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职场女性的无奈:宝贝第一个儿童节,我却没能陪在她身边
前几日就已经接到幼儿园老师通知,儿童节当天要举办一场亲子活动,并且还要拍集体照留念,算是庆祝孩子们的节日。眼看着明天就是六一儿童节了,幼儿园里今天下午就热闹了起来,像举办一场隆重的盛会,老师们已经着手准备,需要的东西太过丰富,老师们甚至召集了许多家长去帮忙。吹气球的、烤点心的、做拱门的,一时间好不热闹。我没能参与其中,但从家长群里老师传来的小视频不难看得出,这次活动,连家长们都异常期待,各个情绪高涨,行为积极。毕竟,这是一年仅有一次的,孩子的节日,也是家长与孩子们为数不多的互动机会。毕竟,只有这样的日子才能仪式感地把家长们召集起来。
只是,明天的亲子活动我并不能陪孩子参加,当其他孩子是爸爸妈妈陪伴时,明天,陪在宝贝身边的,是爷爷奶奶。
前几天,早在接到老师时,我就害怕这一天的到来,亦或是伤心。这是宝贝上学以来,或是参与集体之后经历的第一场活动,而我,却不能像其他孩子家长那样,陪在孩子身边。我甚至不敢想象,当宝贝看到其他的小朋友在爸爸妈妈的陪伴下做游戏的情景。会失落吗?会伤心吗?还是现在并没什么概念,即使爷爷奶奶陪着也并不会感受到不同?希望是最后吧,毕竟,大人的无能何必让孩子来承担后果呢?
想到了一个什么概念?留守儿童。我做记者期间经常采访的一类特殊群体,尤其到了春节、中秋这种传统节日,亦或是六一儿童节,孩子们的专属节日,报社总会特别关注这类孩子们的信息,也经常组织一些公益活动,比如经常会有社会上的爱心人士,托报社带给孩子们一定量的现金或是礼物、学习用品之类的。每当把这些东西交到孩子们的爷爷奶奶手中时,老人家总是特别激动的接过去,眼神中看得出无比感激。在这种情况下,经常是还不很懂事的孩子在一旁眨着大眼睛,疑惑发生了什么。
是的,传统意义上的留守儿童一般都附有同样的标签:贫穷。也几乎是同样的产生条件:爸爸妈妈迫于生活压力,无奈背井离乡,出门务工挣钱,为了省下来回价值不菲的车费,除了春节,这种大节的年根上才舍得回家之外,平时是不可能回家的。至于平常的节日,还是孩子的节日,更不可能在考虑范围之内。
讽刺的是,并不算生活所迫,也不在乎来回的车票,我的宝贝却依然成为了留守儿童。
与幼儿园里其他小朋友相比,宝贝使用的东西应该都是最好的了吧。在那个连五六线城市都算不上的一个小镇上,宝贝跟一群同龄小伙伴生活在一起。其他孩子的父母也都是普通工人,一个月拿着几千元的固定收入,这次为了置办儿童节礼物以及招待家长们的点心水果之类的,需要征收10元公费,老师因此小心翼翼地在家长群里征求意见。
当别的孩子吃着当地集市上买来的酸大于甜的樱桃时,我已经给她寄去了烟台当地刚摘下的大樱桃。当别的孩子都喝着蒙牛伊利时,我从京东国际给她寄去了进口纯牛奶。当别的孩子用着二三十块钱一个的书包时,我从网上花几百元给买来了她最喜欢的熊大熊二。当老师说只需要给孩子买一个12色的彩笔时,我给她寄去了精致包装盒包裹的24色彩笔......
该多么感谢快递,这所有的都是“寄”,要是没有他们,我都不知道,作为一个母亲,还能做些什么。从没有想过能用这样的方式让宝贝活得更优越一些,我只是希望这样子能让孩子多一些快乐,亦或是在补偿,用物质弥补精神上的亏欠。这种行为,平时可以做得毫无声色。
只是,尽管如此,六一儿童节当天,宝贝依然成为了最贫瘠的那一个。
或许,从个人的角度来讲,不管到任何时候,都能为了工作如此拼搏,也是一件值得肯定的事情。只是,在孩子这里,该汗颜的也是父母吧?是父母没有能力承担起对一个孩子的陪伴,没有能力承担起一个孩子的精神需求。成长与迷失,家庭与事业,有时甚至是一道孤独的单选题。辛苦挣钱养家,朝九晚五,辛苦应酬,这所有理由看上去都冠冕堂皇,只是,然并卵。一边得到,一边失去。得到的或许并没有我们想得那么重要,而失去的最珍贵的却不能再重来。只是,谁都那么自私,以爱之名,行伤害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