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路学习和地图学习有何区别?
我一直困惑于我的学生为什么不善于思考,不爱思考,今天我阅读了刘徽老师的《大概念教学》时,终于找到了答案。
要解释清楚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脑科学的视角来分析。在大脑中,分类记忆和位置记忆是两种不同的信息处理与存储方式。凯恩等认为,“位置系统记录了生活经验的连续‘经历’。分类系统则对组成“经历” 的各个‘部分’进行储存”。分类记忆是相对隔离、排斥变化的,它常常是线性的;而位置记忆则可以相互融合、弹性变化,它常常是空间性的。 分类记忆创设“路线”,位置记忆则创设“地图”。路线的好处是可以最快地到达目的地,但坏处是只知道一条路线,一旦遇到堵车等意外状况时就会束手无措。而地图则会让你有多条路线可供选择,遇到问题时能灵活变换。
因此,路线学习和地图学习最大的不同就是:路线常常是外部强加的,一般不需要激发个人的主动性去探究,并且缺乏细节;而地图则是个人主动建构的,需要激发个人的主动性和好奇心进行充分探究,并与经验相链接。地图学习需要学生发挥主动性,寻找新信息与经验之间的关联。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的经验不局限在学校内的经验,即学校里已经学过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激活生活中的经验。
路线学习是相对确定和固定的,这便于操作。因此,我们学校教育更倾向于进行路线学习。然而,这却是当前教育的最大危机:让我们的孩子学会了记忆,不会和不爱思考。
网状结构的地图学习则是将真实生活引入教育,让丰富的对话发生,从而密织师生脑内的地图。对话既发生于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也发生于师生与教科书之间。无追问,不学习!我们就是要通过追问尝试要引导学生进入地图学习。
不要简简单单的按照路线学习的思维去按章节的顺序“溜教材”,要加强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把知识间的“网状地图”绘制好。当然,我们并不是要完全摒弃路线学习。用刘徽老师的话说就是“路线可以提供一些先导,但只有当它融入地图时,才具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