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看见》

2019-12-07  本文已影响0人  墨墨_9637

离年末越来越近,年初的计划一年52本书阅读计划,似乎有些滞后了!只论读的话,或许已经够了,只是读后感,却少很多,原因只有一个——脑子懒惰。

《看见》买了很久,却一直放在书架上落灰。买的时候好像还是一本畅销书,灰落久了,畅不畅销不知道,没看见是一定的!

《看见》

这是一位记者对自己采访的追溯,或者说是一些采访背后的事的感受,作者是柴静,央视的记者兼主持。说实话,对她不是很熟,因为在过去,几乎没有关注过她的节目。

直到打开书,看了几个章节以后,觉得有些被打动,有些被唤醒,有些不可描述……

第一个被打动的是关于非典的《那个温热的跳动就是活着》。非典,一次可怕的经历,至今也是历历在目。因为在医疗系统工作,所以看看柴静描写的很多场面,都能形成画面。每天,普通人看到的是电视新闻中每天的疫情报告,数字文字。而作为工作人员,我们只想看到,有多少人痊愈了,那才是我们为之努力下去的希望。

回忆那个时候,虽然不再治疗一线,却也是站在预防一线,而那时所谓的预防一线,只是在省道的收费站给每个经过的车上的人来一枪(体温枪)虽然现在说起来没什么,但当时也是战战兢兢的,谁的生命不值得珍惜呢?

而文中最触动我心的一句话是:我们靠精神防护!

是的,很多人看到了当时的医疗预防,开始吐槽,甚至谩骂,可是谁又想过,当非典病毒侵袭而来的时候,他们,才是最容易被感染的!难道他们不怕死吗?

还有一篇《双城的创伤》,调查的是一个叫双城的地方,出现了一周之内同一班五个小学生连续服毒自杀的耸人听闻的事件,而媒体则简单的将事件归于邪教。

经过深入的调查,才知道,事件的发生源于孩子们对青春期的无知和茫然,孩子与家长之间无法沟通的困扰,孩子与孩子间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愫纠葛。迷一样的孩子的内心世界,却只能由孩子自己来承受和解析,因为周围没有能听见他们说话的人。

没有一件事会像我们看见的那样简单,没有一个人,是我们看到的那个样子。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