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样的人生,不一样的毕业季,因为有你!

【天光学术】论文写作(一)| 论文选题原则与方法

2019-01-18  本文已影响3人  天光学术论

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是按一定价值标准或条件对可供选择的课题进行评价和比较并对研究方向、目标、领域和范围作出抉择的过程,是解决“研究什么”的问题,是决定论文内容和价值的关键环节。做好论文选题工作,其论题确定、论证角度选择、材料取舍、篇章结构安排等问题可能迎刃而解。万事开头难,选题是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头号难事。

一、选题原则

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要考虑必要性、科学性和可行性等,应扬长避短,在主客观最佳焦点上,选择难易适中、符合自己实际能力的论题。

1

根据研究目的选题

根据研究生学位论文研究目的,可以分为描述性研究、解释性研究和探索性研究三类。描述性研究目的是系统地了解某一科学现象的状况及发展过程,通过对其科学发展现状的准确、全面描述,解答“是什么”的问题。解释性研究则试图对科学发展现象作出普遍因果解释,以解答“为什么”的问题。探索性研究是对某一课题或某一现象进行初步了解,既可以作为一项独立研究,又可以为进一步周密深入研究做准备。换言之,探索性研究的目的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而描述性研究和解释性研究则是解答问题;描述性研究和探索性研究事先没有明确的理论假设,一般都从观察入手了解和说明研究问题,而解释性研究则要求事先提出一些明确的研究假设,主要运用假设检验逻辑构成相关模型或因果模型。

2  

根据研究类型选题

从研究生学位论文类型和领域角度,可以分为基础理论研究、应用理论研究、开发理论研究三类。这三类课题本身价值有所不同。基础理论研究重在学术理论价值;应用理论研究重在社会实践价值;开发理论研究重在经济价值。

基础理论研究旨在建立和发展理论体系,以系统阐述并检验各种假说、原理、法则为最终目标。基础理论研究,往往先有某种设想或假说,然后找出其本质规律予以确立和验证。其成果一般表现为发现新领域、新规律,提出新学说、新理论和新观点。

应用理论研究是运用理论知识,探寻有实用价值的新知识、新途径和新措施以解决实际问题的研究,即如何把科学理论知识转化为技能、方法和手段,使科学理论知识与实际衔接,是联结理论和教育、教学实际的中间环节和桥梁,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例如美国教育家布卢姆应用认知学派的基础理论研究提出教育目标分类方法,建立了应用模型。凡是与现实需要联系紧密的专题研究,如中小学管理体制研究,课程与教法研究,教学技术、手段研究,提高教学质量的成功教育研究,减轻学生过重负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研究,提高学校德育实效性的研究等,都属于应用研究。

开发理论研究以明确、具体的技术形式使研究成果得以推广,直接应用于实践。例如有关提高教学质量成果的推广研究就属于开发研究范畴。与应用研究相比,开发研究探求理论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形式和途径,是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成果在实践中的可行性、适用性研究。从一定意义上说,开发研究不是为了获得知识,而是展开知识,是将研究成果与经验加以推广和普及。科研成果价值只有通过开发研究,才能得以真正实现。

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各有不同特点和作用,但又相互关联、相互渗透、相辅相成。基础研究是应用研究、开发研究的依据和指导;应用研究、开发研究又是对基础研究的验证、丰富和发展。基础研究是否科学,是否具有真理性,需要在实践中加以验证;通过应用、开发研究可以对基础理论加以鉴别、选择。基础理论也正是通过应用、开发研究而不断发展,逐渐完善的。

3

根据实力选题

研究生在选题前,应确定主攻方向,明确专业目标,了解自己的研究实力,用古希腊的话说:“认识你自己”;用中国俗话说:“人贵有自知之明”。研究实力分绝对实力和相对实力两种。绝对实力由研究生的知识结构、智能结构、研究经验等构成。相对实力则是研究生与同一领域的其他研究生实力比较而得出的判断和结论。如有工作经历的研究生,如果具备理论修养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就具有应用性研究优势;而相对于基础理论研究,其研究实力较弱。研究生的研究实力可概述如下:

(1)知识结构。以教育学专业的研究生为例。美国教育学家舒尔曼(LeeShulman)认为,研究生应具有内容知识、教学法知识、课程知识、关于学生及其特点的知识、教育环境知识、教育政治和社会背景知识等知识。教育学专业研究生不仅在知识量上多于新手,而且在质上也有明显差异,能及时提取知识,从而使学位论文一气呵成。中国的一些心理学家认为,研究生需要本体性知识、文化知识、实践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本体性知识是研究生所具有的特定学科知识,达到某种水平即可。实践性知识是研究生在实现有目的的行为中所具有的情景知识及其相关知识,即有教师背景的研究生,会受到个人教学经历的影响。条件性知识是研究生所具有的教育学与心理学知识。广博的文化知识具有与本体性知识同等重要的意义。此外,研究生还必须具有语文、外语、数学知识,扎实的哲学功底、科学研究方法论和科学史知识。科学发展史表明,具有宽广理论水平和掌握多种专业知识水平的“通才”最容易取得成果。

(2)智能结构。研究生应具备由观察力、记忆力、想像力、思维力和注意力所构成的智力结构;应有自学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实际动手的能力、分析判断能力、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创造能力及写作能力等构成的复合型研究能力结构。智能结构和知识结构分层次、按比例协调发展,形成完整的、动态的、开放的、可自动调节转换的系统,从而为完成学位论文及其科学研究奠定基础。

(3)科学研究经验。研究生的学术经历及经验积累,体现为研究的前瞻性和超前性上,从中可看出研究生是否有较高的研究素养。研究生学位论文是按照不同专业进行专题研究,发掘别人未曾发现的材料,得出别人尚未得出的结论,仅靠写作水平远远不够。对于研究生来说,学位论文是整个学习阶段的最后一环,通过实践掌握科研方法,既是对前一阶段学习的检验,又是为将来从事科研作准备。

4

根据“小题大做”原则选题

研究生的学位论文选题有大小、广狭之分。大的题目可以大到需要众多研究生通力合作,如《方言志研究》等。小的题目可以小到只研究一首诗、一句话、一个词、一个字。只要研究深入,能提出新见解、提供新材料、采用新方法,小题目也可能产生较大学术影响。如罗振玉对甲骨文“为”的考释,彻底推翻“为”的本义是“母猴”的千年陈说,阐明“为”的字形是“手牵象形”,含义是“役象以助劳”;郭沫若对甲骨文、金文“臣”的考释,阐明“臣”“象一竖目之形,人首俯则目竖”,揭示“臣”的本义是“奴仆”的缘由等。这些都是学界佳话。小题目积累多了,往往就成为大题目。

学术论文写作,宜小题大做,忌讳大题小作。著名学者胡适主张从小题目做起。他说:“题目越小越好,在小题大做上可以得到训练。千万不可作大题目。”王力先生也是这个主张,他在《谈谈写论文》一文里,首先认为:“论文选题范围不宜太大。范围大了,一定讲得不深入,不透彻。”接着他又强调说:“应该写小题目,不要搞大题目。小题目反而能写出大文章,大题目倒容易写得肤浅,没有价值。”

研究生易犯“大题小作”毛病,究其原因,是“大题小做”容易凑数,而“小题大作”难做。比如,一个《论×××的小说特色》题目,比《论×××的小说语言特色》题大。《论×××的小说特色》这样一个大范围的题目,可从题材特色、形象塑造特色、结构特色和语言特色等四个方面分别做2000余字的分论,合起来就是上万字的总论。而后一个题目,是在前一个题目1/4范围内深入研究,需花较大力气才能写成万字论文。初入科研之道的研究生应培养刻苦钻研的学术作风,从“小题大做”培养起,脚踏实地、勤学苦练,点点滴滴水成洲,砖砖瓦瓦盖成楼。

5

根据时效性和应用空间选题

科学研究并非一次性研究行为,研究生应根据选题时效性和应用空间大小等标准选择具有扩展性的课题。候选题目可以分为下列四种状态。

(1)无效状态。是指那些已经被研究透了、无论在理论还是在实践上都不可能有所创造和发现的课题,如同一座废弃的金矿遗址,不再有研究价值。

(2)潮尾状态。指那些即将落伍、被人遗忘的课题,也许还有少量内容尚未被发现,但对刚入门的研究生来说,研究它会困难重重,往往徒劳无益、无功而返。

(3)热门状态。指目前最受关注的研究热点和焦点,具有较高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研究者趋之若鹜。对这类题目,选题策略是要找到热门中的“冷点”进行攻关研究,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追求“短平快”。

(4)冷门状态。指在目前研究中被忽略和封尘的题目。这类选题研究资料稀缺、研究难度较大,难以取得经费支持,对研究生素养要求较高。对这类题目的研究不能盲目追求速度和效益,应树立“板凳甘坐十年冷”的精神,以审慎、严谨、实事求是的研究态度进行研究,以质量和价值取胜。

6

根据学术价值和科学发展趋势选题

有学术价值的选题是指在学科领域中具有理论性、新颖性、前瞻性和战略性的选题。初次撰写学位论文的研究生,如果能有新发现、新创造和新突破,一鸣惊人,脱颖而出,当然是难得人才;但一般来说,只要做到某一方面,就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例如:利用已有理论解决某一问题,得出新结果;利用其他学科领域方法来解决本学科问题;发掘、利用新资料,充实或修正本学科内容;选择那些将要成为热门的冷门,从而形成研究优势。这就要求研究生善于独立思考、富于创造,勇于发前人未所发。列宁在谈到马克思的创新精神时指出:“凡是人类社会所创造的一切,他都用批判态度加以审查,任何一点都没有忽略。凡是人类思想所建树的一切,他都重新探讨、批判,根据工人运动的实践一一检验。于是就得出那些被资产阶级狭隘性或偏见所限制、束缚的人所不能得出的结论。”

物理学家牛顿在力学、数学、光学、热力学和天文学等方面都作出过卓越贡献,但是在他选择神学课题之后,则近30年无所建树。爱因斯坦耗费后半生心血研究“统一场论”,因时代条件不具备,至死未能得出有意义的结果。这位科学伟人认为:“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是一个数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及其可能性,从新的角度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像力,而且标志科学的真正进步。”哲学家培根的话很能证明选题的关键性:“如果目标本身没有摆对,就不可能把路跑对。跛足而不迷路却能赶过虽健步如飞却误入歧途的人。如果一个人走弯路,越是跑得快,那么就会越加迷失得厉害。”选题恰当与否,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不仅是研究战略起点,而且直接决定科研全局成败。

7

根据特长选题

每一位研究生都有自己的专业方向,但专业不等于特长。特长是指在科研方面所具有的优点,如有的人擅长思辨,有的人知识广博,有的人善于考证。各位研究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选题,认真分析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扬长避短,这是能否选好恰当的题目,使研究取得成果的前提条件之一。史学家孔凡礼先生在“治学之道”专栏谈自己的研究体会时说:自己不擅长搞理论,而乐于资料辨证。他多年来侧重于对文献资料整理、辑佚、考证,取得显著成果。南开大学朱一玄教授始终如一地研究古典小说版本,其成果已成为同类研究的重要依据。由此可见,选题应从自己的实际条件出发,不可好高骛远,试图初出茅庐就一举成名。选择符合自己特长的论题,就可以驾轻就熟,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当然,扬长避短不等于片面发展,研究生在发挥特长的同时,还应注意博采众长补己之短。如果长期困守一隅、故步自封,将使研究的路子越走越窄,优势也可能变为劣势。

8

根据兴趣选题

兴趣是人们对某种事物喜好的情绪和心理指向。这里的兴趣,是指对某一论题有一定认识,并对之产生研究欲望。科研是艰苦的劳动,十分枯燥和单调。因此,只有对自己的选题具有浓厚兴趣,并且随着科研进程而不断加深,才可能不畏艰难,探寻到底。陈景润为了探索“歌德巴赫猜想”,终年躲在6平方米的小屋演算,光草稿纸就用了几麻袋。如果他对自己的选题没有兴趣,对真理缺乏执著的追求,难以有持久动力。

巴甫洛夫说:“科学是需要人的高度紧张性和巨大热情。”科学研究是一项高度智力活动,每个人都有智力发挥的弹性限度,一个人如果对某项研究有强烈的兴趣,可发挥其80%~90%的能力。兴趣引起热情,热情导致成果。研究兴趣可产生于选题前、选题中或选题后。如果选题前就已经对某个论题产生兴趣,证明该研究生对论题有一定认识,并已对之产生研究欲望,可能在此基础上深入研究下去。如果选题过程中,经过涉猎有关学科的研究信息,开始对某个方向产生兴趣,也可以作为选题因素。如果对选题兴趣索然,可以在深入研究之后逐步产生兴趣;假如越研究越索然无味,就应当机立断更换论题。

9

根据科研条件选题

选题来源广泛,有长期短期之分、全面与局部之别,既有理论研究,也有实践分析,又有理论争鸣。研究生选题的主观条件包括个人知识结构、研究能力、写作水平;选题客观条件包括文献、资料、设备、仪器、时间、经费、导师、环境等,其中资料是最重要的条件。科学研究不同于文学创作,不能凭想像虚构结论,一切结论只能建立在坚实的资料基础之上。没有足够资料,研究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研究资料包括图书报刊、文物图片、音像资料、计算机软盘以及口头传说等。应考虑资料的可靠性、详实性和可操作性。如果不具备这些条件,即使题目再好,也难以付诸实施。列宁为了写作《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作了多年精心准备,参考近600本书,摘录的各种文献资料达数十万字。

10

根据社会需要及其实用性选题

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对科学研究不断提出新的挑战。研究生应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关注选题的现实价值和社会效益,回答和解决与千百万民众利益息息相关的现实生活或学术研究领域中的实际问题,深入实践、广做调研、求真务实。古人云:“言不关世道不为”、“无益于世不列”。当前,我国正面临社会转型期,有许多新问题、新矛盾需要研究、解决。如政治教育中的德育问题;法学中的法制观念问题;心理学中的智能培育问题;教育学中的教育体制问题;经济学中的市场机制问题等等,都是迫切需要回答并解决的。

同时,可结合地方特色选题。地方特色之和构成国家、民族特色。结合地方特色选题,解决当地特殊问题,对于丰富总体成果、推动全局发展有重要意义。要选好这类课题,首先应了解本地特色,比如在经济特区,有特殊政策及不同的价值观念;在少数民族地区,有不同的语言和独特的风俗习惯等等。

二、选题方法

研究生学位论文题目来自于实践与理论的矛盾,实践中提出的新问题,原有理论难以解决,就构成课题。所以,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深入调查研究,是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的基本途径,包括以下几方面。

1

从读书和讨论中发现问题

宋代著名学者朱熹曾指出:“读书有疑,所有见,自不容不立论。其不立论者,只是读书不到疑处耳!”在科学研究成果中,常常发现这类词语:“在一定条件下”、“在相当程度上”、“在某种范围内”、“存在这样那样的联系”、“多种多样的形式”等等。那么,究竟在什么条件下?多大程度上?何种范围内?存在怎样的联系?有哪些不同形式?这些都可以构成进一步研究的子课题。对这些子课题锲而不舍地探讨,可能产生新的研究成果。

在选题前,应先在自己熟悉或有兴趣的范围内广泛阅读有关文献信息,分析已有研究成果,开阔思路,扩大视野。张世英教授曾深有体会地说:“选题过程中,要大量翻阅资料,东翻翻西翻翻,左想想右想想,题目中心也就酝酿得差不多了。”这是经验之谈。通过读书,了解信息、思考选题,是培养研究生独立科研能力的良好途径。王力先生也主张通过读书培养选题能力,他说:“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头一步。你连问题都提不出来,怎么谈得上解决呢?首先要注意到哪些问题没有解决……要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有些人念了很多书,什么问题也没有,那就不好,等于白念。”

2

突破学科“空白处”或“空缺处”及“交叉口”

学位论文选题有一定难度,有利于挖掘研究生潜力,发扬创新精神,在前人基础上有所突破,表达自己的新见解、新观点,成一家之言。

(1)“空白处”。是本学科领域尚未涉猎的课题,如改革中提出的各种新问题;新产品、新工艺的应用等。这类课题参考文献较少,甚至无所借鉴,研究空间广阔,创造性发挥余地较大,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研究生可以在了解总体研究状况基础上,运用联想、推理、演绎、判断等思维方式,达到对客观事物的主体认识。当然,还可从现实生活中提出研究空白和忽略的薄弱环节加以研究,提出独到见解,使研究成果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和实效性。如美国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大多是从公司管理和生产中提出来的问题,在书本上很难找到现成答案。有了新颖观点,论文就有了灵魂。

(2)“空缺处”。是在本学科领域已有人研究但还有探讨余地的选题;或不同意既往观点,或对旧主题独辟蹊径,选择新角度阐述问题;或纠正研究方法的错误或缺陷的选题。可从下列几方面探讨:其成果有无不完备、不深入、不妥当之处?某学科领域中,哪些问题尚待解决?在已解决的问题中,哪些问题需要补充或修正?当前理论争议焦点是什么?争论焦点在哪里?代表性意见是什么?占上风的意见有何不足?相反意见有何可取之处?这类课题是对前人成果的发展性研究。例如《论时空的现代认识》就是对前人成果扬弃的成功范例。此文考察牛顿、爱因斯坦和马克思主义时空观,把现代物理学和宇宙学时空观引入哲学领域,认为时空取决于物质分布和运动状态,是事物广延性、持续性的尺度,时空本质属性是它构成非线性单一的四维连续区,在客观上有机融合而相互制约,是对前人时空理论成果的继承和创新。

著名方法论研究者贝弗里奇在《科学研究的艺术》一书中指出:“假如在学习过程中不曾注意到知识空白或不一致的地方,或者没有形成自己的想法,那么作为一个研究工作者前途不大。”

(3)多学科“交叉口”。在知识经济和信息化社会,科学技术发展呈现相互渗透、相互交叉、相互综合的趋势。在学科与学科交叉地带,不断涌现一些新的学科门类,如文艺心理学、生物医学工程等,必然带来新问题,要求研究生在前人尚未探索的多学科交叉新领域选题,在学科综合和比较中发现新问题,产生新思想。

控制论创始人维纳说:“在科学发展上可以得到最大收获的领域,是各种已经建立起来的部门之间被忽视的无人区。”例如传播社会学,公关心理学,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等学科就是在学科边缘结合部上开拓、发展的;而接受美学则是对受众忽略的“无人区”的开拓和兴起。在同一部门的各阶段之间也存在这种机遇。比如中国古代文学的1234~1271年30余年时间,杂剧、散曲如何发展?至今仍是研究空白,人们对此不甚了解。采用这种方法选题,要注意学科之间或学科内各阶段之间的渗透性、互补性、承接性、转折性、突变性等。

3

综合比较与社会调查法

(1)综合法。大致分为“综述”和“述评”两类。“综述”要求归纳、总结学术界对某一问题的全部研究成果。所谓“全部”是相对而言的,可以是某一阶段的“全部”,也可以是某一次会议的“全部”。“述评”要求在此基础上加以评论。选择这类课题,首先要全面占有资料,实事求是地进行科学概括和分类。评价他人成果时,力求客观公正,不带感情色彩;发表自己意见时,要有独到见解,有理有据。

(2)比较法。首先要确认对象具有可比性,即属于同一种类或同一条件、同一关系。既有纵向比较,也有横向比较。纵比是历史比较,即比较同一事物在不同时间内的具体变化,例如儒家思想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问题,横比是不同的具体事物在同一标准下的比较,确定其相同与相异之处,并探索原因何在。如研究清代两大代表性传奇《长生殿》与《桃花扇》的异曲同工,即是横向比较。

(3)社会调查法。学位论文的最终目的是为社会服务,选题的确定,应以社会需要为出发点,注重社会调查,从社会实践中搜集第一手资料,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最终确立选题。真正做到选题源于实践,服务于实践。

4

材料提取、拟想验证启发法

(1)材料提取法。阅读材料是多多益善,要勤于动手、认真思考、归纳分类。要弄清哪些属于本学科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哪些属于本学科争论的焦点问题。经过反复琢磨和提炼升华,形成自己的选题。

(2)拟想验证法。是指先有拟想,而后通过阅读资料并验证来确定选题的方法。根据自己平素的观察和学习,初步确定选题范围,再阅读大量资料,了解学术界的探讨。如有一位研究生以《我国企业资产重组的理论分析与实践探讨》为题探讨国企怎样摆脱困境问题,这个选题就是在搜集大量有关国企资产重组成败案例的资料基础上确定的。

(3)启发法。教师在讲授中,将课堂知识与课外阅读相结合,就某一问题论证的观点、依据、方法给研究生以启发,开拓思路,使其找到合适的选题。如教师讲授市场营销理论时,学生深受启发,联想到某企业加强品牌管理的成功经验,由此确定《关于企业名牌战略再思考》的课题。

5

回溯法

这种方法是从事物结果或现状着手,进行逆向思维,追根究底,寻找矛盾的根源,确定选题。比如《红楼梦》的研究论文,大多以脂砚斋评语为论据。进一步分析比较,发现这些评语有可疑和自相矛盾之处。如目前已知最早的手抄本乾隆甲戌(1754年)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第五回批语写道:“作书者视女儿珍贵之至,不知今时女儿可知?余为作者痴心一哭,又为近之自弃自败之女儿一恨。”其口气显然出自与“作书者”不同时代的后人。但据大量脂批推断,脂砚斋又是比作者年龄大的至亲好友,参与小说的修改、校定和誊清等工作。如第十三回末批语写道:“秦可卿淫丧天香楼,作者用史笔也。老朽因有魂托凤姐贾家后事二件,……因命芹溪删去。”其中“芹溪”即曹雪芹。1754年曹雪芹30余岁,而批书者已自称“老朽”。这是其自相矛盾处。可疑之点如:甲戌本第一回末批道:“至脂砚斋甲戌抄阅再评,仍用《石头记》。”直至30年后的乾隆甲辰(1784年),才出现第一个全书以《红楼梦》命名的八十回手抄本。在此前所有手抄本均题名《石头记》。但在甲戌本第五回却出现这样的脂批:“设言人亦应如此法看《红楼梦》一书,更不必追究其隐寓。”

如何解释上述问题?可以采用“回溯法”,追究甲戌本发现的经过。1928年2月,胡适发表文章,宣称他买到甲戌本,并公布他研究甲戌本的结果。但此后30余年,胡氏对此书及其来历一直秘而不宣,直到1961年台湾影印此书时,他说:“我当时太疏忽,没有记下卖书人的姓名住址,没有和他通信,所以我完全不知道这部书在那最近几十年时的历史。”据此,有的红学家提出脂批的真伪问题,引起学界关注。如果选这个题目,不妨定名为《脂批疑案考》。

6

移植与怀疑法

(1)移植法。指借鉴其他学科的方法研究本学科的问题,在正确理解其他学科基本原理和方法基础上,与本学科特点和规律有机地结合。随着现代科学发展,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不断涌现,打破传统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分界,学科之间相互渗透成为现代科学发展的重要特点,这是移植法的客观基础。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将一门学科的方法和理论引入另一学科,往往会导致新的重大突破。研究生要善于发现不同学科研究对象与思维方法之间的联系,从其他学科的研究中得到启发,找到发现问题的工具。在文学研究领域,尝试用移植法写出的论文,如林兴宅以系统方法研究鲁迅的《阿Q正传》,成功地解开了阿Q形象之谜;李正民借鉴熵定律和耗散结构理论研究文学发展规律,提出“文学散化律”和中国古代文学史分期的新见解;周先民用心理分析方法解释李商隐的“无题诗”,揭示了前人所未道的深层心理奥秘。

(2)类比移植法。类比移植的重要前提是必须找到两者之间的共同点或联系点,包括选择类比对象和类比推理两个环节。前者要以研究目的为依据,选择自己熟悉的,或生动直观的东西作为类比对象;后者通过比较考虑其相同点或相似处,找到类比移植的着眼点。

类比移植有以下三种情况:

①概念类比移植。如生物学中的“向性”概念,引申到教育领域的师生关系研究上,就出现了向师性概念。教师如何借用学生的向师性特点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就成为教育理论界研究的热点问题。

②理论体系移植。如在研究课堂教学艺术时,可以借鉴美学标准体系———材料美、形式美和表现美,把课堂教学艺术分为教学材料的运用艺术、课堂教学形式的组织艺术、课堂教学的表现艺术。

③方法移植。这里既有思维方法移植,又有研究方法移植。从理论发展历程看,理论发展上的任何一次根本性革命,都与思维模式和研究方法的革命息息相关。方法的移植是最高层次的类比移植。

(3)怀疑法。学术无禁区,科学无止境。今日被认为的真理,明天也许就成为谬误,因此对任何理论观点和实践行为,研究生都可以持怀疑态度,对已有结论、常规、习惯、行为方式等合理性作非绝对肯定,或作否定判断。怀疑必然会引起研究生对事物的重新审视,从中发现新问题。

怀疑的主要依据有二:一是大量的事实和经验;二是科学分析的逻辑结论。怀疑结果也有两种可能:一是部分或完全证实自己的怀疑;二是证伪了自己的怀疑。无论证实和证伪,都会使研究生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向前迈进一步。例如,对“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这一观点,可以进行深入探讨。影响人的发展因素多种多样,有遗传、环境、教育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等,其中学校教育只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从理论上讲,学校作为一种专门教育机构,应该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可事实上并非如此,因为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是有前提条件的。人的发展有其内在规律,除非学校教育符合这种规律,否则学校教育作用有限。现实中有的学校教育发展滞后,就很难对学生发展起主导作用。

7

换位思考法

换位思考,旨在摆脱原有思维定势,从不同角度和层次认识研究对象,以形成关于对象的新认识。这就需要重新编排整理一组熟悉的资料,从不同角度看待它,并摆脱当时流行理论的影响。换位思考有同层换位、异层换位、时空换位三种。

(1)同层换位。是指从同一逻辑层面上,对研究对象进行不同角度和侧面的观察、分析和研究。如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研究教育理论问题,多从泛智论体系出发,建立自己的教学理论体系,首次把教育学研究从哲学认识论中分离出来。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研究教育学,则从教师角度进行系统研究,构建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育学理论体系。美国教育家杜威则从经验主义哲学背景出发,构建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学体系。教育理论发展的这三个高峰,都是以换位思考为特征,在教育、教师、教学活动的三个要素层面上进行,属于同层换位。

(2)异层换位。当代教育理论发展不再单一地从教师、学生或教材层面展开,更多的是从师生关系(要素)之间的联系层面展开,从师生互动角度讨论教育、教学问题,即不同层次换位。

(3)时空换位。当我们讨论同一教育、教学问题时,从不同时间和空间角度研究。如办学地点选择问题,我们会问,为什么中国古代书院可以办在名山大川旁边而薪火不断,而当代中国大学却非得办在都市呢?为什么美国的许多著名大学可以办在偏僻的小镇上,而中国就不行呢?这就是时空换位思考。

8

时间法

根据研究时间可以分为横剖研究与纵贯研究两种。

(1)横剖研究是指在某一个时间对研究对象进行横断面(对研究对象的不同类型在某一个时点所构成的全貌)的研究。其优点是研究面广,多半采用统计调查方式,资料格式统一,且来源于同一时间,因而可对各种类型的研究对象进行描述和比较,但资料的深度和广度较差。比如教育资源普查就是一种典型的横剖研究。

(2)纵贯研究是指在不同时点或较长时间内,从正向或逆向两种发展方向对某一科学发展现象的观察和研究,便于了解现象的发展过程,比较不同时期的变化;而且由于各种变量的时间顺序清楚,因此容易作出逻辑因果判断,但其研究范围较小,难以进行不同类型比较。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