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f594e7e302读书想法

不要以自我毁灭的方式解放自己

2022-07-29  本文已影响0人  静一静不静

今天看完了余华老师的第四部小说《在细雨中呼喊》,这一篇是以“我”的视角去讲述身边人的故事,相比《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兄弟》少了临场感,也不想前三部小说一样,在某一瞬间被击中,被震撼,留下了眼泪,读起来感觉很散,可是当读完往回翻,又感受到了些。

故事中的主人公“我”叫孙光林,6岁的时候被过继给了王立强,5年之后继父死了,他又回去了老家南门。亲生父亲孙广才是个混账,一点都没有做父亲、儿子的样子,对自己的家人很不好,不让老爹吃多饭,生气就殴打孩子,整天在家骂骂咧咧,没有反转,后来掉进粪坑淹死了,被人当成死猪拉起来。

小说的最后以11岁的孙光林和祖父孙有元同时回到南门结尾,他们回去的那天,孙广才的家着火了,火势烧毁了他所有的财产,也在那天晚上,他的家里增加了两张吃饭的嘴,故事在此戛然而止。

前文有提到,父亲孙广才不喜欢看到“我”和祖父呆在一起,他觉得那天的火是他们两个带来的。读到此才感觉到作者的用意,我讨厌了一整部小说时间的人物,也不是刚开始就这么混账,还是日子太苦了啊,背不起这个沉重的家庭负担,逃避是最好的解脱。

“在细雨中呼喊”,“细雨”和“呼喊”是矛盾的词,“细雨”无声、平静,代表着平静的生活,“呼喊”则是生活在其中的人的状态,压抑到极致了人才想要呼喊吧,把自己的情绪宣泄出来。小说中的“我”,6岁的时候就被过继给别人,到一个新环境里生活,从小寄人篱下,学会看人眼色,5年之后回家,被当成负担、透明人,更加寄人篱下,孤独如影随形。

也正因为如此,他以旁观者的角度观察了身边人,每一个小故事浓缩的,是一个平凡人平凡、普通的一生。他们在苦难的生活里挣扎而不自知,每一次放纵“呼喊”,都会带来影响一生的后果。但生活就是这样,走着走着就走岔了。可该“呼喊”、想“呼喊”还是得喊出来啊,生活已经够压抑了,还要再压抑自己的天性吗?只是尽量不要以毁掉自我的方式解放自己。

似乎所有的一切,都不过是我在内心的自我争吵,我同时扮演了老师和我,终于我精疲力竭地放弃了这种游戏。

最后附上整篇小说最让我有共鸣的话吧,这短短的一句话,道尽了我所有的精神内耗。

我就是这样的人,在脑子里把别人说的话跟自己说的话都脑补了一遍,脑内战斗,把所有不好的结果都模拟了一遍,把自己搞到身心疲惫,这就是精神内耗吧……

先写到这吧,朋友找我聊天了。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