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居然骑电动车上班了以及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重思考

2016-08-25  本文已影响322人  闲水闲云

买电动车的初衷是想带孩子去离家两站地的早教中心玩儿。说是两站地,其实有4站地,前面两站是从家门到公交站的距离。每次走出小区到公交站,看看迟迟不来的公交车,就觉得不值当,最终沦为走路前进。来回走两趟孩子累得够呛,偶尔他睡着了大人就够呛。因为经常要去,总不能老打车。自己开车?一想到停车和堵车问题,我就在心里直摇头。

打着为了孩子的旗号,本来深信自己技术上不会骑电动车的人下定决心要学起来。于是上周末就果断入手一辆。居然真的挺好骑,可能速度设得比较低,所以也没怎么害怕。当时就一个人骑回了家,心里那个美。有过来人强烈建议我骑车上班,想想从家门口到地铁口,地铁口到单位的那段距离要花费一半的时间,的确值得考虑。于是查地图,说我的上班路程骑行只要1小时,那么电动车是不是可以更快呢,那岂不是比乘地铁还快?!必须承认这个认知震到我了,毕竟一直认为我选的出行路线已经是最快最有保证的路线了。

好吧,那就试试。周一一早,向来路盲没方向感的我兴致勃勃地出发了。虽然略忐忑,感谢北京的环形路,要走丢还是不容易的,一路向前,再一路向北,哪怕拐得早了晚了也很容易弥补。到单位一看,与以往走路+地铁公交,花费时间正好一样。考虑到我最低档的车速,前景可期。

今天已是第4天,各种状况都已遭遇过,是时候总结了。第一天,胆小没敢上一个看起来高大上的高架桥,以为是低调地走辅路,结果人家是地下通道,只好人工掉头。第2天才走了回程。拐早了,上了3.5环,发现环境不错,景致略吸引我。可惜红绿灯太多,且灯前几十米路被挤在车流之间,无比紧张。不是我插队进车缝,而是自行车道被停路边的车和等红灯的车挤成了缝。只好忍痛放弃这一路相对幽美寂静的林荫大道。第三天,本想走3.5环,去看看前一天发现的马路对面影影绰绰藏着的公园,不知道是否是公园是什么公园。在三环过马路时迟迟等不到绿灯,想想3.5环还有无数绿灯就发毛,果断拐上3环。于是又在高贵的高架桥上走错道了。这回更惨,辅路是正真的辅路,没有回头的余地。一路向南离单位越来越远,我心里那个凉啊。看到天桥,只有台阶边坡,不怕死地就推着车上去了,默默捻一把汗,好歹下来了,回到3环。回程时过了三环忘记拐,心想走走2.5环也不错,也许有惊喜。果然有,走着走着居然就断头了,只好拐回3环。嘿,挺大的路,说断就断,是个什么鬼?回来查地图发现是个公园。看来我的上班路只能耗在3环了。第四天,风沙大作,无数次迷眼后总算安全到达。想到将来可能面对的雨雪狂风天,我是回归地铁还是戴头盔雨衣防护一下?

以前一直信奉减少私人轿车出行量为治理拥堵的根本途径,认为应该增加骑行和公共交通量。经过几天的骑行,观念有所改变,因为骑行实在太受天气影响,不够稳定,虽然可以加各种装备,但对于享受惯了的人,这样要求未免不近情理。因此认真翻阅了相关的分析文章,发现从设计、政策的角度还是有很多改进的空间。毕竟我以前总拿来举例说如果人人都开车,再好的设计和再多的道路都不够用,这样的情形可能猴年马月也不会出现。

北京的环形路和各种高贵的围墙对交通拥堵的贡献早已不是秘密。加上倍受吐槽的城市规划和公交站点的设计,一直以来,北京市的交通状况是出名的糟糕。早有人彻底地分析了其中的原因,还拿国内外规模相当的城市做了各种对比,得出结论就是一个大写的蠢,别人是专业设计出来的,北京是脑袋拍出来的。

然而,这些蠢样要彻底改变是相当困难的,一是出于对历史的保护,二是人们不见得愿意丢弃安逸的高墙内的环境,三来要摧毁也是一大笔费用。我们只能在已有的基础上去思考最划算的办法。通过骑行,从一个道路使用者的角度,总结了一条对策:应该从道路设计和交通法规两方面来提高快速车辆驶离道路的效率。一方面,多建些与主路不冲突的高架的快速通道,另一方面,用交通规则来约束,慢速车比如我等自行车族和行人要让快速车。不是鄙视慢速车,客观的讲,让一下快速车,可能耽误2秒钟,而快速车等待自行车先过,可能就耽误半分钟,整个交通效率可就差很多倍了。可以出本骑行交规,在自行车道和车道相交的路口,要等待,不能串行;不得逆行等等。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