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中考试后,这样奖励孩子,你就错了!
考试完,很多家长对于孩子的成绩,大部分喜欢用物质来奖励表扬孩子,比如,考了100分,就答应给孩子买个玩具、吃顿大餐甚至给他们数百的零花钱……
面对奖励,孩子们当然开心极了,发誓下次不考双百绝不罢休,卯足了劲儿开始学习,然而,物质奖励固然效果明显,但如果奖励不当,也会给孩子带来很大的害处。曾经看过这样一则寓言故事:
有一群孩子在一位老人家门前嬉闹,老人实在难以忍受其闹声,于是他提出来要给每个孩子10美分,并对他们说:“你们让这儿变得很热闹,我觉得自己年轻了不少,这点钱是为了表示谢意。”
孩子们很高兴地接过钱。第二天仍然来了,一如既往的嬉闹,老人再次出来,给了每个孩子5美分,孩子们仍然兴高采烈地走了。
第三天,老人只给了每个孩子2美分。孩子们勃然大怒,一天才给2美分,知不知道我们多辛苦,孩子们向老人发誓,他们以后再也不回来为他玩了。
在这个故事中,老人使用的方法很简单:他将孩子们玩耍的动机从为自己而玩,变成了想要得到他给的美分而玩,而老人操控着美分这个外部因素,也就操控了孩子们的行为。
在日常生活中,这样的现象时有发生。比如:孩子考进前5名,妈妈奖励500块钱,下次考了第3名,给的零花钱少或者没给任何零花钱,孩子就会很生气地问:“为什么这次还不如上次给的零花钱?以后我不为你学习了”,进而,对学习产生反感。
我们也许没有想到,正是这种不当的奖励办法,使孩子的学习动机发生了本质的变化。
从最初的为自己而学,转变成了想要得到那份丰厚的物质奖励而学,从而使孩子对学习的兴趣跟故事中的男孩们一样一点一点地减少,甚至产生厌恶情绪。
这种奖励方式,在短期内的确可以强化孩子的行为,但易引起孩子的目标错位,转移了孩子的学习目的,而且,还会助长贪婪,希望更大的满足。
奖励是一种正反馈机制,每次的满足会让这种正反馈的力量加强,结果是奖励要同步加大才能让人感觉满足。就如一个成年人一开始吃巧克力能提神,但一段时间后,即使吃巧克力也会眼困,而是需要一次吃下更多的巧克力才能实现提神的效果。
孩子开始为了一部手机,一件衣服而学习,那么学习就变得功利化,可能在短时间里有成效,但一旦孩子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就会对学习产生懈怠。把学习当作一种商品交易,失去学习本身是为自己而学的本质。
那么,如何正确使用物质奖励孩子呢?
变换奖励原则
在美国行为心理学家伯尔赫斯.斯金纳的物质奖励实验(也叫操作条件反射实验)中, 斯金纳制作了一个箱子,然后把一只饥饿的白鼠放了进去。小白鼠在箱子内乱跑乱爬时,按压到了操作杆,这时一颗食物丸子被送进了箱子。几次按压之后,小白鼠便学会了主动按压操作杆获得食物。但这种频繁“按压-获得食物”的奖励机制是短期的,后来小白鼠只在饥饿时才按压操作杆。
当他发现小白鼠只在饥饿时才按压操作杆后,他改变了奖励法则——按压操作杆后给予的奖励变成了随机的,小白鼠有时按压之后完全没有食物,有时一按就两份或更多份……小白鼠高兴得疯掉,一直兴奋地按压按压……根本停不下来。
父母们该如何使用变换奖励原则?
在培养孩子某种行为习惯或要求孩子做某件事情时,不适宜条件交换,即父母不宜明文规定地告诉孩子,“你写完作业得到10块钱,洗厕所会得到2块钱”。
父母要从一开始便告诉孩子:“做作业是每个学生的本质工作”,“认真写作业的孩子是个优秀的孩子”……给孩子建立内在的动机。但没有任何奖赏,简单地说,就是让孩子写作业就是写作业,没有条件交换。
接着,父母可以视情况地,在孩子的奖励上采用“惊喜”和“不规律”,比如当孩子某次认真写完作业,突然给他奖励一个玩具,并且明确告诉孩子奖励的原因,要具体:“你这次写得很认真,一笔一画都很仔细,竖式口算都没出错。”
有时却没有奖励。再比如孩子学画画,一般情况下是没有奖励的,让孩子意识到学画画只是为了让他学会一项技能或发展一项兴趣,但父母可以偶尔来点小惊喜,比如在孩子某一次画得很专注时,奖励他到公园玩旋转木马,还要明确告知原因:“今天画画很专注,一点儿也没有东张西望”。
每次奖励时父母把孩子具体的优点或进步挑出来,有助于孩子认识到自己要继续坚持的方向与进步,表扬孩子时切记勿用含糊的语言,比如:“你真棒”“你做的真好”,应直接了当地告诉孩子他到底哪里做得棒,哪里做得真好。
真正能够激励孩子的只有他自己。
我们给孩子物质奖励,希望他好好学习。这跟老板发奖金,希望员工努力工作是一样的。
但现实是,奖金的激励效应是有限的。
心理学家赫兹伯格在双因素理论就曾说过:物质奖励说到底只是一种保健因素,只能保证员工不发牢骚,将工作积极性维持在一个基准水平上。但它是无法让员工满意,从而高热情地投入工作的。
想要大幅提升积极性,还得从成就感、认可、工作的吸引力这些激励因素着手,也就是我们平时常挂在嘴边的“内在动机”或“内驱力”。
对于孩子,也是一样。
想要孩子真正、真心投入到某件事情上,还得从激发他的“内驱力”入手,从“要我做”转变为“我要做”。
抚育孩子之路长漫漫,作为家长,我们要认真呵护每一秒,不断学习育儿知识,争做最合格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