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母堂训练营记录(九)——规则意识

今天是2019年7月21日,小女结束了九天的训练营即将回归,感叹时间过得真快,真的是太快了,无法形容的快。
中午约好曹丹峰一起去饭店,准备迎接王者归来,到达饭店时,看到了海青,艳玲,杨芳等美女,一见面就叽叽喳喳的说个不停,很快孩子们和义工老师们也到达了,那场面真是热闹非凡。
结营仪式在二楼全顺举行,房间布置的很有氛围感,大家先拍了集体照,场面很是闹腾,看来都有点兴奋,(分享过程待续)
晚上闺女出去小聚,约好九点之前回家,结果并未曾按照约定时间回家。惩罚措施如下:要求在小本本上记录:日期,惩罚原因,朗读书桌上面的《弟子规》一遍,并记录朗读需要的时间。
曾在一本书中看到:一种好的习惯在孩子幼小时很容易形成,但在他们长大后就很难养成。反之,孩子如果在小时候就有很多不良习惯,长大后也难以改掉。
习惯的培养,可理解为是一种规则建立的过程。
所谓的修养,也就是一个人内化规则的能力,使之成为持续的习惯。
大多孩子都不是天才,但却可以成为有价值的人,这取决于父母想给孩子怎样的教育方式。打骂已经不能解决问题,还可能使问题扩大化。就像老卡尔威特所说,常受斥责、打骂,孩子对于这种责打就会习以为常,父母和孩子之间就会产生巨大的隔阂。
要让孩子在爱与自由中成长,让孩子具有安全感、秩序感,并感受到公平和正义,我们无法靠权威、控制和威胁来管理孩子,唯有借助规则。规则可以使孩子拥有心理的力量,使孩子拥有安全感,使孩子有序的和环境及他人相处。
家庭教育建立规则方向:
1.粗野、粗俗的行为不可以有
别人的东西不可以拿,自己的东西归孩子自己所有,孩子有权利支配自己的东西
让孩子明白不是自己的东西就是别人的东西,培养孩子物品归属感的意识,他会更容易建立自我意识的范畴,尊重自己也尊重别人。
2.从哪里拿的东西就归位到哪里
这会让孩子养成不乱放东西的良好习惯,在未来的生活中极大提高生活工作效率。
3.谁先拿到谁先使用,后来者必须等待
这其实为孩子处理公共空间里的冲突提供了解决方法。如果所有人都遵从这种规则,上公交车按先来后到的秩序排队,那么会极大的节省所有人的时间,避免许多不必要的麻烦。
4.不可以打扰别人
这是建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边界,也让孩子学习尊重别人。
5.做错事要道歉,并且有权利要求他人道歉
这是让孩子懂得承担责任,并保护自己不受侵犯的权利。如果公交车上被打的7岁男孩是无意中踢到了成年男子,他能够勇敢坚定的道歉,也许会让男子感到尊重,或许事件不必如此发生。
6.学会说“不”
很多成年人不会说不,不会拒绝别人,被情感绑架,让自己受了许多伤,这种感觉太痛苦。所以,让孩子学会说“不”,就是为了保护孩子独立意识的发展,保障自己有选择和拒绝的权利,获得独立个体的尊严感。
看似给孩子的规则,成人也一定要严格遵守。
你让孩子吃饭不能看电视,那么你也不能看手机或者电视,投入到共同的餐桌时间,才能建立特别的情感联结。
你让孩子工作的时候不能打扰你,那么你也不能打扰正在投入玩耍的他,也不能影响他认真的画画。
你让孩子玩完玩具归位,那么你也不能把东西乱扔,整齐有序当是你和孩子共同的目标。
你和孩子处在一个共同的空间里,只有父母以身作则,孩子才有执行的定力。只有父母严格遵守规则,才能让孩子在人格上和父母平等。
同时,我们在给孩子立规矩时,一定要适合孩子。
规则,也是在告诉孩子正确的做法。
孩子内化了规则,这些规则指导自己在合适的时间做合适的事,这比成人费尽口舌的说教和指责高明太多。
建立规则,是给孩子管理自己创造基本条件,是孩子从小养成良好习惯的开端,也是作为一个人内心修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规则意识,让孩子受益终身。
谁能说这不是爱与自由的一部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