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友广场馨语馨愿杂文随笔精选录

等待——天天聊写作(5)

2022-08-17  本文已影响0人  魏治祥

性子急,最怕等待。

甚至不喜欢“等”字。

等人,等车,等开饭,等开学,等周末,等放假,等过年,等发奖金……等等等等。在所有的动词中,“等”是个可以或站或坐,也可以走过来走过去的最说不清楚的动作。更多的场合,是心里面的动作,就是“想”。想美女,想放假,想过年,边想边等,边等边想。这就说明,一个“等”字,看上去风平浪静,说不定就蕴藏着汹涌澎湃的心理活动。

我现在就在等。陪着老伴,坐在上海市公利医院心脑血管内科侯诊区的长椅上,等一个盼了好几年的结果。

网上流行一个说法,得啥都不怕,就怕得病。我总结的是,得病不可怕,最可怕的是不知道得的什么病。

候诊的人多,嘈杂。无法预知要等多久。老伴负责听叫号,我便于嘈杂声中安安静静地写《等待》。几年都等过来了,不急这一会儿。

我在《牵手》一文中写过,老伴有一天在大街上主动牵了我的手,不是浪漫,是有病。当时她突然心头乱跳,头发昏,腿发软,不拉着我怕摔倒。后来自然是去医院。从县到市,从成都到上海,从华山医院到公利医院,兜兜转转,还说不上治疗,一直等确诊。

很难形容我此刻的心情,兴高采烈,喜笑颜开,神清气爽,守得云开见日出……一个字:开心!一一好像多说了一个字,总之就是开心。知道了结果,便不会疑神疑鬼;知道了结果,便有对策!

现在,在医生确诊之前,实际上已经有了结果。

这个病的名字叫房颤,非常狡滑,长得像心律不齐和心脏早搏不说,关键是行踪飘忽,打一枪换一个地方,说不清在哪一天、一天中的哪个时段发作;发作的时间有时长有时短,有时严重有时轻微,有时甚至难以察觉。不发作完全像个好人,严重时却会要命。这种病,连网红医生张文宏所在的华山医院都嫌麻烦。

我们去华山医院看病也麻烦。大医院看病,最著名的特点是人多,你得等。第一次是晚上,发作后挂的急诊。晚饭后到医院。急诊也急不得,过道上全是人。挂号,排队,等待;医生问诊,测血压,开检测单;等待做心电图;等待拿心电图报告;拿到报告,交给先前那位医生。医生眉头紧皱:没病?房颤藏起来了,抓不住。没抓住现形就不能随便下结论。医生一摊手,说改天再来做全面检查,还得背一个仪器,进行24小时监测。第二次那可是大动干戈,CT,核磁共振,心电图(上次做的不算),脑电图,血液化验等等,回家时背上了一个24小时监测的仪器。背一回,就是二百块钱。

一旦背上仪器,房颤就不动了。这家伙能伸能屈,隐忍了不止24小时,等你把仪器还回去,继续忍,又过了几天才发作。而且是报复性地发作,持续时间长达几个小时。老伴就那么斜靠在床上,无助地望着我。“到底是什么情形?”我问。“就是一会儿快,一会慢,你摸嘛。”老伴把手伸给我。一摸脉,果然快,咚咚咚咚,吓人。忽然就慢了,咚......咚......咚——嗯,没了?不跳了?老伴的脸色依旧,人明明活着,却摸不到脉了,更吓人。

怎么办?就近,去对面公利医院。女儿更有办法,挂住院号,随时看。先是常规检查,跟华山医院一样,接着背仪器。其实除了近,没啥特别的,那仪器最多只管24小时。医生说,要抓住这个病,得碰运气。

昨天上午8点,还差半小时,只好去医院还仪器。眼看24小时就要到了,眼看又要等下次了,花钱无所谓,下次甚至下次的下次都不一定抓得住,这才是最麻烦的事情。刚刚走进医院大门那一刻,我的个乖乖,谢天谢地,发作了!比较轻微的那种。仔细体会。难受。好。真的是比较难受耶!老伴不动声色,放慢脚步,故意拖延了一会儿才去还仪器。当时只是取报告,今天则是等正式结论。其实结论报告上有,汉字,我这个外行都能看懂。除了房颤,还有心律不齐。她的心脏跳得之乱,快时每分钟185次,慢时才35次。这就好比汽车在高速路上行驶,时速35公里,轰一声变成185公里,轰一声又变成35公里,天上一下,地上一下,好人都要吓出心脏病。

医生接过报告,相当于警察逮住了逃犯,大喜:抓住了!!!

治疗方法很简单,微创手术。需要住院,住七天。

阿弥陀佛!

按:文似看山不喜平。日常生活中,哪来那么多不平之事?这就要看你怎么写了。本来不喜欢等待,在医院看病,等待时为什么开心?是悬念。确诊过程的曲折,发病时的焦虑,对未知事物的担心,放大来写,照样一波三折。如果你也有等待的经历,等什么,还不快写!

2022年8月16日于上海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