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会让近50%的人失业?我们帮你求证了这位“顶级技术专家”
人工智能会让近50%的人失业?我们帮你求证了这位“顶级技术专家”
原创: 李敏 十点人物志 2018-09-07
在中国乃至全球互联网和投资界,很少有人不知道李开复。
上世纪80年代,李开复进入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系攻读博士学位。毕业后,他进入苹果公司,随后历任苹果、微软和谷歌三家公司的高管。
2009年9月,他选择离开谷歌,创办了“创新工场”,任“创新工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四年后,一直疯狂工作的李开复突然得了淋巴癌。他停下工作,离开了创新工场的办公室。
在那17个月的疗养中,病人李开复多少放下了让“世界因我不同”的不懈追求。病后归来,李开复对于自己的人生和创新工场都有了新的看法。不过,人工智能倒是一直从他读博开始,伴随至今。
他无疑是全球人工智能发展的见证者。
——小志说
不被AI取代,你要更有创造力来自十点人物志00:0025:15
♪ 点击上方绿标,即可收听音频
一
创新工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开复先生一直很忙碌。最近,他密集的行程中出现了一本名为《AI·未来》的书的身影。
这是李开复写的第二本关于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下文简称“AI”
)的书了,上一本书叫《人工智能:李开复谈AI如何重塑个人、商业与社会的未来图谱》,李开复说,写它的缘由在于当时AI的概念刚出来,很多人还不了解。那是一本科普书。
《AI·未来》则不是。AI已经来到人们的身边,它的技术正在以有史以来最快的速度发展着,并且轨迹肆虐,踏过了很多领域。李开复关怀的事情,是AI的发展在带来机会的同时,也让人们的生活面临挑战甚至灾难。他想要借这本书去提醒人们。
还有另一个原因令李开复有理由写下这本书。从上世纪80年代进入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系攻读博士学位、1998年在中国创办微软中国研究院,一直到今天,30多年过去了,李开复已经做过AI的科研、产品、商业化、投资。
“所以从各方位都有看到AI,可能看到的这张图有一定的完整性,也希望能够把这些经过这本书描绘出来。”
某种程度上,李开复几乎成为见证AI发展的活化石。他最早接触AI的时候,互联网尚未出现,那时AI技术只是刚刚冒了一个头,被诟病为“不工作的东西”,令李开复等一批做AI的人“很痛苦”。
读博士的时候,李开复获得了机会去实现美国顶级科研机构提出AI的大目标。语言识别、自然语言理解、人机对话、机器翻译、计算机视觉、人脸识别、无人驾驶,那些需要大量科研经费支持的项目,缓慢地落了地。
然而,相比于今天科大讯飞和“子弹短信”App成熟的语音识别技术,李开复早年经历的技术发展可谓草莽。
1986年,他做出来的第一款语音识别系统,识别一句话需要两个小时,在已经“尽量加速”的情况下,识别一句话仍然要等半分钟。李开复告诉“十点人物志”,80年代的AI技术是以纯理论的形式呈现,几乎没有演示,直到90年代才有所改善。
1992年,李开复还在苹果公司供职。在美国三大商业广播电视公司之一ABC的一档节目《早安美国》上,李开复曾经做过一个演示,例如让AI安排会议或者开支票等等,但这样的演示在真实环境里的工作效果并不好。
“它也没有能够在所有的场景都达到足够高的识别,带来商业效应。”李开复说。
再之后,随着AI技术进入第三波、第四波的发展,语音识别才成为人们日常能够使用的技术。
AI技术和互联网结合,能让后者处理海量数据,“快速地赚更多的钱。比如说让广告更精准,让搜索更精准,让社交网络信息流能够更个性化。”李开复说,“这一切(在)当时(是)不可想象的。”
在“十点人物志”的采访中,商业价值、市值、估值、钱、投资,这些词语频频闪现于李开复语言的缝隙中。他的日常离钱非常近,甚至,他的工作就是研究怎么花钱的。
二
2009年,李开复开了这家主要以花钱为主营业务的公司。它是一个创业投资机构,叫“创新工场”。
在这之前,李开复是一个头顶数个光环的明星职业经理人,他历任美国苹果电脑公司语音组经理、多媒体实验室主任、互动多媒体部全球副总裁,微软公司自然交互软件及服务部门副总裁,谷歌全球副总裁兼大中华区总裁。
2009年9月4日,李开复离开了谷歌。3天后,再次走进公众视野,他的身份已经换成了“创新工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创新工场的启动在当年吸足了互联网和投资界的眼球,用《第一财经周刊》在报道中的表述说,它的背后是一个“超级豪华的投资者阵容”。
9名个人和机构投资者计划在五年内投资8亿美元,那些声名赫赫的人里面包括了中经合集团创始人刘宇环、富士康董事长郭台铭、联想控股董事长柳传志和新东方董事长俞敏洪。
而李开复忙于科普和谈论的AI,正是创新工场关注的投资领域之一。在他眼中,创新工场是“国内最早也是最好投资AI的VC(venture capital,风险投资)”,因此,好的创业者“一般还是会需要”去和创新工场聊一聊,所以创新工场“应该不太会错过好的想法”。
当“十点人物志”询问李开复他如何识别一个AI项目时,这个自信的人坦承了这件事的困难:“现在几乎每个项目都号称是AI的项目,所以要找到真才实料,既有很好的AI人才,也有很落地的实际的应用的,其实还是比较少的。”
人才难找的原因在于,AI行业对人才的要求既高又特殊。只有这样的团队组合会得到李开复的认可:AI工程团队足够大,动手能力非常强,做出来的AI算法能非常可靠、有效、快速地解决真实问题;它的销售能把团队做出来的AI产品卖给商家;产品经理能提出好的解决方案。
但这三种人,来自三个不同的世界,李开复说,撮合一个这样的团队难度很大。此外,AI行业变化太多,四波发展浪潮不一样,人才和公司又有真材实料与经过包装之分,这又加剧了创新工场寻找投资合适团队的困难。
“AI呢,就是一个那么困难投资的领域。今天很难找出几个VC说我投AI赚了很多钱,或者看中很多公司,反而是很多被忽悠了。”李开复说。不过,在这样的投资环境中,创新工场还是看到并投资了一些优秀的团队,比如旷视科技和第四范式。
旷视科技是一家专注于人脸识别领域的科技型创业公司,成立于2011年底,三个创始人是图灵奖得主姚期智的学生。
第四范式的创始人和首席执行官戴文渊是全球ACM的编程冠军,曾任百度“凤巢”系统总架构师,联合创始人陈雨强则曾任今日头条推荐系统负责人。
显然,李开复不惧寻找人才和好团队的困难。他对“十点人物志”说,创新工场具有自己的独特之处。
“不但我自己是AI出身,我们的投资团队80%是技术出身。我们还有100多位工程师和博士在我们的工程院和我们工程院出来的公司里面,他们会帮我们把关评估项目,所以我们没有被忽悠的可能。”
不知道当李开复每次想起旷视科技的时候,是否会想起他在2013年9月经历的那次健康危机。旷视科技获得创新工场数百万美元的A轮投资,是在2013年7月。
两个月后,李开复走出位于北京中关村鼎好大厦的创新工场办公室,从团队的40多个成员中消失了。
三
2013年9月,医生宣布,李开复得了淋巴癌。
迎面碰到“淋巴癌四期”这五个字,病人李开复感受到了恐惧,“吓都被吓死了。”但他下意识的第一反应,是“真的?”他不信,随后开始尝试各种方法来确定真相。
他是如此难以接受现实,以至于他乱七八糟地见了很多医生,接受了一些奇怪的仪器的测量。他还想要听到很多安慰,不管这些安慰来自外界,还是他自己的心中。但他最终还是确诊了,有两三个礼拜,他的情绪是“不行的”,“相当低落”。
没有人喜欢得癌症,包括李开复。“一旦确诊以后,下面就是,一方面问为什么是我?我做错了什么事情?然后谈条件,我做错(什么)事情,如果是因为这个得到惩罚,那以后我不做了,就让我活下去好不好?”他曾对《财经天下周刊》说。
另一方面,李开复同时还在查科学资料。他对于医学上把淋巴癌分为四期感到不满,觉得不严谨,不科学,最后认定自己的病情是处于癌症的第2.5期。
“查出来不是真的末期,不是真的只有几个礼拜或者几个月可活了,就尽量告诉自己,我要放松心情,因为越绷紧就越糟糕,越担心就越糟糕。”
但不担心是假的。
李开复在病中读了一本叫《追逐日光》的书,这本书的作者是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的董事长和首席执行官尤金·奥凯利。2005年5月,奥凯利被诊断为脑癌晚期,从确诊到辞世只有不到4个月。通过这本书,李开复可以了解一个癌症晚期病人的所思所想。
剩余的那些努力,方式多到令人感觉繁复。李开复好像试了所有能试的方法:读宗教、神学、哲学、心灵、医疗、帮助脱离悲伤等主题的书;吃抗癌的营养品,维他命、灵芝、胡萝卜素、鱼油……
他还买满了两个抽屉的药,几乎把药当早饭吃。最后是他的太太跑去问医生,才让他的药量恢复正常。
等到李开复恢复正常的工作回到创新工场,已经是17个月之后的2015年2月了,这个决定也得到了医生的支持。和往日不同的是,李开复减少了自己每天的平均工作时间,不再分秒必争地工作。“(作息)全部乱了。有时候拼命工作两个礼拜,休息5天。”李开复说。
但工作再忙,他也会保持7小时的睡眠时间,同时把家庭放到了事务处理优先级的顶端。“我就做到了当时我的承诺嘛,就是当我女儿放假的时候,我会用最多的时间陪她们。”
这也是癌症给李开复带去的启发。在李开复病中,有多位亲友飞去台湾看他,晚上不睡觉陪在他的床边。现在,他感到人生最有价值的东西其实是爱。以前,更确切地说,患癌之前,如果有人问李开复同样的问题,他的答案或许会是:名利。
在“腾讯科技”的一个访谈中,李开复说,他在生病之后见过星云大师。他对星云大师说,他的人生目的就是改变世界,让“世界因我而不同”。
基于这样的出发点,李开复曾不遗余力地追逐影响力:他是微博上的大V,目前在微博上拥有5100万粉丝;他开设了“开复学生网(后更名“我学网”)”,担任学生们的导师,为他们解惑。
对于李开复的自我剖析,星云大师很直接地指出,你这样做太危险,因为随着你告诉自己在帮助世界变得更好,其实你是在帮你自己。
李开复也说,他以前的虚荣心很强,还非常喜欢出名,“出了名感觉很爽,做的很多事情都分不清楚是为了社会公益来做的,还是为了自己的名利来做的。”
等李开复想通星云大师的话,他的思维也变了样:“生病后人生可能只有100天,那名还有任何意义吗?做得再有名,一百年后还会有人记得吗?记得又怎么样?”
四
2015年2月回到创新工场之后,李开复“大部分时间是很低调的”。第一年里,他和创业者们一起工作,看案子、投资、融资。“因为我觉得我如果有什么价值,就是能够帮助他们,看到他们成长,这是让我最欣慰的事情。”李开复说。
赋能他人——这正是李开复创办创新工场的初心。他告诉“十点人物志”,从创业的第一天起,创新工场就是希望能够帮助那些伟大的创始人,协助他们经营一家积极向上的公司,做出伟大的事业。在他们通往梦想的路上,创新工场不仅付出金钱,还有他们的时间、能力和人脉。
作为苹果、微软和谷歌公司曾经的高管,李开复能为那些公司规模超过千人、接近独角兽的公司解惑。公司碰到成长的困扰、战略布局的问题、有重要的决策不知道该怎么把握,这些都在他的帮助范围之内。
此外,李开复是“行走的影响力”,这使他能够去帮一些经过挑选的公司站台。甚至,他愿意为一些信任他的公司创始人提供“倾听”服务,如果他们需要诉苦,就可以去找他发发牢骚,流流眼泪。
“我觉得他们还是比较信任我的,因为我是可以把我的工作,跟我作为他的师长的身份切割出来。”李开复说。
不过,尽管人已经回到了创新工场,李开复还是觉察到了变化。他曾对《财经天下周刊》说,暂时离开公司的那17个月里,他还在担心公司不知道会做得怎么样,投资人还会不会继续给创新工场投资。放心不下,他就在台北通过视频参加每周的会议,让大家看到他还在。
而事实是,没有李开复亲自在北京坐镇的创新工场,投出了很多很好的项目。其中包括米雯娟的VIPKid,腾讯、红杉资本中国、经纬中国都是这家公司的投资方。这样的成绩一方面让李开复觉得很欣慰,另一方面,他应该也感到了意外。
“其实这也是一种所谓的企业家可能常见的心态,就是你更希望把公司打造成一个没有你不行(的公司),证明自己的意义。”但他也没有对这个事实过于执着,“当一个企业家做到公司可以没有你,你才是真的达到了这个公司的可持续经营、基业常青的状态。”
“如果一个公司真的没有了你不行,那随着你不在了公司就不在了,那你是希望公司能永续运营呢,还是希望你不在它就不在了?我想对每个企业家,这件事情的过程,可能都是一个值得,至少值得反思的一点吧。”
但,至少对于李开复的太太和女儿而言,这是一个好消息:她们的丈夫和父亲终于可以回归了。
团队的独立成长让他得到了不同于往昔的自由,他有了更多时间去陪伴家庭。当家庭需要他的时候,他也许会离开北京的办公室,有时半个月待在美国,有时则把地点换到台湾。
他再也不是那个罔顾身体疯狂工作的李开复了。多年不健康的工作姿势和压力,曾让李开复其中一根脊椎周围的肌肉痉挛,扭曲成一根硬棍。那17个月的放松人生,让这根硬棍匿迹了。
当然,他不忘创新工场是一家知识型、技术型的投资机构。“我们是用我们的技术能力挑选赛道,用我们识别人的能力去看一个人。”
“我不觉得这是唯一的投资方法,我也不觉得这一定是最好的投资方法,但是它是最适合我们这批人的,因为我们是理工出身,在乎细节,理性地来做我们的投资。所以我觉得这是我们的风格,所以我们自称为Tech VC。”
好像,真的有一些谦卑从李开复的叙述中,平静地透了出来。
十点人物志 × 李开复 对谈
十点人物志:您曾经在苹果公司工作过,也说过您最钦佩的企业家是乔布斯。大多数人都会模仿自己钦佩的人,您也会这样做吗?
李开复:不会。没有人是一个完美的偶像,乔布斯有很多让人特别佩服的地方,但是他也有几个缺点。我觉得可以按照他的一些优点来让我做得更好。比如说,乔布斯对于产品细节的重视就对我很有启发。
又比如说,他是一个能够把艺术和技术结合起来的人,这是很难做到的。我很希望能得到启发,但我就是没有艺术的基因。还有,人家问他说你做用户调查吗?他说做啊,每天我看着镜子,镜子里的那个人会告诉我用户要什么。
我当然很佩服他的才华跟他的狂,但是我做不到,或者我能做到一部分,那我就按照我的所能来做,而不会去期待自己成为他这种极端的天才。如果纯粹去模仿你的偶像,那你一定没有发挥出你最闪亮的地方。
十点人物志:目前AI正在步入成熟的发展阶段,您认为,这会对大家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怎样的影响呢?
李开复:正面的来说就是公司会赚更多钱了。
银行可以靠AI挤出更多的利润,让每一个人的理财得到更高的回报。保险公司可以有更少的亏损、更少的理赔,因为它会更精确地决定接受谁的保险。医院会(进行)更精准的医疗,让更多病人得到治愈,医疗的成本将下降,也能让更多的人得到治疗。
教育会让孩子更快速地成长,今天已经有很多AI软件能够帮助读英语读得更好,数学题能够对点地让你练习到该练的地方。以后无人驾驶来了,人类就不用开车了,也不用买车了,又节省了一大笔钱。
智慧城市、智能家居会改变我们居住的一切,我们的生活里有做菜机器人、洗锅机器人、扫地机器人、擦窗机器人,也会释放出更多的时间让我们做想做的事情,让我们重新分配(时间)做有意义的事情。
十点人物志:这些都是AI的好处,那它是不是也会带来挑战呢?
李开复:当然,这些挑战其实挺多的。它可能带来安全性的问题,它毕竟是个软件,有可能被攻击嘛,这比我们的手机电脑被攻击要严重很多。还有隐私的问题,垄断性的问题。因为更强的公司有更多的数据会更有垄断性,让创新、让新的竞争者很难介入。
最严重的就是工作消失的问题。大部分人类都是在单一领域做重复性的工作,比如说流水线、客服、电话销售的工作,这些工作都会被AI取代。
大概在15年之内,AI在技术和成本上可以取代近50%的工作。这不代表会有近50%的失业,因为实际上失业还有很多其它的因素,比如雇主要不要做这个决定,国家要不要做保护政策,(工作)需不需要重新训练,还有一些工会等等的各种问题。
但是哪怕失业从15年延长到了25年,一半工作的消失对人类来说还是很大的一个问题。
十点人物志:面对这么严峻的形势,我们可以做哪些准备来预防危机呢?
李开复:如果是刚进入职场或者准备进入职场的年轻人,最简单直截了当的是找一个AI不容易取代的职业。你要让自己更有创造力,更有战略思维,更能够在深的层次上去了解一个概念,能够做更困难、多领域的战略策划和决策。这是最好的方向。
你如果做的是体力的工作,就要让自己有更多的手工的技巧、技能,或者接受一个比如说需要一两年去培训的很大挑战性的工种,比如说修理飞机,或者是做一些AI机器人不擅长的事情。这是第二个可能性。
第三个最大的可能性,就是进入有温度的服务业。人与人之间要交流,要有温度、要有关爱,这是机器不能取代的。
在各种环境里面,尤其在教育、养老、医疗,包括很多高端的服务业,比如顶级的旅游、餐馆、酒店,这一类有温度的服务业能让我们生活得更美好。其实这一类工作是很多的,我们应该扩张这一类(工作)的领域。
这三个方向里呢,可能后两者相对容易一点。当然我觉得这只是表面的就业问题。深层上我们需要什么样呢?
我们其实需要我们的教育里面更多鼓励好奇心,鼓励批判式思维,鼓励创造力,需要能够了解一些事情深度的原因。我们需要让孩子发展自己擅长并且喜欢的领域。
还有,我们需要发展孩子的EQ,就是他们的沟通能力,他们表达、描述、说服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他们聆听的能力。
在这个人类与人工智能共存的未来世界里,
大量的工作岗位已经被科技所取代。
你现在的职业,还存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