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王家荘史话》有感(四)

2023-04-16  本文已影响0人  含羞姑

文/含羞草

暖泉王家庄有两大姓氏,一家是王氏,一家是陈氏,虽说陈氏入住王家庄没有王姓久远,但书中多方推理数据显示陈家起点高,后来的发展趋势并不逊色于王家,从代代考取的各种功名中,如举人、贡生等等,充分证明陈氏不只属名门望族,还是持续辉煌的贵族之家。

那么陈氏是怎么在王家庄发展起来的呢?书中各种数据推理得出,最先来到王家庄村的是一位叫陈玉的弱冠小伙(20岁左右),他在暖泉一道川做生意时,选择在暖泉王家庄落脚,可能是奔着王家庄的贡生院、书房院的声望而来的,后来修庙时捐过银,又亲手修建了“法师院”,这一切都明示着陈玉来王家庄前就身价不菲。尤其是他别出心裁的做法,如房子上嵌上自己的名字,更透露出一个年轻人血气方刚的傲骨。这时再买田置地,娶王氏家的小姐为妻,是很自然不过的事了,那个时代耕读传家,可能就是一种崇高的追求吧。

书中还提到另一陈姓,有句话说:“五百年前是一家,一笔字写不出两个姓来”,管他是不是一家,时间久了就象王陈两家联姻之后,早已成为血浓于水的一村人了,何况都是陈姓呢。

据说老早以前人们都讲究“都甲”,一个都甲的儿孙不管延续了多少代,都属同一祖宗。“归正都九甲”就是陈家的“都甲”,由此推断出,王家庄的陈氏来自于陈家湾的苇园湾,这是他们世世代代永远割不断的“根”。

书中提到陈寿芝老爷是城内又一枝有名望的陈家势力,说的就是曾经的宁乡县的县太爷。

说到县太爷,那时人们习惯称为陈老爷,让我又想起我妈曾经讲过的一段真实的故事。说的是我的一位重伯叔堂姐,今年八十有六,她的母亲就是陈老爷大老婆的女儿,出嫁时陪了(旧时的那种柜子)两柜子连手都插不进去的绫罗绸缎,还有两个丫环,可惜的是堂姐的父母早早的过世。我的这位堂姐也上过学堂,当时堂姐夫是县里一家工厂的工人,六二年压缩时回到了暖泉柳树沟的婆家,那时因为号称“中阳的西藏”的暖泉太远太远,堂姐她又轻可也不住娘家,直至改革开放后,她的女儿们想在城里找婆家,我们才知道家族里还有这么一位堂姐姐。

从这些事迹上足可以见证陈家曾辉煌的族史。

要知他们如何传播文化种子,请看续节。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