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与懒

2019-01-06  本文已影响0人  木鱼飞木鱼飞

      今天听到一位心理老师说到家长的勤与懒。

    “大人勤了,孩子就懒了;大人懒了,孩子就勤了。”这可能是在亲子关系中,大人与孩子的“勤与懒”之间辩证关系的最白话的描述了。那么大人的勤与懒怎么拿捏呢?曾有机构专门做过问卷调查,中学生最讨厌家长的哪些言行?其中之一就是“唠叨”。很多家长都遭遇过这样的经历,孩子嫌家长唠叨。所以,家长要学会“懒”于唠叨,多做少说,培养孩子的自觉性。重复的话,孩子听多了,耳朵会起茧,会生长出免疫力,就不当回事儿了。少说多做,当家长自己做好自己,孩子就会模仿家长的自觉,孩子是最好的影帝,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身教永远大于言传。如果勤于唠叨,大摆道理,一定效果不佳。

      再如:家长要学会“懒”于动手,不包办,培养孩子做事的独立性。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让他自己做,让孩子跳一跳可以摘到桃子。如果勤于帮孩子做的话,事事都包办,孩子就会形成依赖和被动,责任心也无从培养。曾经听过多遍的一句话“如果你想毁掉孩子某个方面的能力,那么你就替他去做;如果你想毁掉孩子全部的能力,能就全部替他去做。”

      我想这种勤与懒的辩证也适用于师生关系,我们老师讲的越多,做的越多,反而学生越不会说了,越不会思考了,我们老师的勤与懒也会直接影响学生能力的培养。现实生活中,当有一条捷径摆在我们面前时,我们自然不会去绕弯路;但在学习中,必要的弯路还是要走的,这在小学阶段显得更加明显。比如对于字词的解释、课后习题的解答和课文中部分语句的解说,学生一般更喜欢老师给出直接的答案。但这不利于学生主动探索习惯的养成,而且时间一长,还会对老师形成严重的依赖性,懒于动手,更懒于动脑。所以对学生提出的疑问,我一般是让学生自己查资料解决,实在解决不了的,就展开班级讨论,通过全班的学生的集思广益,最后得出正确的解答。

      不回答学生的疑问,就是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在自行解答的过程中锻炼思维能力,同时也拓展了自己的知识面,达到一箭双雕的效果。不回答问题,不等于拒绝学生的质疑,而是在学生的质疑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己寻求答案。如果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一个答案,那么,就算答案不完整,他都会信心百倍地进行下面的学习。

      魏书生老师曾说:“不要小看学生,我的许多管理方法就是学生提供给我的。”是的,学生身上有无穷无尽的潜力,重要的是能给他们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他们往往能达到出乎我们意料的效果。我们老师懒点,少讲一点,让学生多思考一点;少做一点,让学生多活跃一点;稍“懒”一点,让学生更勤快一点。这样,等我们放手让学生飞的时候,他们才会一飞冲天。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