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高考
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本文参与书香澜梦第88期“高考专题”专题活动。
每个人都要学习与他人相处。有时,我们为避免冲突而不愿表达自己的想法。其实,坦诚交流才有可能迎来真正的相遇。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发文时间06.11~06.16 23:59
我的题目是
和对的人说对的话
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意见不一致的时候。有时争得面红耳赤,互不相让,最后拂袖而去不欢而散;有时却又沉默不语,心生鄙夷,大有“夏虫不可以语冰”的感叹。
那么如何才能坦诚相待,交到知心朋友呢?我的体会是“和对的人说对的话”,有点“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的意思,当然不是它所包含的贬义。
每个人出身不同、教养不同、学识不同、经历不同,怎么可能对同一事物有相同的见解?有可能的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人,对某一个事物有相同的看法,或者两个性情相近的人对大部分事物有类似的看法。于是就有了“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社会现实。
我曾认识一个人,特别喜欢和人抬杠,什么事儿都要挣个对错高下,很自然,后来大家一起闲聊的时候,只要他一来,大家便沉默不语。时间长了,这人就没了朋友,甚至没有了愿意跟他闲话的人。
还有的人,人云亦云,自己好无主张,或者完全是墙头草,随风倒。
显然,这两种人的态度都是不能交到真朋友的。第一种人强势,从不认输。第二种人不一定弱势,却毫无存在感。
我们老祖宗讲究中庸。中庸的实质是什么?去其两端取中间。与人交往亦如此,一方面不可强势表达自己,强迫别人接受我们的意见。也不可一味沉默,所有的思想都埋在心底。另一方面,是要对合适的人说合适的话。这方面的谚语就多了,比如莫与小人论是非,莫与傻子争长短;对牛弹琴;井蛙不可语海,夏虫不可语冰,凡夫不可语道。
我们总说对人应该坦诚相待,但是那也是要遇到对的人。有些人,即便是你拿出赤胆红心,也得不到他一丝的真心。当然,大部分人都会“投桃报李”,没必要因为个别人的极端影响自己的处事方式。
但是,什么是对的人呢?我想大概有这样几种类型。一是在某种事物上有共同语言,那么可以相谈甚欢,如钟子期和伯牙。二是在很多事物上有共同语言,那么可以算是酒逢知己,如我们很多人有很多这样的朋友。还有,就是那种稀世少有的,如管鲍之交,如马克思和恩格斯之间的友谊。那才是人人向往的至交啊。
古人感叹,“人生得一知己,足矣!”,诚也!
写后:这篇作文如果在高考卷子上,大概刚刚及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