朵朵喵•育娃每天写1000字散文

你给孩子多少允许?

2023-10-27  本文已影响0人  洞穴人Jane

在家庭生活中,其实允许是很难的,允许自己,允许家人都很难,尤其是对于孩子,我们总想着控制,还都是拿着为了孩子好这样的理由。我们对亲密的人总是有太多的要求,不允许他们这样那样,或许是一种掌控的需要,或许是小时候的关系模式的遗留。我们从小也都是在一定的要求中成长,都有明确的目标要去追求,上大学,找好工作等,都有明确的规范要遵守,不允许的事情很多、虽然现在看来,那个年代的孩子的成长环境已经很自由了,但依然有很多的不允许,父母和孩子都一样,都是要求在一条不宽的轨道中生活。现在我们为人父母,有了家庭,观察自己的家庭的时候,尤其是养育孩子的过程,不允许的事情真的变本加厉,大小均沾,无所不在,真的觉得需要反思的地方很多。那天看到一句话,人生是旷野,不是轨道。说的太对了,可是在现实生活中,大部分人都是在轨道上生活。

图片来自网络

我的孩子现在是青少年时期,主要的任务就是学习,我的脑子里和大部分家长一样对他的主要期待就是好好学习,给他设的这条轨道就是学习,当有偏离时,也就是冲突产生的来源。大到不允许他玩手机时间长,不允许他打游戏时间长,不允许他无所事事的呆着,不允许他拖着不写作业,不允许他乱买东西,不允许他对成绩无所谓,小到不允许他多吃冰淇淋,不允许他挑食,晚睡觉,不允许他在学校不守纪律等等,总归不允许的事情还有很多,细细数来估计有一大箩筐。而且还有很多隐性的,当他还没有完成作业时,他想看电影,或者想看球赛,脑子里也是希望他完成作业之后再看,他写完作业之后,脑子里还希望他能够看看闲书,开阔视野。当他成绩还可以时,脑子里想的是能否有更好的特长可以学习等等。这就好比你把孩子捆起来了,或者装进一个小箱子里,不允许他乱动,严严实实的,那你想想他还怎么能够长大呢。

正是因为这种狭窄的轨道感约束了孩子与生俱来的生长的力量,因为他每次的发出的动力,和学习无关的动力,都被父母忽略或者否定了,因此他就困在这个狭窄的空间里,动不了了。所以等孩子长大了,你把绳子解开了,箱子打开了,他也无法成长了。可是这些心理成长看不见摸不着,是我们最容易忽略的,好像孩子个子长高了,等到了年龄,好像就是大人了。其实心理没有完成成长,在当今父母的各种不允许中,孩子找不到成长的出口。所以现在有心理疾病的孩子越来越多,我觉得是非常可以理解的,不是孩子出问题,而是现在社会家庭的养育方式出问题。

养育孩子中还有一种不允许,不允许孩子的负面情绪,我们是孩子最亲近的人,当孩子心情不好的时候,难过的时候,都会和我们抱怨,甚至发脾气,说负面的话。以前这种时候,我自己就感觉很难受,所以我总是会想着讲道理,让他不要这样,觉得这样没有用,应该赶紧积极起来,行动起来,其实这就是没有接住孩子的情绪,没有当好孩子的情绪容器。我身边的很多家长都和我一样,我们总希望孩子是我们想象中的样子。可是我们为什么就只能允许孩子是一个积极向上,能量满满的人呢,就不允许孩子情绪低落,有心情调整期?这合情理吗?我们应该允许孩子难过,允许孩子有时候不想做作业,允许孩子抱怨学校,允许孩子说不喜欢学习,我们是需要静静的听着,让孩子把这些情绪垃圾都倒掉,孩子才有可能重新有力量出发。

或许我们从小也没有被允许和父母诉苦,从小没有被允许在学习上不努力,所以我们自己也总是紧绷着,在工作中,生活中,也总是要求自己能够积极向上,如果自己出现了偷懒的情况,很可能事后会感到自责,愧疚的情绪,而不是被自己接纳,所以我们在对待孩子的时候,也就不会给他们留空间。当孩子出现这样那样的情绪问题的时候,总是想着赶紧要去摆脱掉,总是想着赶紧要去解决掉,没曾想这些其实也是生活的一部分,孩子成长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如果这些得不到允许,没有流淌出来,那么孩子会把这些情绪压抑到潜意识,总会在他往后的人生中拿出来,要不伤害自己,要不伤害他人。

这些天我总在想,现在孩子发出的每一份动力,最好是和学习无关的动力,我们都应该去支持他,即便他要买一个在我们看来没有用的东西,当然是承受范围内的,即便他某天不想去上学,也应该站在他的角度去理解,他的每一个想法都是一份对外的动力,孩子从小养到大,我们帮他做主习惯了,就会很容易否定他的想法。其实人就和树一样,需要很多的根须,每一份动力的发出,就好像往土里生出了一根细须,得到了支持,得到了允许,根须就会越来越发达,树木才能长得高,树叶才能茂盛,人也一样,每一份动力都得到了允许,人才能有活力,有自信,人格才能完整。

养育孩子的过程最终就是养育自己的过程,养育孩子中发现的问题往往在自己身上,如果真的能够在孩子身上做到允许,还孩子自由,那么在自己身上也会做到允许,也就会真正的接纳自己,爱自己。养育孩子,尽管或许我们一开始做不好,犯很多错误,谁天生就会当父母,谁长大后什么问题都没有呢,但是经过学习,思考,掉进坑里,能够爬出来,继续学习实践,那么养育孩子就相当于重新把自己养育一遍,我们会和孩子一起获得成长。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