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2-10

2019-12-18  本文已影响0人  西安古西楼

白忠德乡土散文集 |《风过余家沟》古西楼共读书分享会


工业化、城市化的浪涛滚滚涌来,中国的乡村留得住吗?乡愁载得动吗?

共话中国乡土文学,探讨秦岭生态文化,陕西佛坪籍作家白忠德用乡土散文集《风过余家沟》倾述自己的故乡情、游子意,为日渐远去的家园吟唱一曲凌厉哀伤的挽歌。

在12月15日下午,由西安市碑林区作家协会、古西楼文化众创空间联合举办《风过余家沟》读书分享会,出席的嘉宾有西安市碑林区作家协会主席萧迹,雁塔区作家协会副主席祁云枝女士等,分享会由碑林区作协副主席、秘书长冯兆龙先生主持,冯兆龙老师详细的介绍了出席分享会的嘉宾,分享会在浓烈的氛围中开始。

碑林区作协主席萧迹老师第一个开始对《风过余家沟》谈及了自己的想法:作家在文学创作中是很孤独的,但这样的孤独是必须要承受的,只有承受得住孤独,才能创作出好的作品。在认真读完白忠德的作品后,非常强烈的感受到作品带给我的冲击感,大胆、直接、真实的再现了故土余家沟的风土人情,更是打开了去看世界的眼睛,在这样即将消失的村庄,是浓厚的乡愁。

八十三岁高龄的杨新元老师也如是的讲了自己在读完《风过余家沟》的看法,从语言的角度来分析了作品中的章节,引用汪曾祺老先生“我很重视语言,语言能照映出作家的全部修养。”《风过余家沟》作品在语言上是很质朴的,鲜活、个性、形象、简洁、明快的,透露着很真挚的情感。

杨新元老师认真、仔细的分享完之后,现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随后,雁塔区作协副主席祁云枝女士、碑林区作协理事陈益鹏先生、灞桥区统战部副部长姚安先生等老师们分别走向主席台,向读者们详述了自己在阅读后的真实感受,与大家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分享会现场被浓浓的氛围包裹着,对白忠德老师《风过余家沟》作品进行了深刻的讨论与分享。

在贫瘠的土地上,余家沟的风吹来了,它带着一幅幅生动的乡村景色,一个个刻在土地深处鲜活的灵魂而来,这不是对乡土文学最好的回归吗?

《风过余家沟》是这本散文集的头篇,如果搁歌手的专辑里就算是主打歌了。这首“主打歌”唱得确实很有味道——一个地图上都找不到的小村子,十多户人家,一缕缕炊烟,几个坐在屋檐下趴在老人腿边听来的鬼怪传说,便充盈了作者的童年,又在作者远离家乡居住长安时源源不断地为他提供能量,像是儿时打蜂窝里掏出的一块儿蜜,在作者心里甜了一辈子。

这块儿蜜,又不总是甜的,它常常透露出一丝苦涩来,以警示这个多愁善感的作家:余家沟真的老了,仅有的人家也大都离她而去。这令深爱着这片土地的孩子陷入极度的痛苦和自责。于是,记录下这片土地上的人、事、景、物,便成了横亘在作者心头的一座高山——他非要攀缘过去不可。

最后,白忠德老师讲述了自己在创作《风过余家沟》时的心路历程,这接地气的发言让现场的读者们动容,并引起了强烈的共鸣,从而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这就是白忠德老师,他虽然拥有一颗平凡的心,但他更有一份对文学的热爱与坚守,使他要成为不平凡的人。

余家沟,让秦岭深处的小山村走向山外的大世界。这里有小人物,也有世外高人;有各种花草,也有长虫、黄鼠狼、癞克包、杜鹃;有现世奋斗,也有鬼神崇拜……它们组成了立体的、多面的、欢快的、悲伤的余家沟。余家沟,一个让人留恋而感伤的村庄,一个将消失的村庄。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