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电”旅行(上)
2018年吕佳还在山东青岛的一家做出口家具的外贸公司上班。去工业区的厂办送资料,刚进门就听到厂办的文员在跟送货师傅通话:“你红灯左转,两个路口后再左转……”时任的厂长邓辉用带着四川话的普通逗乐:“左转、左转再左转,原来是个圈圈噻……”
大家哄堂大笑,吕佳至今还拿这个事情当笑话活跃气氛。
没想到,今天的吕佳却真的是左转左转再左转,直到转了个圈圈。
吕佳是一位全职妈妈,每天接送孩子、吃喝拉撒,很少有得空的时候。现在社会要求妈妈能“七十二变”,暑假的时候吕佳就变成了孩子的专职司机。每个妈妈都想自己的孩子在芸芸众生中“一枝独秀”,所以暑假孩子们“艺术特长班”也是栉次鳞比。吕佳比较鸡娃,要不然也不会辞掉工作全职带娃。可想而知,吕佳女儿的课少不了。考虑到先生经常出差,吕佳便入手了一辆可以慢充的代步小“知豆”,便于接送孩子上特长班。
这个需要稍微普及的是电动汽车充电分“快充”和“慢充”。随着技术的提升和优化,慢充的车子占比越来越少。很多城市应运而生的充电站里,慢充的电桩很少,有的电站甚至没有装慢充电桩。
吕佳的“知豆”属于慢充的一类,幸而在吕佳房子附近的灵山路有个充电站,里面有三个慢充桩。所以,吕佳是这家充电站的常客,每周“必充”。
问题在于“慢充电”不像加油,充满耗电一周的车子至少需要三五个小时。所以,灵山路的三个慢充位置是比较紧俏的。吕佳在手机上看到灵山路的慢充桩一直没位置,决定在车子有百分之二十点可以行驶四十五公里的车况下送女儿去离家四公里的舞蹈学校上课,中途折返回家准备午饭。
三十七度的高温下,吕佳不敢开空调,到半路预估车子再开回来接女儿电不太够用,吕佳临时决定改变路线,把车子送去充电。
到了充电站才发现,三个充电桩只有一个能用。另外两个红灯闪亮,原来是坏了。充电的车子里有一纸声明,车主表明自己是防疫工作者,充电较多,希望大家不要私自拔掉他的充电头。吕佳按照上面写的电话打过去,车主礼貌热情的说,自己的车子刚开始充,可能要到下午才能充满。吕佳决定将车子开到手机上显示有慢充桩但位置较远的电站。
也许这就是故事的高潮。在离灵山路不远的青溪路有一家三个慢充桩空闲的充电站。吕佳按照显示位置开始导航。导航显示左转,吕佳左转后突然指示右转。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导航指示左转再左转,到丁字路口指示左转,行了一百米指示掉头。吕佳开的小心翼翼,因为这一路路窄,车杂,行人居多,掉头的话连合适的位置都没有。幸而地图指示改换路线,左转后立马左转,走到尽头才发现是杂草丛生的桥下。幸好旁边有有一家技术工厂,不然吕佳真的担心自己出不来。
这时的导航指示“前行进入灵山中路”。吕佳呆住了:“这不是我第一次拐弯的主干道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