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谪宦心都惯,诗情意缱绻

2024-06-23  本文已影响0人  杏坛耕夫

购买《白居易传》一书,不是源于刘维治和焦淑清两位写作者的文名(因才疏学浅又闭目塞听,对这两个人没有任何了解),而是诱于传主——白居易其人、其才释放的吸引力。据实而言,我是怀着极强的心理期许购买此书的。可是,当把近400页的作品读完之后,非但没有体验到阅读的快乐,内心反而有一种说不出的味道。且不说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单就在阅读过程中品读文字造成的心理刺激就无法承受。

众所周知,白居易是继李白、杜甫之后中唐的伟大现实主义诗人,他创作的大量诗歌,不仅丰富了唐代诗坛,也奠定了他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光照千秋,流传万古。对于这样一位家喻户晓的诗歌巨擘,不论是古人,还是今人都应该以敬畏之心对待其人、其才、其诗文,针对白乐天相关的评介更应该以审慎之思相待。惟其如此,才不会折损伟大的诗人。纵览古今典籍文章,关于一代“诗魔”的书写品类繁多,有的着眼于他对中国诗歌发展所做的贡献(倡导的新乐府运动),有的关注的是他带有几分争辩色彩的生活,有的聚焦的是他的生平阅历,也有热衷于对白居易对湘灵的那份深情的。不论从什么样的角度书写,基本上都是以严谨的笔触展开。可是,世殊时异,随着时代进入快节奏发展的轨道,快餐文化的泛滥,很多书写者应时代之需从历史和现实中选取写作源料进行写作时,很多人忘记了为文造语应该恪守的宗旨底线。原本严肃神圣的话题,却用轻慢狎昵的文字率性而为,结果导致所写的文字“不堪入目”。以这种态度玩弄语言文字,一方面是对古老汉字的亵渎,一方面也是对自己“写作者”名号的玷污,一方面是对所写对象的侮辱。神奇怪异的书写,在现实中没有真实的原型,如何胡编乱造是自己的自由,如果是真实的存在,并且在国人的心目中占有重要的位置,虚妄为之,就是大不敬了。

出于对自己负责,对写作对象负责,对语言文字负责,在准备动笔之初就应该心怀敬畏。只有这样的书写,才不至于辱没“为文者”的名声。可是,放眼当下,这种最基本的写作底线能够坚守的已经为数不多,这就是粗制滥造的所谓书籍泛滥的原因。有人说:“阅读好书,就是与伟大的灵魂对话。”以此类推,反而观之,读劣质的书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饮用带有毒性的饮料,就是一种慢性的精神戕害。展读刘、焦二位所著的《白居易传》,当读完最后一个字,收获的阅读体验搜肠刮肚也找不到一个恰切的词语描述。从书品上看,该作品算不上经典,不论是视角的撷取、内容的遴选,还是文字的运用距离好书、精品读物都有一段差距。一本厚厚的书,写作者应该是付出艰辛的劳作。不知道是外部原因,还是自身水平所囿,读完该书都没有任何的兴奋和激动之感。

从全书的内容看,主体部分从“动荡岁月”开启到“最后的归宿”结束,分九十六个部分梳理了传主的人生履历。这么多的专题不是散点式地堆放在一起,而是用红线——白居易仕途发展及不同时期的作品——串连,这样使作品成为有机的整体。总体上看,按照不同时期不同的经历,进而创作不同的作品——其人、其事、其诗文安排文章的体例结构,这是合理的,关键是对重要内容的处理过于草率,导致作品给人造成轻率漂浮之感。读罢全书,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小故事汇编。如果真的做到“小故事大道理”,也不失为取法精妙,可是很多事关白居易人生大事的重要事件和重要诗文都轻描淡写的书写。浅拙的文字,对其事、其人、其诗“水过地皮湿”的处理,不仅弱化和稀释了人、事、诗的厚重,更给读者以误导。从书写形式看,该书更像一本大众化的通俗读物;但是从书写的对象看,既然是给一位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伟大诗人作传,不应该轻率为文。

纵览白居易的命途遭际,“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基本上贯穿他的一生。作为士子,因为有兼济天下之志,所以就用文人特有的武器——诗文直陈时弊,为国运苍生呐喊,感伤诗和讽喻诗就是有力的佐证。不过,面对颓势严重的国运,仅凭一介书生之力不可能力挽狂澜。朝政的腐败,权力场的尔虞我诈,让白居易切身感受到身在官场的步步惊心。为了自保,他只能选择远离权力中心,以自己的方式打发着生命的时光。独善其身固然享受到暂时的人生意趣,可是那颗心系天下的心却很难做到心如止水。纠结、挣扎,何以解忧,唯有诗文,闲适诗是他这种生活的真实写照。“人言世事何时了,我是人间了事人。”“面上灭出游喜色,胸中消尽是非心。”白居易口口声声这样申诉着,但是他何曾真正做到。身为官家之人,就要懂得其中的机巧,可是回望历史那些不愿意放弃自我者,又有多少人能够做到呢。如果真正能够做到“了无牵挂”的抽身,那真的是活出了人生的精彩。“官场自有官场的运作机制,适应者,得遂其间,不适应者,摈弃于外。屈原不肯同流而自投汨罗,死的悲壮;李白不屑低首,拂袖而去,活得潇洒;杜甫忍辱负重,困顿终生,过得很累。相形之下,白居易是务实的,不做朝官做地方官。这样,既无朝官在党争旋涡中挣扎的痛苦,又无隐士隐居山林的清贫冻馁之忧。”

懂得“与时俱进”,知道“适时调整”,清楚“及时转身”,学会“规避困顿”,这些白居易拿捏的力度基本上都较为恰当。正是如此,不能顺逆穷达,他基本上都能够很好地度过。正是“换尽旧心肠,不再谔谔之直言;退避三舍,不再锋芒毕露;相机行事,不再怒形于色”,才活出人生的精彩。而这些只有品读他留存于世的诗文才能真切感受,阅读一本《白居易传》是无法实现的。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