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情李陵(上)
汉武帝朝执政的几十年里,算是一个英雄辈出的年代,特别在对抗北方游牧民族——匈奴的战争中涌现了大批骁勇的战将。一扫汉初白登之围的耻辱。出于对于失败者的偏好,西汉的历史当中,我对一个并没有建立多么显赫功勋的败军之将更感兴趣。这个人就是李陵,一个首次率军出征就全军覆没的李陵;一个杀敌数万,兵败被俘,投降匈奴的李陵,一个与那个时代几乎所有被史书记录留名的人物均有千丝万缕联系的李陵。
“秦时明月汉时关,千里长征人未远,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当中的飞将说的就是李陵的祖父——被匈奴称为飞将军的李广。世人对于李广最为熟知并为之称道的莫过于他的箭法。据《史记》记载,李广出城打猎,傍晚回城的时候看见草丛中卧着一只老虎,李广张弓搭箭,射中目标。走近一看才发现那不过是一块形似老虎的石头。可令人称奇的是,射出的箭深深的嵌在了石头里。而随后李广再向石头连射数箭,却“皆不入”。如此看来,在危机时刻人的潜能真的令人吃惊。不管演义与否,都是在渲染李广的箭法出众。
许是因为撰写《史记》的司马迁和李陵的私交,因此对于李广同匈奴作战的几个例子描写均十分传神。其中记载了有一次李广率领的一百骑兵巡逻同匈奴千余骑偶遇,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李广率军不退返进,匈奴骑兵因为不知底细,不敢妄进。最终李广得以平安返回,在我看来这估计是空城计的最早版本了。
可惜的是,李广和匈奴打了一辈子的硬仗,起起浮浮,或被贬为庶人,旋即又被启用。连匈奴都佩服这位难缠的对手,称赞为“飞将军”。只可惜直到李广最后一次出征,也没能达到封侯赐爵的条件,反而落了一个悲愤自戕的下场,不得不说是一个悲剧。
作为遗腹子的李陵,对于他的祖父以及他们家族的了解,更多应该来自于家人的口耳相传。在尚武的汉朝,从军本是一件值得夸耀的事情,更何况李陵是将门之后,因此立下了建功封侯的愿望,以完成这个家族从未完成的夙愿,也是不足为奇的事情。他在获得汉武帝的允许之后,仅率五千步卒,便踏上了大漠征途。
随着阅读量的增多,对于李陵做出的这一决定,我也从以前的佩服,到如今的疑惑。纵观中国历史,北方游牧民族在和南方农耕民族的交战中之所以能屡屡取得上风,关键是游牧民族骑兵的机动性要大大超过农耕民族的步兵,所以历朝历代都会修筑长城作为抵御北方游牧民族侵扰的首要办法。总体来说农耕民族是处于守势的,除非是当农耕民族也拥有一支可以同游牧民族相抗衡的骑兵部队。
如战国时期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就是建立了一支强大的骑兵部队以此来遏制匈奴的侵袭;再到唐朝时期李靖率三千骑兵征服突厥;再到后来明成祖朱棣出征蒙古,直至明末可以和后金骑兵相抗的辽东铁骑,都是因为拥有了一支强大的骑兵部队,这都从侧面反映出冷兵器时代骑兵的优势。作为出生在戎马世家的李陵,不可能不清楚步兵对骑兵的劣势,更何况只是区区五千人。在人数方面都不占优势就敢长驱直入匈奴腹地,在佩服他勇气的同时,更认为这无疑是一次自杀。如果说李陵是要为了荣誉做的一个赌博的话,那么汉武帝明知这是一个不切实际的想法,明知秋季正是匈奴骑兵最有战斗力的时候,还硬逼李陵强行出征,在我看来就是希望李陵战死疆场。
不管现在人们如何分析出征的蹊跷和疑团,从不同的角度做出不同的解释。总之,天汉二年的那次出征和结果已成定局了。
司马迁和班固二人的详细描写下,似乎引人穿越了千年时空回到了那场短暂却惨烈的战争当中。五千步卒对抗骑兵八万,人数对比1:16,血战八日,杀敌万余人(一说数万人),撤退途中,因叛徒出卖,李陵被俘。据记载逃回汉境的士兵仅剩四百余人。晨昏交替仅八天,一场战争就草草落下帷幕,胜负已分,但这场战争所引发的一系列事件却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