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江千佛崖的烟火气息
许是受晋人陶渊明先生的《桃花源记》影响,寻山问景,喜欢从容自然。小时候跟着母亲,住在马鞍山旁的东岳庙小学,周末回乐山城全靠步行,走小路,从乌尤坝爬上山顶,“万松深处”拐弯下山,再从凌云山大佛姥爷的旁边出山门,下山即是凌云古渡。一路上山花烂漫、古道禅情。
夹江千佛崖(图片来自网络)后来,这一类名山古庙,被高高的围墙拦起来卖门票,变成了去戏院看演出一般,尽管山庙依然是过去的模样,总是觉得少了些什么。
不久前去夹江参观千佛崖,这是我第二次去游览,第一次去是在十多年前,印象很好。走过一段古街,那个感觉象是儿时走在凌云山下的篦子街,小青瓦木头房子,亲切的紧。古街顺青衣江排列,出街处有道山门,丹崖近在咫尺,依然是顺着青衣江上行。来往的人除了游客,更多的是住在附近的村民和渡河去对岸的行人,他们背着箩筐,赶着猪羊,在众多石刻佛像的注视下。遇到山阶石道,骑自行车的人便把单车扛在肩上。一路流淌着人间烟火气息。
山道就在山崖下,一边是流淌不息清透的江水,一边是刀劈壁立的山崖。崖皆红色砂岩,上面布满了或大或小,或方或长的窟,窟内是用红砂石雕刻的型状各异的佛像。年深月久,还是看得出许多佛像在许久以前留下的彩绘背景。
据说,夹江千佛崖的石刻造像,主要部分皆来自于隋唐时期,最远的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
中国佛教历史,大约是在两汉时期从印度传入我国,许多讨论佛教历史的文章,都以四川乐山、彭山一带汉墓出土文物中菩萨造像为佐证。说明佛教传入内地,四川乐山一带是比较前沿的经堂。
石刻造像和下面的古代水利工程多年前看过一本佛学大师口述史,说从古到今汉人入藏路线有三条,一是海路;二是川康藏大道;三是由青海入藏。这三条道,也是佛教从印度经西藏传入内地的大道。今天,我们津津乐道的敦煌莫高窟,是第三条传经之路上的硕果。而第二条传经路川藏线,其中的夹江千佛崖正是佛教进入内地重要的节点。
大凡看过敦煌莫高窟造像和夹江千佛崖造像的人,会发现她们有许多共同点,首先这些千姿百态的佛像是由民间自发刻造的,造像排列随意,少则一佛一窟,多则几十上百尊佛像于一窟,大小不一。我注意到两个上下排列的石窟,雕刻的皆是千手观音,显然,这是一千几百年前,由两家人不约而同提出的请求,于是,心灵手巧的石匠便在上下岩石上,刻上了同样的千手观音,分别由两家人出资供养。
夹江千佛崖地处川藏古道,其中的古径口渡口是通往夹江木城到洪雅、然后雅安康定的大道,民国时期噶举派大活佛贡噶活佛到内地传法,走的正是这条古道。1937年,汉人邢肃芝去拉萨三大寺学法,历经七年,成为第一个获得藏传佛教最高学位一一拉然巴格西的汉人,走的也是这条路。我曾经在一篇《盐茶经书走木城》的文章中认为:从夹江千佛崖经木城到洪雅的古驿道,曾是经幡飘扬佛号不绝于耳,充满禅那景象。
夹江千佛崖(图片来自网络)这是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内地最重要的传经道。
这是与甘肃敦煌有同样历史价值的一条重要的文化走廊。
夹江千佛崖的众生佛像每天都在述说着过往的辉煌。也许,今天住在千佛崖一头的村民,他们的祖先正是雕刻众生佛像的工匠。那时的千佛崖古道,除了西来东去的僧人,更多的是贩茶背盐的行商,青衣江上古径口的渡船,从早到晚木桨飞溅⋯⋯
风景这边独好。青衣江千佛崖这一段,不仅仅流淌着佛教的文化,她的山水画卷,一年四季呈现出别样的美丽。陪同我们行走千佛崖的余诗姑娘,是地道的夹江本地人,她说自己对千佛崖的认识来自于一年中秋,那时她正在夹江中学求学,几个同学选择中秋月夜,泛舟青衣江。是夜,月在水中,千佛崖丹岩矗立,此情此景,正如高中课文宋代苏东坡的《赤壁赋》,余姑娘信口道来:
“壬戍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离开学校十多年,余姑娘说,什么都忘了,唯有此情此景此文依然记得。
夹江千佛崖这便是文化的传承。我们常常在各种诗词文章中见到这样的文字,故园、故国。起先不经意把她简单归结于故乡的范围。及至年长经风沐雨后,故园好、故国罢,不一定是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一方土地,也不是一段城墙、一棵活了几百年的老树。故园是一种文化,她不断存在,不会死亡,象月夜里的一面石壁,暗夜里的一盏灯,永远映在我们的心里。
游罢千佛崖,我们顺道爬上山岩,那里有一庙名千佛寺。说起现在的庙子,住寺德能师傅很有感慨,他说眼前的庙子就是一座飞来寺,是从几公里外的夹江县城搬过来的。那是上世记八十年代初,县城拆文庙修新学校,当时主持拆建工作的领导,觉得文庙大成殿的木构件皆是珍贵的金丝楠木,毁了可惜,便一一编号搬到千佛寺旧址,按样修起来。德能师傅话出机锋,他说中国文化就是儒释道,孔庙变身寺庙一点都不冲突,人间佛教深入寻常百姓生活就是最好的布道。
“就说眼前的千佛崖,过去是古驿道,有渡口渡船,每天人来人往,鸡鸣狗叫,现在把她围起来,渡船停了,当地人也不能随意进出,这样一来就失去了生气,少了烟火味。”
由夹江文庙大成殿迁建的千佛寺听到这里,我突然觉得很悲伤。那存在了百年千年万年历史的人文自然景观,与当地人生活紧密结合,一直以来都是裸露自然、自由参观,到了我们这一代,竟然成为绝响。
这些年我走过许多地方,深有同感。一些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一旦变成文物古迹,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给个封号,这地方立马变得六亲不认,高高在上,与当地民众的关系越来越陌生,继而渐行渐远。这种以保护的名义行垄断隔绝的方式,对于文化的传承和弘扬,真不知道以后会结出什么果实。
我喜欢过去的千佛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