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量池》闯关总结
今天开会一天,差点忘了交大作业,以下是仓促总结,实在惭愧。
一,工具书
作为营销人工具书来看,《流量池》构建了一个大概的玩法逻辑框架,已算是比较全面接地气,尽管其中玩法论述有些比较空的地方,作者也算是诚意满满了。作为一本营销技艺书来看,面对讯息万变的互联网社会,可能当下的玩法很快就过时,作者没有太多提到底层思维的逻辑,这是看书时很渴望看到的地方。
二,品效合一
看神州和瑞幸案例的时候,感受最深的是作者坚持品效合一的风格,作者认为移动互联网消费者的关注度稍纵即逝,要在短时间内得到转化和裂变,这种务实快捷的风格其实很贴近中国当下,只是要做到品效合一的完美状态,好的原生广告的创作难度很大,内容和创意还是最重要的一环,除了有钱为王,内容为王也是个硬道理。好的创意,好的设计,好的故事是会越来越值钱的东西。
三,门槛困境
整书看下来,相信大家都有感觉就是,好多玩法根本都不关普通初创企业的事,看完几章之后,总结就是好有钱,好有钱,好有钱。居然还有自建数据监测平台这种玩意儿,我们这种渣渣企业就当了解一下吧。记得罗胖在混沌的一场演讲里回答一个问题,大概问题是,大数据和人工智能这些东西发展起来以后,世界将会更加分化还是会更加平等?罗胖当时的回答是:“尽管不太想回答这个问题,但我自己认为是会更加分化。”
四,文化遮蔽效应
周末听善友的混沌大课,讲的全是底层思维,中间放到一段王东岳关于文化遮蔽效应的一段论述。看《流量池》的时候感触很深的是,大量很强大的传统企业会玩这种营销的寥寥无几,还在大肆全部浪费到传统广告里去而无法阻止企业往下走的趋势,大概原因就是文化遮蔽效应吧,国家尚且如此,何况企业?有钱的传统大企业学不来,没钱的初创小企业没法玩,看来流量池还是属于特定的一部分企业才能迅速玩起来的东西吧!
五,同理心
记忆中比较深刻的是,作者在好几章里都提到,做有效营销需要有同理心,我认为是书里说到的很重要的底层思维之一。裂变营销再厉害,离开了同理心,就会变成烦人的玩意儿;bd跨界很强大,没有同理心,下次合作再也不会有;常常跳到对方的角度想想,这事靠不靠谱,是要告诫自己常常要首先考虑的事。
六 ,产品即品牌
《流量池》是营销书,但也提到了产品即品牌的观点。个人觉得穷苦的初创牌子没法大肆玩流量池,能做什么呢,答案就是只有做产品,产品即品牌,这是我看到的另一个底层思维。今天早上奇困无比点了杯瑞幸咖啡外送,除了速度奇快,咖啡滚烫之外,还发来短信说如果咖啡外洒,请进入app链接通道申请退款。瑞幸在外送体验上下了极大的功夫,但个人感觉咖啡产品本身(包括星冰乐)和产品包装设计方面还是跟星巴巴有差距,效和品的知名度是真没问题,但品的美誉度,还是要在产品上下足够的功夫,这对每个企业来说都是硬道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