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句连篇的写手,不足以谈签约
写不好普通句子的写手,哪怕买了“包你月入过亿”的写作课,也是白搭。——渭水徐公
(一)签约并非保险箱
昨晚,一个平台编辑在作者群里,公布了一件残酷的事情:参与试稿的20多名写手,只有一部分人,能留在群里继续合作。其余的人,都将被解约。
解约的原因很简单:文稿里面病句、长句太多。阅读感差,稿子无法上线,只能解约。
可能你会问我,稿子不能修改吗?
我只能回答,很难。文章结构出了问题,固然严重。但如果舍得动个大手术,就能将其治愈。但病句,暴露的却是语言基础的缺失,病在肠胃,针砭不能及也。若以火齐长期调理,平台怕是耗不起。
滥用长句也是如此。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句子可以修改,但如何修改作者的本能?又如何确保“下不为例”呢?
这带来的结果,便是作者懵懵懂懂,编辑痛苦不堪,平台无可奈何。在这样的事件中,人人都是输家。
身为写手,总是得不到平台的青睐,因此无法签约。这是不是最痛苦的事情?
并不是。
最痛苦的事情,是侥幸邂逅了平台,也成功签了约。但却因为基础缺失,最终丢掉了这个饭碗。这才是最大的痛苦。
旧的大门就此关闭,新的大门遥遥无期。身为写手,该如何自处?
(二)什么叫做病句
废话不说,我现在来讲解一下:如何以最快的速度,挑出自己的病句。
病句之所以“生病”,无外乎两个“病灶”:句子结构有问题,修饰有问题。
想要找到句子结构的问题,就要改变自己看句子的方式。
庖丁解牛,目无全牛。他眼里只剩下牛的筋脉和关节。我们在修改句子时,也不要欣赏全句,而是将全部的精力,聚焦在重要的点上。
如果我们想要检查句子的结构,就忽略掉一切修饰词,只关注句子的:主语、谓语、宾语。看看这三者搭到一起,是否合理。
如果我们想要检查句子的修饰词,就将修饰词,和被修饰的对象连接到一起。然后我们思考一个问题:这样的修饰方式,与平台的共识度是否对应?
如果我们在主流纸媒上,能经常见到这样的修饰,那就是“高共识度”。证明这种用法,是大众所认可的。
如果这种用法,只在网文、地摊文学、厕所文学上经常出现,却很少出现在正式平台时,我们就要稍微提高一下警惕。
当然,提高警惕,不代表一票否决。我们在写网文的时候,也没必要像写纸媒那样一本正经。毕竟,受众不同。想看个爽的网友,当然不会挑剔字眼,他们只关心你更得勤不勤。
句子是高大上,还是俗气透顶,都无所谓。如果句子和平台风格不搭调,就彻底凉了,而且是透心凉。
在确立句子风格前,不妨先暗中观察几天:平台的风格,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三)要人命的长句
长句的危害,我在星球里,大概已经讲了几十遍了。可惜还有人犯这个错误,正应了那句老话,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我来摘个长句的例子,给大家开开眼:
我花了两个月的时间从一个面对五六个人讲话都会张口结舌到敢面对一万五千多人做主持。
如果你是读者,看这样的句子,你累不累,绝望不绝望?
如果你是主播,读这样的句子,你憋气不憋气,骂街不骂街?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果换位思考一下,就能避免很多这样的问题。身为写手,绝不能把自己当成唯一的中心。
我们不妨选个最笨的区分方法:一旦单句的字数超过了15字,就要充分提高警惕。能切断切断,能替换替换,能简化简化,能删除删除。
除了破坏阅读感、增加朗读难度之外,太长的句子,很容易造成逻辑混乱,最终形成病句。如果我们想从这句话里,找到主谓宾的话,无疑要多花很多时间。
如果找主谓宾,都那么困难。我们又怎么可能梳理句子的结构,又怎么可能修改句子里的语病呢?
将长句换成短句,不仅是对平台、对编辑、对读者负责的表现,也能少给自己找很多麻烦。
(四)极难也是极简
如果将长句缩短,每个短句都会变得清晰,那些看似困难的目标,就会瞬间变得简单起来。
在我接触过的稿件中,听书无疑是最简单的形式。在复述书中内容时,我们轻易不会卡顿,也不会无话可写。只要看懂了原书,花上半天时间,写下一篇六七千字的稿子,根本不在话下。
但这一切的大前提,则是你的功底。如果功底不足,亟待加强,不如先从认真修改自己的文字开始。
与此同时,我们也要增加自己的阅读量,重点锁定在当代中国高分书籍、以及官方媒体的报道上。毕竟,这些文字经过了层层把关,共识度相对高一些。久而久之,就能养成良好的语感。
极繁化为极简,其实就这么简单,只要你肯坚持。
那么,你将什么时候开始改变自己呢?
(完)
微信搜索“吃书达礼”,回复数字“0”和“投稿”,可获得全部知识变现资源。
作者为“朝闻道”写作社群发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