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焦虑泛滥的年代,如何正视焦虑

2021-04-14  本文已影响0人  112212
前言:焦虑这个词渐渐的已经影响到了大部分人,成因究竟是什么?又该如何界定?怎么样去合理面对,如何突破等等问题牵扯着大部分人,今以此文简述之
焦虑的释义

焦虑指的是对亲人或自己生命安全、前途命运等的过度担心而产生的一种烦躁情绪。其中含有着急、挂念、忧愁、紧张、恐慌、不安等成分。它与危急情况和难以预测、难以应付的事件有关。

焦虑的本质是对现实的抗拒。

焦虑的本质是对未来的恐惧。

焦虑的本质是没有活在当下。

焦虑的本质是对自己和这个世界的不信任。

焦虑的本质是我们害怕搞砸了自己的人生。

我们焦虑的根源是什么呢?

英国学者阿兰·德波顿在一个TED演讲里就说,现代人焦虑的核心在于,我们对于自己“身份”的焦虑。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我们之所以经常压力大,是因为我们对自己的社会地位不满意。

为什么会产生这类焦虑?

第一个原因是:社会上流行着结果至上的评价方式。不少人判断愿不愿意和一个人交往时,首先看的是他成不成功。这种被简化了的评判方式,就让很多失败的人面临着非常大的社会舆论压力,从而产生强烈的焦虑感。另外,社会的不认可,使他们面临的机会也更少。最终导致的结果是:也许他们能力并不差,但是由于社会简单粗暴的评价方式,让他们没办法彻底摆脱穷困。

第二个原因是:人人生而平等的观念,会激发人们的嫉妒感。比如说,我们很少有人去嫉妒某聪,因为我们认为他离我们太远。最容易让我们产生嫉妒的,是那些与我们起点相似的人。比如说,工作很多年后参加高中或者大学的同学会,是很容易产生嫉妒感的节点。以前坐在一个教室里上课,但是几年后却发现以前自己曾经瞧不上的同学都飞黄腾达了,这个时候才最容易产生嫉妒和焦虑。

脑神经科学认为,我们的大脑可分为情感脑、理智脑等几个不同的部分,情感脑负责感受情绪,做出直觉判断和选择,日常生活中超过90%的时间,情感脑掌控我们的一切;而理智脑负责分析、判断、选择、决策,作为高能耗机制,其日常被激活时间不足10%。当情感脑与理智脑协作良好时,我们会有平静、满意的感受;一旦它们陷入冲突,如同上面所说的那些,我们就会进入内耗模式:理智压抑情感,或情感碾压理智。

什么是内耗

生活中,几乎每个人都有过类似的感受:觉得压力大,容易焦虑,思考的太多,能付诸于实践的太少引发的这一切不愉快感受的,就是自我战斗带来的内耗。

内耗定义的为:“个人因注意偏差、思维困扰、感受与理智冲突,体验到的身心内部持续的自我战斗现象”,内耗会导致注意力、记忆力、判断力和自控力等心理资源的无谓消耗,减弱甚至摧毁我们的行动能力。

内耗几乎充斥着每个人的生活:当我们对自己不满、怀疑自我并压迫自我时,当我们回避某些感受时,当我们试图在思维里自我辩驳、说服时,当我们试图控制、压抑、否定或漠视特定的感受与思维时,当我们想要控制他人、环境甚至社会时,我们所做的,就是持续激发内耗的自我战斗。

对个体来说,内耗危害极大。现代生理心理学研究已经证明:我们的心理资源,包括注意力、记忆力、自控力和判断力等,都是有限的、可被消耗的。当我们将资源用于大脑内部看不见的自我战斗时,可用于面对挑战、解决问题的身心资源将会变得匮乏,我们将很容易出现疲劳、麻木、注意力分散、反应迟钝等问题。

所以,如果说现实刺激诱发心理痛苦,那么自我战斗式的内耗,则是心理痛苦不断放大、加剧的根源!

恐惧错误、追求完美的社会文化是内耗的根源,但它不是孤立存在的。文化影响的背后,是大脑的功能性分工、协作机制。

那么如何停止内耗,停止焦虑?

三种解决方案:构建全新认知、掌握有效的仪式性技巧、练习并养成全新的习惯。

第一:构建全新认知

认知这件事,你需要的是充足而全面信息和不偏颇的态度,不了解全貌就没有发言权。所以去搜集信息,不要只看单方面发言,这只会让你愈加坚定原来的认知,尽量把正面的负面的中立的极端的温和的都看一看找一找,然后用你的理智去思考去判断,不要带着有明显倾向性的感情去认识它。

重建认知,意味着我们需要跳出信息获取与态度改变的误区,积极寻找真正有效的解决方案。

第二:掌握有效的仪式性技巧

接纳是有效处理内耗,并开始全新生活的基础,练习接纳自我,接纳现实。

接纳不是语言层面的敷衍,而是敞开胸怀的体验——客观地描述事实,体会感受,观察思维,同时不会被思维、感受控制!在接纳中,没有任何思维、感受、行为层面的内耗,有的只是客观的观察、欢迎的态度和继续有效行动的能力。

第三:养成适应性习惯

习惯性的反应模式背后,是特定的大脑神经回路。脑神经科学家拉亚·博伊德博士研究发现,改变大脑思维的最好方法,就是改变行为。因此,要摆脱自我战斗的无效行为模式,我们需要构建全新的行为习惯。

但人类寻求安全的天性,让行为改变显得非常困难:改变意味着风险,风险会带来不愉快的感受,为了回避这种不快,我们会避免改变!

但有益的变化恰恰发生在不愉快的练习中。要想摆脱困境,我们需要走出信息偏差、技能匮乏以及非适应性习惯的迷局,去练习、掌握真正有效的解决方案,形成新的适应性的思维与行为习惯。因为在困境中,真正能持久保护我们的,不是我们的意愿、理智,甚至不是自控能力,而是全新的适应性的思维与行为习惯!

结尾语

危机不是在外面,危机实际上是内在的,而我们不愿意面对这一点。

—— 克里希那穆提

【详参:个体心理学全二册,社会心理学,社会学理论全三册,精神分析理论全析等,禁止转载】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