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话说完,客人走了一半,为什么?表达的逻辑很重要
上学的时候,老师给我们讲过一个故事:
一个人宴请宾客,到开席时间了,还有一部分人没有来。
他忍不住说:“该来的还没有来!”
有一部分客人听到了,心里想:“我是不是不该来的这一部分?”于是走了。
他千般挽留,客人还是走了,于是他又忍不住感叹道:“不该走的又走了!”
于是,剩下的那部分心想:“我是不是该走的这部分?”于是也走了。
虽然这是一个笑话,但是,老师在跟我们讲这个故事时,其实是想告诉我们,与人沟通时要想清楚的事:谁是我的听众,他们想听什么,他们想怎样听?
“想清楚,说明白,知道说什么、怎么说”,这实质上是表达的逻辑问题,这也是我们每个人希望达到的境界。
美国作家巴巴拉·明托,写的《金字塔原理》这本书,就是一本极好的有关逻辑的训练手册,能指导人如何思考并如何表述思考结果。全书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表达的逻辑、思考的逻辑、解决问题的逻辑、演示的逻辑,共约30万字,中文版于2002年由民主与建设出版社出版,这个版本的翻译比较生动。
我们与人语言交流也好、写作也好,说到底都是表达,一个是基于语言的,一个是基于文字的。
我们常说某个人的表达有逻辑,就是指这个人的语言重点突出、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在沟通交流时能解决问题。
如何才能做到这样呢?
作者在书中建议,从表达与思考的内在逻辑入手,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
1、 自上而下法
自上而下的具体做法是结论先行。这需要我们先理清想要表达的意思,明确做事的目的,然后我们所有的步骤都围绕着目的而展开。
其实,我们小学的时候就学过这种表达方式,写作文时所用的总-分-总的结构,先提出一个观点,然后再通过1个或多个案例来进行分析,最后又回到主题。
如果不这么做,会有什么后果?作者在书中说,“由于受众的知识背景和理解力千差万别,所以很难对我们要表达的思想做出跟我们完全一样的解读”,这样就会出现很大的偏差。
比如开头提到的那个案例,主人想要表达的意思只是有部分客人还没有来,因为他没有提前梳理,说出来的意思就完全变了,而客人的理解也会跟他想要表达的意思产生了很严重的偏离。
他如何说才不会让客人产生误解呢,其实只用简单一句话就可以了:“还有一些客人没有到,我们再等等他们。”
2、 自下而上法
有时候,我们可能还没想清楚,所以无法明确我们最终想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这时候,就可以采用自下而上法。
这主要是指我们思考的过程。
比如我现在很迷茫,不知道想要做什么好,就可以采用自下而上法进行思考,把我每个擅长的点都列出来,然后再找一下他们之间的逻辑,最后得出一个结论,这个结论,就是我最终能从事的职业(或事业)。
现代管理之父德鲁克说:一个人必须知道该说什么, 一个人必须知道什么时候说, 一个人必须知道对谁说, 一个人必须知道怎么说。
“所有希望提高思考、讲话、写作、讲课、管理下属及解决问题逻辑性、条理性、效果和效率的人”,都可以来读读《金字塔原理》这本书。
我是婷妈,左手带娃右手养家,记录孩子成长,分享育儿经验,喜欢的朋友请点赞关注@婷妈al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