匆匆走过博物馆

2023-07-25  本文已影响0人  离离风翼

与友人相约登山。约的太晚了,只能九点集合。

九点了,别人都到了,桃桃才打电话来,说有事得晚点到。

等人实在无聊得很,刚好旁边有家博物馆,我们就顺便拐进去参观。

谁知博物馆的管理人员也迟到了,等了十多分钟,一个胖乎乎的中年男人才迈着急匆匆的脚步,手拿一串钥匙奔过来。

打开仿古的木门,一排开关按下去,玻璃展柜被照亮了,就像照亮了古老的时光。

这是个陶器博物馆,里面展出的,是从战国开始,从我们当地陆续挖掘出来的陶制品文物。

时间不足,匆匆拍了几张照片。

战国陶鼎

这个陶鼎是战国时期的,贵族们用它代替青铜的鼎作为陪葬礼器。

这个鼎不是特别的大,鼎足和鼎耳略显粗糙,有浓重的手工制作的痕迹。

过于古老的器物虽然形状简单,却因为时间的加持而增加了厚重感,增加了韵味。

直接跨越到唐代,先看看那个年代的武士。

唐武士俑

这些武士们头戴头盔,肩披护肩,身穿铠袍,胸前护镜,足登黑靴,全副武装。可第一眼看上去,又觉得姿势好奇怪,像是冬天太冷了,揣着手一样。

其实他们合手的地方大多数都有一个圆形的洞,原本应该是拿着武器的。

如果配上武器,他们的姿势就合理多了。

再来两位威武的武士:

陶武士俑

与规规矩矩的士兵相比,这两位武士画风一变,姿态要狂放自由得多。

且看他们的长相:高颧骨深眼窝,扇子似的络腮胡子,怎么看都像胡人。

唐朝美人来了:

唐彩绘女俑

她们双手合于胸前,低首敬立,是贵族家的侍女没错了。

看形象,头梳高髻,身段苗条,衣饰简约,一条艳红的帔帛绕肩一圈,一定是初唐时的美女。

除了这些常见的陶器,博物馆里还有很多展品挺奇怪的。

比如这个有些诡异的鱼俑:

唐·陶仪鱼俑

鱼俑的身体是一条鱼,却长着一张人脸,而且是一张柔美的女人脸。

这个形象不禁让人疑惑,莫非游牧民族眼里的美人鱼是这副模样的?

其实人鱼俑在我国出土过大约几十件,它和人首蛇身俑一样,都是一种镇墓辟邪之物。

这些造型奇特的神怪俑在唐宋时期特别多,估计也是一种流行风尚,宋朝以后就很少见了。

再看人首蛇身俑:

唐·人首蛇身俑

这个陶制的人首蛇身俑,是两个男人相对而视的造型。

他们高颧骨、大鼻子、圆眼睛,加上怒气冲冲的表情,是两个分不开又合不来的胡人吗?

这个俑旁边,还有一个人首蛇身俑,是两个女人相互背对,面目则柔和喜悦得多。

为什么男人是面对面,而女人是背对背的呢?

实在对当时的文化了解不深,不能给出合理的解释。有知道的友友可以留言给我。

关于人首蛇身俑,它还有一个十分不浪漫的名字,叫做“地轴”。

据说远古时候,人们认为大地是由很多“地轴”支撑着的。

后来它才慢慢演成为了镇墓 俑。

再看一组有意思的胡人俑:

唐·胡人俑

瞧瞧这三位,身着胡服,抱着肩膀,一脸的不服气。气质这一块,就和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中原人截然不同。

到了北宋时期,我的家乡属于大辽国的疆域。

契丹人建立王朝以后,学习中原文化,迅速从氏族部落的社会结构发展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

其生活习惯从游牧生活发展为游牧与农耕并重,风俗上也融入了汉文化。

我们从鸡冠壶就能看出一些端倪:

辽·绿釉鸡冠壶

它像不像游牧民族装水的皮囊?

契丹人定居下来以后,这个祖祖辈辈伴随着他们的物品,被烧制成了陶器。

还是那个熟悉的水囊,却换了装束,来到居室之内,继续陪伴着这些草原上骑马走来的人们。

时间有限,匆匆一游,意犹未尽。

这时手机铃响,桃桃到了,我们便出了博物馆,继续前行去登山。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