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故事集阳光下的阴霾简书电影院

道德戒律的最终失败——评电视剧《新搭错车》

2017-01-03  本文已影响142人  巴图鲁

对于中国广大的影视受众的欣赏水平,其实我是一直感到疑惑的。这种疑惑是源自于他们一贯对于烂剧的热爱,也来自于他们评判力的缺失。但是一次我到一个朋友家做客,改变了我这个想法。当时电视里正在播《新搭错车》,朋友的姥爷看了一会说:“这部电视剧演的真假,于是换了个台。”由此我猛然一惊,才猛然发现我原来想法的荒谬。原来不是中国广大影视受众的欣赏水平低下,而是一部受众的口味被抬到了至高点,导致这部人代表了中国所有的影视受众罢了。——巴图鲁语

道德品牌类电视剧一向是中国电视剧剧种中,一个独树一帜的品种,这种类型电视剧在大陆影视圈中主要表现为家庭剧(中国香港和台湾拍摄的此类电视剧,我没看过,所以不予评论。),其中最著名的要属上个世纪轰动全国的电视剧《渴望》,剧中塑造的刘慧芳这个形象可以说是由道德戒律完全控制的一个人物。而这部剧的大获成功,也开启了生活剧制作的固定模式。

但是,我们要明白,那种固定模式之所以取得成功,还在于当时时代和思想的局限性。而如今时代已经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固定的制作模式本来就应该被抛弃。但是,如果如今还把这种模式捡起来,用来制作电视剧,那就不是追忆情怀而是开历史的倒车了。而这种模式恰恰是体现在2015年出品的一部电视上,这部电视剧就是《搭错车》。

《搭错车》这部电视剧其实改编自1983年的一部香港电影,可以说这部电影不仅是一部家庭伦理剧,也从侧面反映了普通台湾退伍老兵生活的困苦和社会的凋敝。所以换句话说,这部电影不仅仅是一部家庭悲剧,而且是一部社会的悲剧,所以这其中所反映的悲惨都是和社会相映照的。也正是因为这种悲惨是真实的,所以才能感人动人,从而成为经典。

然而,当这个电影被改编成电视剧以后,就完全失去了原有的光泽,而且越来越狗血,最后沦为靠悲惨和道德戒律强行感动观众的垃圾电视剧。其实《搭错车》电视剧有两部。在本剧之前的有李雪健版本的《搭错车》,那个版本的电视剧就完全把这个故事给重新构建了,直到构建成为了一部狗血家庭伦理剧。(简单一句话概括剧情:备胎男接盘养孩子,终究人孩两空。)但是,这部电视剧虽然剧情狗血,但是在承接时代上做的还是很到位的。本来,我以为这部剧以后就没人糟蹋这部电影了,然而万万没有想到的是,2015年又出了一部《新搭错车》。

和李雪健那部电视剧相比,这部《新搭错车》可以说是进一步滑向了强行说教的边缘。而这种说教的模式其核心精神就是道德戒律,正因为如此全剧所有的构成都要强行向这种道德戒律靠拢。所以,全剧的剧情和人物在这,其实都已经不重要了,因为他们都被物化了。

当然了,剧情人物都被物化了,那这部剧也就死了。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这种现象:剧情没逻辑怎么办?那就靠强行卖惨来赚取观众的眼泪啊。人物不够丰满怎么办?那就靠说教来让观众感动啊。(反正说些正确的废话又没罪。)于是在这种模式的塑造下,一部电视剧就这样产生了。但是,越来越多的观众已经开始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我们是来看电视剧的,如果一部电视剧没剧情没逻辑没人物,那我们还有什么必要来看这部电视剧呢?所以,我觉得真正应该被禁播的就是这类垃圾电视剧,只有禁播了才能保护人们的眼球。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