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的辟护下可以群魔乱舞 --《甘地传》

2018-07-05  本文已影响0人  大抵浮生如梦

片名:《Gandhi》(《甘地传》) 年代:1982年 国家:美国 导演:Richard Attenborough(理查德·阿顿伯罗) 主演:Ben Kingsley(本·金斯利);Candice Bergen(坎迪斯·伯根);Edward Fox(爱德华·福克斯)

在英国取得律师执照的甘地因为一个在南非的印度商人的财务纠纷,需要律师帮忙,因为哥哥的介绍,甘地来到南非。甘地买的是一等车厢车票,火车行驶不到一半,巡视车厢的乘务员因为甘地是一个有色人种要求他按照自己的肤色坐到三等座,倔强的甘地据理力争,却被拖下火车,身后是散落一地的行李。

这件事给了甘地极大的心灵震撼,作为一个法律工作者,对于自己的权益受到侵害时,首先想到的是诉诸法律,以司法的方式来维护自己的利益,而如果法律本身就不公正,那需要什么来维护自己的权益呢?

甘地显然找到了一条属于自己的抗争之路,当时南非有这样一条法律,印度人及有色人种不能在人行道上行走,甘地总是走人行道,被打倒在街上几次之后,甘地终于以一种“非暴力”也不诉诸司法解决的途径走在人行道上。

非暴力抗争,就是面对他人的施暴,自己不以暴力对抗,不以暴制暴,宁死不反抗,这样违背人性本能的做法,只有依仗非常强烈的宗教信念去支撑,而甘地作为一个带着宗教情感的社会改革者,甘地找到了自己抗争的手段,那就是在强烈宗教信仰的支撑下用非暴力去对抗政治上的不公平。甘地首先在带领南非的印度社区以非暴力方式抗议劳工歧视,在南非的抗争取得了成功,极大鼓舞了甘地,强化了甘地的自信心,消息传到印度,甘地在印度成了家喻户晓的英雄。

南非的成功让甘地信心满满,他回到了印度,准备在更为广阔的天地有更大的作为,这一次甘地不是为了抗争不是为了法律的不公正,而是印度的独立。

回到印度的甘地继续推行他的非暴力思想,他鼓励印度人自己生产棉布,恢复传统的生产方式而拒绝购买英国的布匹,为了抵抗英国在印度垄断的制盐工业,他率领群众步行200英里到海边盐场以示抗议。甘地的非暴力并不是对方主动施暴,此方不暴力反抗的所谓消极非暴力,而是要积极挑起对方的暴力,在行动中,非暴力反抗者是在勇敢赴死。在盐税抗争运动中,甘地精心挑选非暴力敢死队以非暴力但是违法的方式强行进入盐库取盐,他们一排排上去挨打、头破血流不还手,但是坚持突破法律界限闯入盐库,直至倒地不起,实践甘地的非暴力精神勇敢赴死,这种血腥结果是符合预料的,后面的医疗队早就准备好包扎绷带,等候在那里。也事先通知外国记者,要把苦难深重的场面亮给政府看,也亮给世界看,使之成为英国政府的压力。对实施暴力的警察,世界的舆论自然是强烈谴责。

甘地的非暴力抗争使英国殖民者同意移交权力,二战结束后,英国人开始履行撤出的承诺,1948年1月,印度正式宣布独立。

非暴力是否成功,不是单方条件能够决定的,挑战一个有法治传统的政府会产生作用,英国政府即便在殖民地蛮横无理,但是基本上保持英国的法治精神。英国殖民者在印度出台的每一项法律都需要严格遵守法定程序,被逮捕的人也需要公开审判才能够被定罪,舆论的监督、新闻的报道也是无所畏惧,起到应有的监督作用。这一切应该是甘地非暴力成功的关键和基础。

甘地被前来采访的记者问到,如果对手是希特勒,这种非暴力的行动还能否起到效果?甘地回答:“会有挫折,也会有极大的痛苦,但是现在这场战争中就没有挫折和痛苦了吗?人们不能接受不公平的事,不管对方是希特勒或其他什么人,一定要人们看到这个不公平的事,并愿意以身殉之。”很难想象甘地言论成立的可能性,面对日本军国主义政府、希特勒纳粹政府,如果鼓动民众实施非暴力抵抗,日本军国主义和希特勒政府会收起屠刀,立地成佛?

明知对方可能使用暴力、可能导致大量民众流血牺牲,领导者应该有所顾忌,而不是用民众生命的堆砌换来侵略者的反思。一个没有规则和基本秩序的社会,非暴力行动不过以类似宗教的方式殉道。

在甘地领导印度独立运动的四十多年里,双方失控,导致警民共将近8000人死亡,在英国撤离的一年之内,甘地的非暴力理论似乎一夜之间再也没有市场了,再也没有人愿意听他谈论爱与正义的力量胜过暴力的力量,印度国内的暴力也不需要甘地的非暴力继续束缚它们。印人自相残杀约达100万人,最后甘地以圣雄的声望,用绝食平息骚乱,创造了最后一个奇迹。印度独立后的第四天,甘地遭到暗杀,这是他求仁得仁的结果吧。

欢迎关注法律电影公众号“大抵浮生如梦”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