,或许这样你就少了一丝心理负担。
电影看完,我哭了,内心忍不住的巨大的压抑,或许是感受到了贵妃那平淡平静外表下的内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