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常常被以爱的名义妥协的孩子都咋样了
(1)
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每一个最普通的孩子,在父母眼中都是最可爱的天使。”这句话应该是某毛病的,尤其是中国家庭在爱孩子这件事中,表现得尤为明显罢了。
我的邻居泥瓦夫人开了一个宝贝绘画发蒙班,她是我们这里的文联主席,更是一个琴棋书画写文样样精通的奇女子,很有格调的一个女人,认识她的人都愿意把孩子送到她那里去学习。
泥瓦夫人不仅教孩子们绘画,在教绘画的时候有时候也会穿插着教孩子们一些诗歌,表演的内容。
她的认识是,既然是对孩子的发蒙教育,就应该在最初的教育形式里发现孩子的特质,进而更好的发挥孩子们的优点,取长补短。
一天泥瓦夫人在家长群里说“我今天特别想谈一谈妥协这个话题”。
她说,一个孩子的家长对我说,他们家的宝贝儿现在是三个面孔。在家里是一个面孔,在幼稚园一个面孔,在泥瓦老师的课堂里又是另外一个面孔。
泥瓦老师说,一些孩子在她这里的表现是要礼貌有礼貌,要热情有热情,要勇敢有勇敢,要专注有专注,要想象力有想象力,要主动发言有主动发言。
她举了个小石头的例子,她说,下课的时候她说谁愿意帮泥瓦老师把凳子给收纳起来哈,小石头立马就去帮老师把所有凳子收起来了。
他这么做的目的绝对是自动自发的,没有任何取悦老师的意思,应该是来自自己感知意识里的本能,这么做他心里感觉愉悦高兴。
可是在家里可能就不会如此,一些孩子在家里吃饭,可能就是喜欢哪道菜,就去霸占哪道菜长辈们立马可能就会说,来吧,来吧,宝贝儿都归你,长辈们不自觉的就对孩子的这种占有欲妥协了。
因为长辈们觉得,尽可能最大程度的满足孩子们的一切要求,就是对孩子们的“爱”。
我们来看看泥瓦老师是怎么言传身教的。发蒙班里有一个叫思贤的小朋友,有一次她来上课的时候她带了一个很漂亮的小盒子,说要送给老师,她当时的眼神充满着对那个盒子的重视和喜爱,可以说是热切的目光,满心的爱。
过了没多久,一次来上课的时候她对泥瓦老师讲:“泥瓦老师,你能把那个小盒子还给我吗,我想把这个盒子送给小叶子。”
泥瓦老师说,她的第一反应就是不可以,她说如果作为家长,我可能就会说拿去吧,宝贝儿。可是我还有另外一个身份,我要让孩子知道送出去的东西不可以随便再给别人要走。
又过了很久一段时间,又一次来上课的时候思贤又看到了那个小盒子,她再一次对泥瓦老师说(当时是非常不好意思的),“泥瓦老师,你能把这个小盒子还给我吗?
泥瓦老师说:“思贤,我不能还给你,这个东西你已经作为礼物送给我了,不可以随便要回去的”。
其实,这个东西放在泥瓦老师这里有什么用,一个大人和一个孩子争个什么劲儿,如果作为家长,她可能会说,拿去吧,宝贝儿。
可是泥瓦老师说,我还有另外一个身份――老师。既然这个身份角色在这里,我就不可能给她任意的自由,而是对孩子要有一个正确的引领,而不是毫无原则的妥协。
不管是在家里还是在上课的地方,大人不能因为爱孩子,而选择毫无原则的妥协。可以在原则范围之内给他自由的放纵,但是也应该让她知道规则之外的戒律,凡事是有限制的,有格子,有约束的。
孩子阶段性的东西一定要及时给他纠正过来,否则这个东西就会一直藏在他的身体里,在他长大的某一天,这个不好的东西或许就会不经意的出现,给他抹黑。
(2)
近日,在四川宣汉下城壕街上,一女子与自己母亲发生争执,并当街扇其母亲一耳光。
女子动手的一幕被一名围观的群众拍了下来,视频中女子先是和母亲发生争执后扇了母亲一耳光,周围围观的群众上前劝阻也差点挨了耳光!即使是这样,挨了耳光的母亲仍然维护着自己女儿。
此时,也许女子感到母亲丢自己脸了,上前对母亲又是一巴掌。此时经过的一名男子实在看不下去,上前一脚将其踹倒,周围围观的群众纷纷大喊:活该,打得好!
事情发生后,有的网友为男子叫好,认为他做的好,太解气了!也有网友称:男子太鲁莽了,恐怕回家后女子会打母亲打的更狠!
无独有偶,还有一位女孩儿长期向以清洁工作为生的母亲长期要钱。以至于要顺了手,在其长大结婚成家后还继续经常给母亲要钱,不给就出现了当街大打出手的画面。
这两则网上热搜的新闻,让人看得是心拔凉拔凉的。母女间的温情哪里去了,中国人不是最讲究孝道的礼仪之邦吗?
这些小孩儿的人生观怎么就会扭曲到如此地步呢,其实映射出来的就是一个孩子的教养问题,一个家庭的教育问题。
(3)
我有一个亲戚家的孩子,说是孩子今年也已经二十六七岁了。从小到大,父母给他几乎包办了成长中的所有事情。
大学毕业后,父母又给他在一个城市里托人安置了工作,买了房子并负责给他装修。他的角色就是一直在享用父母给他带来的一切福利。
他则没有对父母不敬,但是在为人处世方面的能力就显得捉襟见肘了。
明明是他约了朋友去吃饭,到饭点的时候他却没有打电话约地点,晚上九点钟了朋友给他打电话他却说在床上躺着里,不知道去哪吃。
最后朋友确定了地点,到饭店吃饭的时候海鲜什么的他一顿狂点,吃完后到结账的时候他纹丝不动,朋友就去结了账。这还没什么,可是到了出饭店之后他却说朋友,这吃的是什么饭啊,我都不愿意吃这些海鲜东西,一点也不好吃。
他朋友当时直接对他说,我们是关系不错你这样说也无大碍,但是以后要是别的人请你去吃饭,就是不好吃你也不要当别人面讲出来。
我觉得这个朋友还算是真朋友,能够直言不讳。能够明明确确的告诉他,他这个行为是不恰当的。其实这真是件小事情,可是细节决定一个人的素质,小事不小。
其实人的一生就是在立世。你行走在这个社会上,必须要符合这个社会的章法,人所有的自由都是有限制和格子的,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的自由,只有相对的自由。
一个孩子身上的细节,以及潜藏在身上不自知的一些东西,是需要家长和老师发现后及时去引领和纠正的。
孩子不是自己的镜子,别人才是他的镜子。不要等着孩子自己去解悟,我们在他成长的过程中一定要明明确确的告诉他,哪些东西是应该遵守的,哪些东西是不可碰触的。
家是共同的地方,你有的我也有,东西大家一起分享,不是每走的一步都是自由的,家人之间是相互爱和制约的,不是无限包容和毫无道理的妥协的。
做人是第一位的,不要抱着孩子长大了,就什么都知道了,道理是一天天讲给他听的,谁都不可能完美,但是要把缺点一点点修正,修正一点就完美了一点,就向幸福靠近了一点。
父母对孩子无限制的隐忍和妥协那不是真爱,至少是不负责任的爱,极低层次的爱,我们要做一个高层次的父母,让孩子通过我们爱的教育和心灵,能为一个发光体,一个自带光芒的人,让自己活的幸福,同时也把幸福带给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