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真情高考那些事

关于高考,其实不止你理解的那样(上)

2017-06-13  本文已影响18人  ada589f52a94

公子智(欢迎关注微信公众账号:公子智的精进圈)

今天——2017年6月9日,全国高考全部结束。经历这场鏖战的学生此事可能正在各种撕书大战、男女表白、散伙饭、谢师宴,暑假狂欢也即将拉开大幕。大概一个月之后,新闻媒体将再次报道各省状元着红袍游街游园、大摆宴席、接受采访……各种热闹、喧嚣和悲剧、喜剧,跟公子13年前参加高考不会有太大差别。所不同的是,奖金额度应该如房价一样涨10几倍了吧。

每年6月初,高考都会被刷屏,今年也不例外。最近,朋友圈被《没有考试,寒门还能拼什么》这篇文章刷屏。作者在文中说,考试是最后一次不看脸的竞争,如果你出身微寒、朝中无人,别不承认,恢复高考让你获得了唯一的选拔公平!

这句话,寒气逼人、斩钉截铁,我竟不能反驳。这种“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体会,40年来都没有变……

实际上,我也是托高考的福,才有幸成为村里少数跳出农门的山里娃之一,当时村里好几头猪和数不清的鸡鸭还因此殒命。

在帝都求学的6年,塑造了我的“三观”,第一次参加国际会议,第一次看巨幕电影,第一次到餐厅吃饭,第一次漫步恢弘的故宫……没有从小见惯破旧瓦房、走泥泞小路上学的经历,难有这种天差地别的体会和感慨。

毕业后,我在魔都过上了所谓“城里人”的生活,如绝大多数寒门子弟一样。这种共同的体会和场景,从40年前开始,基本上上没怎么变过。

1966-1970年,文化大革命导致全国高等教育一度停止。1970年6月27日,中共中央出台了《关于北京大学、清华大华(招生)试点报告》,并要求各地参照执行,全国各大院校开始恢复招收“工农兵大学生”。

所谓工农兵大学生,就是从出身工人、贫下中农、解放军战士和青年干部中选拔,不需考试,不限年龄,仅凭组织上一级级推荐,即可入学。从1970年到1976年,全国各大高校一共招收了82万工农兵大学生。

1977年恢复统一高考前,工农兵子弟按照“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的“十六字方针”免试入学。一听就不是公平公正的规则。一方面,制度本身就会对一部分人(尤其是被打倒批斗和划到敌对阵营的相当一部分群体)的歧视和排斥。而且,操作程序中的监督者“群众”并非真正的实体存在,而作为决定者的“领导”的弹性决策权是相当大。

公子从小听父辈讲过两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文革时,某一年夏天发大水,同村一个目不识丁的青年捡到一头猪,后来他交给大队,被记功表扬,那年也因此被选送上大学。后来,他实在听不懂老师上课讲的什么,就卷铺盖回家了。

第二个故事。我姑姑一直学习很好,但是我爷爷因为得罪了大队支书,当然也可能是政治斗争的矛盾。总之,我姑姑几年都没有被没选送读大学,求学生涯就此结束。几十年来每次谈及此事姑姑还心有不甘。

1977年冬天,在中断10余年后,全国高考重新启动,如一声惊雷,神州大地为之一振。据统计,1977-1979年的考生被称为“老三届”,这三届的高考人数分别达到570万、610万、468万,录取率分别为5%、7%、6%。

在总人数上,直到时隔25年后的2003年,也就是说在高校扩招4年后,高考人数才超过“老三届”的峰值,达到613万人。高考重启对当时的青年人,就如同重生一样,如此珍贵。

在录取率上,“老三届”的录取率也是历史上最低的。此后再无一届的录取率低于“老三届”的水平,而且是每年都稳步提高。目前,录取率已从1980年的8%,提高到2016年的75%以上。

回忆40年前那场考试,所有亲历者几乎都把它看作个人命运的转折。无论他们彼时在哪里,做什么工作,都有着共同的对现状的苦闷和前路的茫然,恢复高考的消息带给那一代年轻人的冲击,是他们的青春岁月里最深刻的记忆。

从“老三届”开始,70年代末参加高考的青年人,以高考为起点,逐渐走上了中国历史的舞台,在政治、经济、思想各个领域和各个行业,承担起了新秩序、新成就、新话语构建的功能。

习大大40年前在农村插队;中国“风投教父”熊晓鸽,40年前是电钳工;最著名导演张艺谋,40年前是搬运工;著名学者葛兆光,40年前是供销社工人。40年来,无数青年人如他们一样,前一天还做着机械重复的体力劳动,拿到通知书的时候摇身进入了另一个阶层。这样的对比,使得他们的经历看起来很像今天的“逆袭”。

时至今日,高考这一制度对年轻人的意义从未改变,依然是精英与主流社会之间沟通渠道,虽然不是完美无缺,但依然是个体命运改变最有效的途径。

回到本文考试的话题,高考的意义,仅仅是阶级从低到高的流动吗?仅仅是是寒门子弟改变命运的通道么?对于官二代、学二代、富二代而言,高考真的不重要么?

非也!读大学时我从北京、上海等地同学口中得知,他们高考也很辛苦。后来,公子当了几年高三家教,发现北京的孩子高考也很苦,哪怕学生的父母腰缠万贯或者身居高位,也希望自己的孩子金榜题名,对孩子的学习退步焦急如焚、遍寻名师。

原来,高考虽然已不是单纯为了争夺更高社会位置而战,但确是获得继续学习、自我完善和改造世界的最好机会之一。这一层面的意义,不仅是除中国之外,韩、日、泰等东方国家也具有的普遍共识,恐怕在西方的大学入学考试也具有这样的功用。

意义感,是人类中关怀精神世界的某一群人的精神特质。对于他们,读书不仅仅是获得生存能力,而是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所以,如果把张载的“横渠四句”放到任何一个国度,其实大体上还是会被认同的。

只是,具有这种功能的,并非高考这条路。

虽然俞敏洪、马云都有3次参加高考的经历。但是,“为自己代言”的聚美优品创始人陈欧是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毕业的,而比陈欧小5岁的王思聪则是在英国读的中学大学。当然,还有很多普通中产家庭的子女也在国外读中学大学。他们不需要参加高考。

对于正在经历高考的少年男女,任凭你们现在如何重视高考,也必须知道,这个时代的高考,早已不是一劳永逸的战役,而只是一场漫长征途的新起点。踏上起点,意味着你拥有了另一战场的入场券,但距离成功精彩的人生,还有很多未知等着你们去探索和征服。

学习,应该是终其一生的习惯。即便是那些通过学习已改变阶层的学长们,比如高考全市第二、名校硕士毕业、拿了10几个名企offers的公子智(不是在吹牛呀,举个真切的栗子而已),工作7年了,还不是每天自觉学习(或加班)到23点,多少风餐露宿、夜以继日,一如13年前那场征战。

在这个天朝史上从未有过的发展迅速、精彩迭出、充满信心的时代,命运的考试每一天都在上演,不断决定着我们的人生方向。毕业7年来,经常听到昔日同窗在各个领域的传奇和精彩。

我不愿意在正青春的时候,每天艳羡和崇拜前辈的荣耀,更不愿在年老的时候,回忆同龄人的精彩,而是要亲自给儿孙辈们讲述自己当年的传奇和勇敢。

所以,生命不止,奋斗不息!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