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500年前的“90”后
![](https://img.haomeiwen.com/i10969399/37ae3bde77f98820.jpg)
“90”后的标签应是叛逆,张扬个性,具有成年人很难理解的想法和爱好。翻阅史书,偶然之间,竟发现一位500年前的“90”后,它具有现代“90”后的一切特征,只是可叹生错了时代。
公元1491年,也就是大明弘治四年,大明王朝迎来了它第十任皇帝,也就是弘治朝太子朱厚照(正德皇帝)。据史料记载,朱厚照出生时天生异象,而且诞生时间竟出奇与太祖朱元璋相似。
朱元璋以贫苦百姓之命活生生的折腾亡了元朝,开创大明王朝,那岂不是这个孩子将来的成就不下于太祖皇帝,弘治皇帝这样充满期望的想到。这样想其实也没什么大错,正德在位期间,平宁王之乱,平安华王之乱,应州大捷,也确实在明朝中后期君王中当属少有。
朱厚照五岁开始出阁读书,小时候的朱厚照非常聪明,而且智商过人,先生教过的文章第二天便可以倒背如流,受到朝廷内外的一致赞同,颇有贤君风范。但是朱厚照同学不想只在文学方面出色,也想做一个德智体美的三好学生。
按照规定,上午九时开课,除去中间吃饭休息时间,一直持续到晚上九十点下课,每月初一十五休假,其他无论什么情况,雷打不动,坚持学习。这就苦了朱厚照同学了,现代“90”后在五六岁的年纪,正是撒泼打滚的年纪,接受外界事物的大好时光,整天被一群七老八十的老头逼着学习文章礼仪,这种日子朱厚照快要疯了。
于是朱厚照便自己培养自己的课外活动,骑射、打猎,将来成为一个文武双全的帝王。而且弘治皇帝也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够成为太祖、成祖那样文韬武略,也就对朱厚照这点课外活动不加约束。
这下朱厚照同学算是解放了天性,上面没人管,下面先生们有老爹可以摆平,自己就撒欢玩就行了,什么治国之道,对不起,哥没兴趣,反正有自己老爹撑着,自己也不着急学这些东西。
天有不测风云,公元1505年,36岁的弘治皇帝病逝。14岁的朱厚照正式接班成为皇帝这个令人羡慕的职业。大明王朝这艘船如何行使就看这个小皇帝如何掌舵。(14岁的年纪,放到现在也就是五六年级左右,朱厚照在这个年纪承受着本不该有的心理压力,欲带其冠,必受其重。)
做皇帝以后,朱厚照渐渐发现这个职位简直就不是人干的,要多辛苦,有多辛苦。整天被一群老头拐弯抹角的骂,自己还不带急眼,还得虚心接受。朱厚照现在心里肯定有句mmp不知当讲不当讲,当皇帝还不如自己当太子时自在。
太子时还能时常出宫,骑骑马,打打猎,调戏一下美女,做一个自在逍遥的太子党。现在别说骑马打猎了,就是出去逛街都是一种奢望了。于是这位大哥便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在皇宫中建了许多商铺,让太监、宫女陪自己在宫内玩乐购物。你们不让我出去,那我便让这些东西进来不就行了,朱厚照简直觉得自己太聪明了。这下,朱厚照这个举动又惹恼了朝中的一众大臣。
说到这就不得不说明孝宗朱佑樘。《明史》评价孝宗皇帝“恭俭有制,勤政爱民”。因此孝宗一朝的官员直言不讳,敢指着孝宗鼻子骂。但是朱厚照同学可不是他老爹,十几岁的小青年,这个暴脾气怎么能容忍这么多人指着他鼻子骂。于是朱厚照同学不高兴,那孝宗一朝的大臣们就该倒霉了,刘健、谢迁等就被老板辞退,彻底告别政治生涯。
这下整个世界就安静多了,再也没有那么声音在自己的耳边环绕,朱厚照同学好不自在。
朱厚照清楚的知道自己需要什么,他是从内心深处不想成为一个孤家寡人,二十岁左右的年纪,正是朝气蓬勃的时代,他希望与大臣亦君亦友,和谐发展,共创和谐大明。这个愿望注定会落空,终明一朝,除去朱元璋、朱棣两父子,其他的皇帝基本上是非常苦逼的,本是士大夫与君共制天下,结果在明朝士大夫总想要自己玩,皇帝一边玩去,皇帝还是老老实实在皇宫中当个吉祥物比较好。所以,朱厚照同学有点想当然。
皇帝与大臣之间的矛盾让朱厚照选择相信自己从小玩到大的太监。于是刘瑾等人就等来了自己的机会。刘瑾等人出现是必然的,他们是皇帝的代理人,注定是牺牲品。朱厚照同学很聪明,自己干不过那群老头,我让我身边的人去和你们斗,假装不知道。
当刘瑾等人慢慢地触碰到大臣中的利益时,那他就注定不能存活在这个世界,主弱臣强,这也是朝中大臣给朱厚照的一个警告。刘瑾倒台,让朱厚照意识到自己还是太年轻,斗不过他们。
正德十二年,蒙古鞑鞳部落小王子率兵进犯大明边境,朱厚照很是开心,终于可以御驾亲征,出去玩了。谁知遭朝中大臣一致反对,但是这些反对并不能阻止朱厚照同学去战场的意愿,朱厚照同学灵机一动,自封为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总兵官-朱寿,名字都改了。你们不让皇帝去,那好,现在是威武大将军朱寿,你们总该没意见了吧。
不得不说朱厚照同学在军事上还是非常有天赋的,应州大捷是土木堡之变以来取得为数不多的胜利,但是《武宗实录》写下了"蒙古军队阵亡十六人,明军阵亡五十二人"。不得不说古代的文人是真的厉害,这么一场战争就被写成不到一百人的斗争,而且明军还输了。
难道双方加起来十万人左右只是在拉关系,叙家常?受伤的人只是不小心发生了小规模的踩踏事件?我想,这应该是朱厚照被黑的最惨的一次了。
经此一事,朱厚照也算是心灰意冷了,这对朱厚照幼小的心灵打击太大了。算了吧,以后就得过且过,在自己的豹房好好的当一次“昏君”。
正德十四年,宁王在南昌发生叛乱,朱厚照好不容易平静的心情又激动起来,这次,不管不顾都要御驾亲征,只是,宁王是个绣花枕头,中看不看用,仅仅43天就让王阳明给灭了。朱厚照这个气呀,一时竟想放了宁王,自己带兵再去抓一次。可能是自己也觉得这个想法不太现实,只能悻悻放弃。
正德十五年,朱厚照南巡时不幸落水,次年病死于豹房。终年31岁。
《明史》在记述了他的一生后,这样总结道:明自正统以来,国势浸弱。毅皇手除逆瑾,躬御边寇,奋然欲以武功自雄。然耽乐嬉游,昵近群小,至自署官号,冠履之分荡然矣。……是以朝纲紊乱,而不底于危亡。
《明史》清朝人编著,耗时100年,前前后后修改了七次,实在不可全信。再加上正德在位期间与文官的关系实在不太好,从应州大捷事就可以看出大臣们有多不喜欢这个皇帝了。
正德只是生错了年代,自己的想法在500年前注定实现不了,游戏规则,年代的限制,注定他的那些想法只是镜花水月。如果放到现代,我相信,正德皇帝最起码是某个领域的顶尖人才,只是可悲可叹。
(正德皇帝是我个人比较喜欢的一位皇帝,或是年纪相同,或是某些原因,在他的身上总是能找到共同感。
如果以后有机会的话,我会写一下正德皇帝的死亡之谜,正德为何无后,写出自己的一些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