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不到点子上”,原来是因为这件事
①『论证的核心』
想论证一个观点是否可靠,最关键的是推理过程是否顺利。比如,你有一个已知的正确观点,然后在这个基础上,推断出第二个观点。这里面的重点是,第二个观点之所以正确,是因为它的成立基石——第一个观点是正确的。
在生活中,任何一个论证都可能是复杂的,因为会涉及到很多要素。但是,每个论证,无论它看起来有多复杂,本质上都是极其简单的。
从本质上讲,每个论证都是由两个基本要素组成:“前提”和“结论”。前提约束了观点的适用范围,结论给出了观点的运用场景。比如,你想给别人介绍一家餐馆。先要给出的前提是,这家餐馆适用于什么情形,聚会、私密约会还是商务社交等。只有以这样的内容为前提,再介绍里面的特色菜和服务,这个观点才是成立的。
没有前提,再好的建议都没有用;没有结论,再精准的前提也没有落脚点。
因此,在沟通中,我们想靠论证说服对方时,就一定要先表明前提和结论,或者干脆直接说“前提是”“结论是”这样的逻辑指示词,对方就更容易明白你要说的是什么。
②『从“全称”到“特称”』
以下内容有点烧脑,需要你集中注意力了。
很多客观事实都具有“全称”属性,比如,所有东亚国家都在亚洲、所有牛都吃草、没有男性是妈妈等。
而什么是特称呢?就是在“大范围”内的部分东西,也具有“大范围”的属性。比如,中日韩在亚洲。其中,中日韩就是东亚国家中的“特称”。
用公式来理解就是,A属于B,如果C属于A,那么C也属于B。如果“全称”观点是真的,那么同一类别中的特定个体也是真的。总之,这种逻辑就像套娃。
但是在使用过程中,这个逻辑反过来就是错的。有些人会把一些个例当普遍存在的案例。也就是说,“特称”成立,“全称”就不一定了。比如,某个足球队在国内很厉害,就不能说它在亚洲很厉害。这类逻辑漏洞有很多,如果你站在更大的视角去看,很容易察觉它的论证问题。
这个模式可以说是逻辑上最基础的概念。当你要说很绝对的话时,就要小心了,局部是证明不了整体的。
③『可信度的由来』
人们对某个观点的可信度,有两个来源,分别是:专家和多角度论证。
正如前文所说,论证的两个基本要素是:前提和结论。但如果是一个经济学家做出了预测,比如“2020年经济将会复苏。”很多人可能不需要听他的解释,就会接受他的观点。这种可信度完全来源于这个专家的权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