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商业护城河:明白你自己,发挥不可替代性——帅健翔
个人商业优势的最后一项,我把它视作别人难以逾越、不可替代的唯一壁垒。我认为,这个也是你个人商业的最大优势,那就是:你自己。因为你是独一无二的,所以你是无法超越的。你明白这点后,就能理解个人商业的真理:你是谁,就做什么样的生意。反过来理解,你不是这块料,也就做不了这个事。
通过这点,你也能放下很多成长路上的纠结。比如,关于如何写文章,要跟谁去学?其实这都不是重点,重点是:你是谁,就写什么样的文章。又比如,关于如何做演讲,应该模仿谁?这些纠结也是不必要的,关键是:你是谁,就讲什么样的话。请你永远记住, 前端决定后方,你是谁,决定了跟你相关的那件事情是什么。那么,你是谁呢?或者说,我们该如何更明白自己,从而打开自己的商业优势呢?大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分析。
1)明白“自己的感觉”
在做个人商业推广的时候,你需要用某种方式来传播你的思想、传播你的产品,或者更直接点,传播你自己。但大部分同学一想到传播,就抓耳挠腮。在百思不得其解、百般纠结之后,
有同学终于跑过来,问我说:“老师,
我到底是要录视频,还是要录音频?到底是在家写文章,还是要出去跟别人见面?”我听懂了他的问题,其实他的意思是“我该从哪里开始”。答案也很简单,就是从“你自己”开始。
比如, 人在感知世界的时候,有三种优势类型,分别是:视觉型、听觉型、触觉型。其实在感受世界时,每个人都会使用以上的通道,也就是这三个通道在每个人身上,或多或少占有一定比例。同时,每个人都有一个主导的感知通道,也就是你更有优势的“感知类型”。我常用爱情来举例,如果两个感知类型不同又缺乏同理心的人在一起,就可能比较痛苦。例如,假设丈夫是视觉型的,而妻子是触觉型的,在他们的关系中,他们分别是如何理解爱的呢?或者说,他们分别要做点什么,才能让对方在感受上,获得最大的满足呢?
妻子可以给他准备一份礼物,为他做一道爱吃的菜,或者是穿得漂漂亮亮的,丈夫会很高兴,因为她的丈夫是“视觉型”的人,他主要用“眼睛”来感受世界,他“看见”妻子为他做了点什么,就会认为妻子是爱他的,他就会感到愉悦。那妻子呢?她是“触觉型”的,她会怎么被满足呢?很简单,就是要有“接触”,她会认为亲吻、拥抱,才是爱的表达,如此一来,她就会很开心。可麻烦的是,她“视觉型”的老公会认为,看到才是爱,于是他就会按自己理解爱的方式来表达爱,所以也会给老婆进行视觉性的表达,如准备礼物、送鲜花、安排旅行、做饭等。
但作为“触觉型”的妻子,如果丈夫与自己缺乏必要的接触,她还是难以感受到爱。也许她会知道,他是爱她的,但她就是感觉不到,所以她才老在心里纳闷:我觉得你不懂我,我哪需要你破费买那么多礼物给我!牵着我的手,摸摸我的头就成了。而比较可怕的后果是,她可能还会把“感受不到他的爱”解读为“其实自己不爱他”。同样,假设她的老公是个“听觉型”的人,情况又会变得如何?妻子会觉得,他怎么老爱“甜言蜜语”,但总不“付诸行动”呢?这样的情况又该怎么办呢?
其实,能找到相同感知类型的人在一起,是一种幸运,这会降低沟通成本;但不同感知类型的人在一起,却是一种常态。填平感觉之间鸿沟的关键,在于三个字:同理心。也就是,能充分了解对方的感知类型,切实站在对方的角度,去考虑对方需要的到底是什么。简而言之,给视觉型的人的爱,就是要让爱看得见;给听觉型的人的爱,就是要让爱听得到;给触觉型的人的爱,就是要让爱摸得着。
社交场合也一样,掌握了这一点,你就会成为人际关系的高手。比如,去见好朋友的时候,如果我知道对方是触觉型的朋友,我就跟他握个手,甚至拥个抱;如果我知道对方是听觉型的朋友,我会特别注意说话的音量不要太大,在强调重点时用不同的语调,因为对方对声音很敏感,我若不调整,他可能感觉不适;如果对方是视觉型呢?方法就很多了,可以带一份伴手礼,或特意穿得好看些,又或者带他去一家装修独特、食物卖相又不错的餐厅,方便他拍照。
说了那么多,我是想让你知道,在大众传播上,最简洁的开始方式是:你怎么感受世界,就怎么影响世界。比如,我是一个听觉型的人,我对声音是异常敏感的,如我关着门在房间里你却在外面使用吸尘器,也会让我心烦不已。我做传播的方式,包括讲课,也主要是音频。如果你是视觉型的人,那可以用文字或视频;触觉型的人,也许不喜欢用新媒体的形式,他们真正喜欢的,是线下分享,面对面与人接触。
用你感知世界的方式,来影响世界,总是能让你最舒服地开始,当你放大传播的时候,也能帮你率先吸引到跟你感知类型一样的客户。所以,你需要做一些日常生活的观察,看看哪个部分更敏感,从而觉察自己是哪个感知类型的人。但是,这就代表你能影响很多人了吗?并不是,因为你能影响别人的方式,也必须符合别人的感知类型。这时候,就需要用到刚才所说的同理心了。到这里,你可能又产生疑惑了,你可能会问,老师,那如果我要影响1000人,我怎么可能都知道他们的感知类型呢?做调查的话也太费工夫了吧?
幸运的是,在人群中,视觉类型的人占比最高,约为70%;听觉型的人占比次之,约为20%;触觉型的人占比最低,约为10%。所以,想要做好传播,利用同理心来思考,就能得出两个结论:一是做好视觉信息的传递,是最重要的事情;二是兼顾听觉信息和触觉信息的传达。所以,为什么我的每一张宣传照,都要比本人更瘦一点?这不是为了骗人,这是因为“视觉正确”比“事实正确”更重要。
所以,你也知道了,如果今天你是一个小说作者,有人说你写得不好,可能不是修辞不够好,也不是选题有问题,而是你写得没有“画面感”,他们“看不见”,具体可能是人物不够立体,情节不够有层次。如果今天你是一个工具书作者,有人说你写得不好,可能不是你写得不够清晰,也不是举例不够翔实,可能只是因为你没有加插图,或者是每个段落太长。因为单一的视觉信息(文字),容易让人产生疲劳感,视觉型的人也不例外,更何况是其他两种类型的人。
所以,你已经掌握了传播和影响的秘诀。假如你今天要面向年轻人,宣传一款多功能锅,文案可能会写“高颜值,流线型设计,多种颜色选择”,这会让视觉型的人有反应;为了兼顾其余两个类型的用户,文案还要补充上“无噪声,安安静静为你做好一顿饭”和“磨砂质感,捧着、抱着都舒服”。同样,如果你要卖好一门课,除了设计好宣传图和详情页以外,文案里面还可以写上“课程PPT犹如艺术品,使用万里挑一的模板和插图”“课程用全指向性麦克风高清录制,不只是知识的盛宴还是听觉的享受”“课程教材制作精良,轻重适宜,寄送到家,每天把学习掌握在手中”。
总而言之,先明白自己的感知类型,再做“看得见”“听得到”“摸得着”的传播。所以,很多时候,我们谈到提升业绩,或扩大客户群,其实方法很简单,就是想办法把剩下两个感知类型的人,都尽量覆盖到,这样你的收入至少可以提升10%~20%。
2)明白“自己的懒”
在我的财务相对自由后,我开始对现状感到不满,我想要在自己的事业和赚钱的模式上进行新的突破。为什么会不满现状呢?因为从本质上来讲,我是一个“懒”人。所以,我更爱动脑,而不爱动手。我也更善于动脑,而不是动手,或者这么说吧,至少我会先动脑,直到迫不得已才动手。
所以,更精确地讲,我是身体上的懒人,因为我对舒适感要求特别高。因此,哪怕钱很多,我也不希望因为要赚钱而累到自己。但是,别看我“懒”,我认为今天我之所以有一点小成绩,“懒”就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
因为懒,所以先用脑,后动手;因为懒,所以先选择,后努力;因为懒,所以先想办法,再靠勤奋。
我曾经劝导过大家,别偷,别懒,别偷懒!确实如此,该负好的责任,就要负好;该走的路,一步都不能省。但注意,这里说的“懒”,不是真的懒。 它更像注意力的重新分配,就是在一方面省下功夫来,把省下来的用在另一方面,特别是自己擅长的方面。这更接近“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情况,而不是“什么都不干”,什么都不干就是脑袋不动手也不动,就是真的懒了。所以有一个说法:“这个世界是懒人创造的!”你得领会精神,勿断章取义,它的真实意思是:“这个世界是用脑的人创造的!”而不是说:“这个世界是废材创造的!”
我常常和大家讲,一定要有“最大化思维”,所以留给我的问题就是:我到底该如何做到最懒,并最大限度地发挥我所长呢?然后我就问自己:在我的被动收入(投资收益)能提供比较稳定的现金流以后,我每年主动付出劳动去赚多少钱,会让自己感觉比较稳妥呢?我得出的答案是:100万元。所以,最后问题就成了:“我该如何发挥所长,又能最懒地赚到100万元呢?”下面是我当时的思考过程,请特别注意一下,我的每一条思路,是如何把这个问题推向极致的:
一年要赚100万元,即每周需要赚2万元。
一周需要赚2万元,即每天需要赚3000元。
我以前每天工作8小时,现在我懒,只愿意工作一半的时间,即每天工作4小时。每天需要赚3000元,工作4小时,即每小时就要赚750元。
这个世界上,有没有时薪750元的工作呢?
从我能胜任的角度看,有的!那就是咨询。
但我这么懒,真的愿意每天工作4小时吗?
关键是,哪怕我愿意也不能保证每天有活儿啊!
不愿意。
所以我懒一点儿,每天只工作2小时可以吗?
可以,但时薪就要变为原来的2倍,才能让一年赚到的总数不变,即时薪为1500元。
如果我再懒一点儿呢,每天只工作1小时可以吗?
可以,但时薪就得翻倍,即时薪为3000元。
我又想,怎么可以每天工作呢?隔天工作1小时可以吗?
可以,时薪继续翻倍,即时薪为6000元。
隔天工作还是太勤劳,能不能一周只工作1小时呢?
可以,那时薪就得是一天工作1小时的7倍,即2.1万元。
要是更懒一点儿呢,能不能一个月只工作1小时呢?
可以,那时薪就是刚才的4倍,即8.4万元。
在这个世界上,有没有时薪8.4万元的咨询工作呢?
后来我找了找,又算了算,发现真的有,那就是给企业做咨询。我便由此开启了我的职业咨询路,而这个“懒”就是我的思考框架。你有没有发现,当一个人思考换一份工作或者设计他未来的职业路径时,一般只会从这个问题出发,这个问题是:“眼下还有什么工作是我可以做的?”只要是对正在做的工作不爽,又发现还有一个可以做的,就毫不犹豫地换一个。这样做的工作很容易不长久,通常导致的结果就是,再换一个。
原因是,你没有从自身出发,以自己的最大特点,来设计未来的总框架。 人性本懒,懒本是劣势。但只要你用好了,劣势也能成为优势。因为这个劣势源于你自己,而你,是唯一的。
3)明白“自己的舒服”
我的好友Kyle,是90后创业者中的佼佼者,他为人正直,处事灵活,思维具备同龄人少有的开放性。
有一次,他给我打来电话说:“帅,我有件重要的事想请教你一下。”
我说:“谈不上请教,直接说吧,我们来探讨一下。”
他说:“现在我自己的公司,发展到5年的阶段,公司总共有100名员工了。公司今年的目标是做到收入1个亿,而目前的困难是,公司收入5000万以上是有的,但翻倍好像很难翻上去。”
我继续问:“困难具体是什么呢?”
他说:“困难在于,我们公司目前在运作的15个项目,每个项目都能赚钱,但同样的,每个项目都会占有一定的成本。我的纠结在于,到底是应该像原来一样平均用力,还是说,砍掉一些项目,把现金流回收,然后集中投在某几个项目中?甚至是采取回报更高但风险更大的方式,把公司的现金流,全部投到某一个项目中?”
这个问题其实非常难,一是我对他公司的项目和数据缺乏全面的了解,无法从数据层面得出一个相对可靠的答案;二是这个问题对朋友很重要,朋友对我很重要,所以这个问题也很重要,如果你给出了不够好的建议,朋友因为信任而参考你的建议,最后做了错的决策,可能会伤害到朋友的利益,也会伤害到我们间的友谊。如果你是跟我一样的商业战略顾问,当朋友问到你这么一个问题时,你会给出什么建议呢?
我想了想,反问了一个问题,我说:“除了这几个角度,还有一个可能的角度。我问你啊,在你的公司过去5年尝试过的所有项目当中,有没有一个项目,是你不管做起来还是管理起来,都非常舒服的?这个项目的收入或者回报率未必是最高的,但也很可观,关键是你投入的力量和资金都不大,它好像就自动能赚钱了。你有没有这样的项目呢?”
他说:“确实有啊,就是我们的广告投放业务。因为我自己有一套成形的方法论,所以这个项目基本是刚开始的时候我盯一盯,后来就交给下面的人打理了,现在我只需要很偶尔地看看项目的数据就好,完全就是你刚才讲的赚‘舒服钱’的项目。”
我说:“太好了,现在我们已经有答案了,选择也非常明确了。就是把富余的精力和金钱,投入到这个‘舒服’的项目上来,它的增长,无论是速度还是幅度,都会比其他项目更大。因为‘舒服’从来不是商业指标,而是个人指标,更精确地说是一种个人感受。你能在做一个商业项目时,有这样的个人感受,不是没有原因的,其中一个很可能的原因是,你真的很擅长。而且,其他做起来不太舒服的项目,上升空间会不足,因为在你的个人感受上,已经没有‘耐受空间’了。本来做起来艰辛的项目,能坚持住,其实已经很不错了。”
他说:“这下我懂了,我知道该怎么办了!”
我补充了一下:“而且,这么做的最大好处是,当你的‘舒服项目’不断增长,利润空间也会扩大,这会让你有更充足的现金流。到了那个时候,再把这部分钱,投入其余几个项目上也不迟。”
之所以给出这样的建议,很大的前提是——Kyle的商业模式经过几年的摸索,已经比较成熟。所以他目前需要的不是革新,也就是不需要做加法;而他自己在商业上的试错经验也足够,知觉也足够敏锐,目前还在运作的项目都是层层筛选留下的,甚至会形成一种盈亏的动态平衡,所以也不需要剔除某些项目,也就是不需要做减法。如果既不需要做加法,也不需要做减法,那就只剩下一个问题,就是把“已有”最大化。但问题是,“已有的什么”可以被最大限度地“最大化”呢?
大多商业决策出现瓶颈,是因为决策人把关注的重点放在了“商业”上,商业的利益固然重要,但是更重要的关注点应该是“决策”,因为“决策”是由“人”来做的。所以, 决策的最高标准中,与“商业利益”同等重要的是“人的舒服”。可是说到舒服,很多人会自然联想到“舒适区”这个词。而说到“舒适区”,很多人又会联想到“突破自己的舒适区”和“走出自己的舒适区”一类的描述。
其实这样的说法,是一个悖论。因为大多数人,都从来不知道自己的舒适区在哪儿,他们从来没有发现和考究一下,到底自己做哪件事情的时候,会最为舒服。他们以为的“舒适区”,其实是“懒惰区”。当你不知道自己的“舒适区”在哪儿的时候,你是根本无法“突破”和“走出”舒适区的。所以, 真正的成长,第一步并不是要走出舒适区,而是要“找到舒适区”。当你找到了自己的“舒适区”,明白了自己做哪件事最舒服,下一步你要做的,就是“扩大舒适区”。因为你的舒适区在扩大的同时,这件事情的本身,也会随之拓展,你也就迎来了真正的“成长”。
所以,请记住帅老师一句话,明白自己的舒服,目标并不是更舒服,也不是更懒惰,而是为了让自己可以把最舒服的事情,用最大的努力来做。扩大你做起来最舒服的事,给它注入你最多的时间、金钱和心思,你不仅会获得最大的舒服,还会获得做这件事情最好的结果。我给Kyle的建议,不过就是帮他做了一件事:把他本已擅长的事情,推向极致。
4)明白“自己的可能”
我很喜欢网络上流行的一个“段子”:
一位女孩把iPhone11放在钢琴上,朋友看到说,炫富太明显了吧!
女孩说,这架钢琴100万元,你却只看到了7000多元的手机!
女孩的母亲看到说,你住着5000万元的别墅,眼里却只有100万元的钢琴!
于是女孩的父亲愤怒地对女孩的母亲说,你有身家十亿的丈夫,眼里却只有那5000万元的别墅!
类似的情况,在生活中屡见不鲜,我听到过很多人的抱怨,他们最高频的抱怨就是:没有机会。但客观而言,机会是充分存在的。所以,如果你觉得自己没有机会、缺乏机会,那很可能是你缺乏发现机会的眼睛。或是从主观上来讲,你没有提前做好准备,所以抓不住突然出现的机会。
我们重点讲第一种可能,因为抓住机会的前提是,你得首先发现那是一个机会。 为什么人总是难以发现机会和把握机会呢?本质原因很可能是:你对事物价值的低估,又或是缺乏对自己的了解。这就导致了,人有一个通病,就是当我们看到一个东西的时候,总是无法认识到这个东西价值的全部。所以我们只是用到了这个东西的一小部分价值,也就是说,我们浪费了这个东西的大部分价值。因为没有充分认识,所以无法完全利用。在我的经验中,大多数人对机会都是视而不见的,又或者说,他们根本无法把握降临在眼前的机会。
比如去年,我的新书发布后,开始了全国巡讲。我有了一个机会去全国各地做签售会,去见我的学生和读者们。相对地,我的学生、读者和粉丝们,也有了一个机会到我的签售会现场来见我。这个机会,对我们彼此来讲,都是珍贵的,因为很可能一年最多只有一次。我很高兴自己能够发光发热,也很高兴自己的价值能被发挥、被利用,甚至能“被索取”,因为分享就是我最爱做的事情。能有人向你“要点什么”,这是一种幸福。
可是,在签售会上,大家都会向我要什么呢?最常见的一种情况是,大家在签售会上见到我,抱着我的书跑上来说:“老师,你给我一个签名吧。”或者更勇敢的人,会多要一点儿,签完名后,他们会试探性地问:“老师,我们能合个照吗?”我很乐意签名,也很乐意合照,同时我也觉得有点可惜,我是替粉丝们可惜。面对络绎不绝的索要签名和合照的人,我总是在想:你们都知道,我做咨询回答问题,费用是数十万一天,你一年也只见我一次,这真是千载难逢的机会,为什么你不准备好一个对你自己很重要的问题,在见到我的时候来问我呢?
大多数人的表现,仿佛是在说:“帅老师这个人不重要,是个蜡像也可以,能拍照就行。”但是,你要是能问我一个问题,也许就打开了思路和可能性,接下来的人生也许就不一样了。这比一个签名、一张合照有意义,也重要多了。因为,合照以后,我还是我,你还是你,什么都不会改变,但一旦你开始提问,我开始回答,我再开始反问,我们就开始沟通了,听见就无法当成听不见,我们就会变成不一样的自己。
记得有一次,我和知名品牌营销顾问李娜老师交流。她说:“最近我一直去的健身房快经营不下去了,来找我续费。”
我问她:“续费需要多少钱呢?”
她说:“几千块吧。”
我说:“那就别续了。”
她说:“几千块对我来说,不算什么啊!我也想支持一下他们。”
我说:“倒不是考虑钱的问题,我也知道你完全付得起。但关键是,我觉得健身房老板目光太短浅,可能会真的经营不下去。”
她说:“目光短浅,怎么说呢?”
我说:“我就问你,你在他那里健身那么久了,他有曾经向你请教过任何关于品牌和营销的问题吗?哪怕一次?”
她说:“这倒是没有,主要还是向我推荐新的锻炼项目。”
我说:“你看,你是一座金山,而他要的只是金山一角。不对,一角也算不上,可能他只要到了一粒金沙。你若给他一条建议,他可能连锁店都开起来了。可到了今天,他还在煞费苦心地劝你如何续费。”
她说:“很可能,他是根本看不见那座金山吧。”
我说:“是啊,这就是问题所在。”
突然想起,世界第一商业策略家、企业教练安东尼·罗宾曾讲过这么一个故事——有一年冬天,他走在纽约的街头,一位衣衫褴褛的乞丐挡住了他的去路,乞丐对安东尼说:“这位好心的先生,你能给我一点钱过圣诞吗?”
安东尼心想这么冷的天,每个人都不容易,遇上都是缘分,就打算帮助乞丐。他掏出钱包,准备从钱包里拿出200美元。
这时候,他多问了乞丐一句:“那你希望我给你多少钱呢?”
乞丐毫不犹豫地说:“你给我5刀(Dollars)就好!我只要5刀!”
于是安东尼放回了200美元,拿出5美元递给乞丐,乞丐接过了钱,欣喜若狂,看着安东尼远去的背影,边欢呼,边活蹦乱跳。他不知道,本来他是有机会得到200美元的。安东尼·罗宾最后用一句话总结了这段经历给他的启示:Life will pay whatever price you ask of it。你向生活开什么价,生活就会给你多少钱。即你问生活要多少,生活就只会给你多少。
生活中,我接触得比较多的,还有几种类似的情况:一是五星级酒店里的行政酒廊经理,他们每天都有机会接触企业家;二是飞机头等舱的乘务长,他们每天都有机会接触大量的高净值人群;三是大型活动或访谈的主持人,他们每次活动都有机会深入地接触某位大咖。哪怕只是普通的上班族,每天也是有机会见到你的上级,甚至老板的,这时候,你有机会跟他们对话,难道就是说一句“hello”“你好”吗?就像我曾经的粉丝、那位健身房老板,他们不知道,他们本可以要到更多。因为生活会给你你问它要的一切。关键是,你问了吗?如果你能明白“自己本来有可能”,那请你记住,你“本来一定有更大的可能”。
在现实生活中,除了自身视野的局限,你的自我发现或决定,还会受他人的意见所左右。常见的例子是,一位月薪200万元的人,跟你说和他一起合作是可以赚钱的,至少是有更大可能的,你犹豫了半天没有答应。原因是,你去咨询了一位月薪2000元的朋友,他告诉你不靠谱,于是你听了他的话。
类似的情况还有,你和朝夕相对三年的男朋友吵了一架,于是你找了一年才见一次的闺密出来诉苦,闺密建议你分手,于是你听了。这些年的经验告诉我,越是那些你觉得要去听听别人意见的事情,就越要多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因为偏偏是这样的事情,才越对我们重要,才需要我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决定。
如果非要咨询,就找到专业人士,或至少找到和你格局相当,至少是足够了解你的人,才好去获取意见。只有足够重视自己,也不轻视他人的价值,才有机会探知自己身上更多的可能。5)明白“自己的品牌”
说到个人商业,不得不提到“个人品牌”。个人品牌重要吗?重要,因为每个人都需要自己的品牌。个人品牌最重要吗?并不是,你看我在这一章的最后才说这个主题就知道了。放在最后才说,并不是为了“压轴”,而是如果你前面的事情没有做好,这几项个人商业的优势没有理解透,就根本不可能有个人品牌。
“个人品牌”是毒害当代年轻人最深的词之一。常听见的“打造个人品牌”,就是本末倒置的做法,你明明要经营的是你自己,还有你的内容和产品,而不是你的品牌。就好像,你总是觉得什么风格的衣服,穿在你身上都不好看,你却从未在意,其实是你的身材不好看!
大多数教你打造个人品牌的人无非就是教你:①想个定位;②想个名字。这简直是胡扯,在你还没做过时,怎么知道自己能做什么呢?所以,根本无法凭着空想来定位,常识是先卡位后定位,什么意思呢?就是先做着一个大方向不错的事情,这叫卡位,然后在大方向中深耕出一个垂直细分的领域,在这领域内想方设法做大做强,这叫定位。
还有人会教你:“一开始想个好名字,是打造个人品牌的重要一步。”诸如此类的说法更不靠谱。想一想,一个人之所以出名,是因为他叫什么,还是因为他做了什么呢?有一个人叫马云,很有名;又有一个人叫科比,很有名;所以你决定参照他们俩,改个名字,叫作:马比!你觉得你会出名吗?人家只会问你:“马比,你到底做过些什么?”我们被别人记住,最终还是因为我们做过的事,而名字,只不过是个用于记忆的符号。比如,“哥老官”这个名字从传播上来讲,够难记住的了,也不是特别朗朗上口,最起码没有“海底捞”好记吧?而且从名字上来说,你根本看不出来哥老官是卖什么的。光看名字,作为广东人的我,还以为它是卖凉茶的。但是只要你到上海,吃过一次他们家的牛蛙或是鱼头,就永远记住了。他们家的锅底加上牛蛙和鱼头,让人无法不记住什么是“哥老官”。
我喜爱王菲,除了特立独行的个性和绝妙的歌喉,最让人佩服的是她充分的自信,王菲的微博介绍,只有四个字:暂无介绍。所以,如果你有必胜的决心和必要的努力,那么你就该有一个目标——今天所有的付出,就是为了有一天,你不再需要做自我介绍,不需要有所谓的个人品牌。你的名字,就是你最好的品牌,而不是那些天花乱坠的Title(标签)。
在实操中,也得注意,如果非得写Title,加强用户对你的认知,那就坚持一个原则:能写一个,绝不写两个;能写两个,绝不写三个。因为写这个的目的是加强用户对你的认知,而不是加强他们对Title的认知。所以别什么都写,尤其是不要写鸡零狗碎的东西。有一次我看到一张宣传海报,上面写满了讲座分享者的无数Title,其中有一个我印象特别深刻,我写在这里,也让你感受一下。这位大哥的其中一个Title是:连续10年坚持自己给自己剪头发。看完以后,我竟百感交集,无言以对。
同时,也不要以为越多的Title会显得你越厉害,事实上人的注意力有限,这样做只会分散他人的注意力,让人记不住你到底是谁,同时也会显得你的学问多而不精。我们的经验都告诉我们,一个人实际上不可能在同一个时间内完成如此多的事情,如果一个年轻人,有10~20个Title,那只可能是两种情况,要么是虚名,要么是虚荣,两者必居其一。
每一次出去办活动,主办方很多时候都要求我在海报上用4~5个Title,我比较坚持,写两个就够了。主办方总是劝导说:“老师,你只写两个,人家就不容易知道你是谁了。”我总是回应:“他们本来就不知道我是谁,但等我讲完以后,他们就会记得我是谁了。”我的建议是,在Title的设计上,你可以有一个“to C”的身份,也可以有一个“to B”的身份。双重身份,已经能让你有双倍的传播效率和赚钱效率了。身份也并非越多越好,当你的价值没有真正提升之前,更多的身份也不会给你带来更多的好处,你不会因为换几个身份就赚更多钱,也不会因为同时拥有几个身份就有收入上的飞跃。
请记住,品牌就是口碑,口碑就是品牌。一开始,品牌大于口碑,因为品字有三个口,意思是谈论的人更多;也因为牌比碑要更“轻”,所以更容易被提起。慢慢地,口碑大于品牌。因为一个口就够,意思是每一个人口中都有它;也因为碑比牌更“重”,所以一旦立下将难以动摇。
而打造个人品牌的前提是,你是一个魅力人格体。在我看来,魅力人格体的组成有三大部分:风格、眼界、意志力。
(1)风格
时尚圈有一句话,时尚易逝,风格永存。请记住:Style is everything(风格就是一切)。在每个行业里,大家都只会记得第一名和第二名,勉强会知道第三名,但几乎没有人会知道第四名,残酷的现实告诉我们,第四名和第四十名,其实是一样的。但是,你知道前三名和其他人有什么不一样吗?那就是他们拥有自己的风格,或许内容和产品是相似的,演绎的方式和个性却截然不同。什么都可以一样,风格必须不一样。因为风格可以让我们在同质化中求同存异,风格甚至可以让我们把弱项变成强项。正如周杰伦刚出道时,每个人都说他唱歌口齿不清,但自信的周董,并没有去纠正这个缺点,反而是硬生生地把缺点进一步放大,变成了自己的风格,于是缺点就变成了优点。
(2)眼界
“眼界”在这里所指非常宽泛,也许是你经历过的事、见过的人、看过的书、吃过的饭等等。每个人都有独特的经历,也有自己独特的感受生命的方式,不一而足。但无论是什么,这个眼界得远超常人,你才有可能从大抵相似的人生经历中,拥有不一样的看待事物的角度,提炼出与众不同又具有利他属性的观点。有观点不够,观点还必须有利他属性,才能有商业化的可能,不然你的观点就是一己之见,就是自圆其说。毫无疑问,扩展眼界最低成本的方式,就是阅读。但这件事也不是绝对的“低成本”,因为你得花足够的时间去品味、去鉴赏、去思考、去消化,把时间成本投入进去,他人的眼界,才会最终成为你的眼界。而你的眼界,最终决定了你的世界。所谓的影响力,就是“我从你的世界中,看到了我想要的世界”,所以我希望追随你。
(3)意志力
“意志力”就是能长年累月坚持去做一件事的那种品格。当然,坚持刷牙10年不算,你怎么不说坚持吃饭10年呢?因为这两者阈值太低,都不太需要坚持。什么才是意志力?我的一位好友,Scalers老师,他是有意志力的代表人物,他已经连续5年坚持每天更新一篇至少1000字的文章了。日更这件事情其实一点儿都不容易,想象自己能做到的人多如牛毛,真正能做到的人凤毛麟角。我认识的人不少,而Scalers老师是我目前见到过的做这事最持久的人,后来他还把持续行动的经验写成了一本书。当然对行动者本人而言,行动本身可能并不需要真的动用到意志力。但其通过行动而表达出来的意志力,却是获得粉丝认同的根本原因。
意志力输出的形态很多,每个人的意志力也是与生俱来、独一无二的,也许是一直保持早起,也许是一直保持发视频,也许就是一直保持积极的想法,又或许是一直进行大量的阅读和思考。我自己的意志力就是但凡做事,必会做细。但你要知道,无论是何种形态,都离不开一个核心——对自己有充分的自信和绝对的耐性。耐性是自由的保证。比如,很多人都羡慕自由职业者很自由,我去分享的时候总爱打趣地说一句话:我就是一位每天坐在电脑前面15小时的自由职业者。看上去自由,实际上更需要自律,没有耐性,自由职业这事就成不了。
所以你知道了,“个人品牌”不是Title,那不是用户或粉丝最终认可的东西,Title顶多是他们一开始用来认识你的工具。每个人都有自己独家专属的风格、眼界和意志力。明白自己的品牌,就是要明白自己的风格、眼界和意志力。说白了,个人品牌,其实就是你的风格、眼界、意志力的延伸。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自知,永远是做任何事的第一步。你必须时时刻刻明白自己,忠于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