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文地系统规划探索及实践》笔记1
今天听的是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王树声教授的课。
看到这个标题第一个问题就是,文地系统规划是什么。。。果然是太太太久没有学习了。。。等一下,难道是文化用地系统???
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说,城市是文化的载体,而有些文化需要有空间的载体,所以文地的确就是文化用地。。。对文化用地进行梳理和规划,的确是城市规划能做的事。
从传统的角度来说,流传下来或者现有的文化空间有文庙、武庙、城隍庙、各种寺、观等。而城市人文规划传统追求人文与自然环境价值最大化。也就是说“人文意义越重要的空间,往往处在山水势位的关键位置,与城市关键山水环境关联越密切”。比如独占山头的寺庙。
在这个基础上去追本溯源,可以得出山水是城市规划建设永恒的根基,“郡邑城市时有变更,山川形势终古不易”。这句话我能在网上找到的出处是清代《甘肃通志》中所写。这话在现代看来是有局限性的,板块运动的不可预料,地震改变的山川地势即使在我的成长过程中也有那么一两处。但终究是少数,不杠。
写到这里突然想到,的确是我们中国文化或者是东方文化,更注重这种天人合一,借势自然山水,西方文化中的文化地标往往是自己堆出来的,比如哥特式教堂这种特别典型的例子,就是堆砌出来的尖塔和幽深高耸的空间,让信徒去拜服。从我自己的角度,还是更喜欢我们这种因地制宜的智慧和包容。
所以会形成独特的山水人文空间格局,以我现在的视角来看就是辨识度比较高,记忆点比较足。所以我老觉得欧洲的各个老城都差不多,中间一个教堂,一个广场,周边围着一圈老房子,很多还加上一条河穿城而过。不过也有可能因为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地貌比较丰富,自然有不同的对山水的借势,欧洲都是小城邦,占个山头建城堡,依托河流建教堂也没有太多别的选择。有特别地形的城市也都按照地形地貌有自己的发展,比如威尼斯,五渔村,圣托里尼这些。
当然我们文化里对这些比较在意,有“意境”的说法,山水自然都是意境的一部分,老外讲究的不是这些,他们更多的是关注人本身,所以即使都是依山傍水而建,给人的感觉仍然是不同的。
王教授把现在称为我们文化复兴的时代,的确也是,从西方学的建城理念和方法只带来了千城一面,这个时代的确是应该把我们自己的东西加进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