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小白启蒙宝典:用大数据揭露巨匠们的独家创作习惯

2019-04-29  本文已影响0人  戴小舞在成长

大数据与艺术创作距离有多远?

早在2013年,网上就出现了一个简单却很有趣的实验。有网友统计了号称“中国歌坛半壁江山”——汪峰的歌词,将他歌词里高频出现的词语,按照形容词、名词、动词进行编号和排序。神奇的是随机将这些编号进行选择、使用,稍加润色,就会变成一首“汪峰式”的歌曲。

大家可以参考下图,感受一下。比如“5201314”可以选出“青春,夜,爱,自由,天空,碎,绝望”,稍加润色,可以排成“曾经无望的青春,思念爱着的你,想与你自由的在天空下漫步,而今破碎的只剩绝望。”你也可以试试看,谱一首汪峰的歌。

通过这么一个小的统计,就可以活灵活现的模仿一位歌手的创作。那么如果是通过更严密的大数据统计,能否揭开文学巨匠们的创作习惯呢?

由美国作家本·布拉特所著《纳博科夫最喜欢的词》一书,就站在了统计学的角度,探寻了经典作品里深藏的规律;揭露了伟大作家的创作偏好;更如同文字侦探一般,将文学创作的蛛丝马迹一一找寻出来。而这些对于写作小白来说,更像是一部启蒙宝典,因为跟着这本书,就很容易找到一条晋级的快速通道,避免再犯前人犯过的错误。

本书作者本·布拉特通过自己擅长大数据分析,把冰冷的数学统计方法,灵活地运用在文化艺术领域,结果让人惊喜。只通过大数据和统计学爬梳语料,统计词频,对比解读,简单三步走,成就了一部扎实的“文学评论”。每一步都是从最小的文学单位——“词语”出发,破取了文学历史悬案,更将古往大家的创作规律探寻出来,让大家学习。

这实在是一件值得夸耀的事情。

那么本·布拉特发现了哪些规律呢?

一、辞藻华丽,形容词丰富的文章就是好文么?

不知你们是否发现,现今出现了很多浮夸的做法,比如“标题党”,“玩文字游戏”......他们让词语充满诱惑力。这样的文章,通常辞藻华丽,各种形容词堆砌,以至于让很多人认为这就是好文的范本。事实是怎么样的呢?

01.每一个词语都要去表达感情,要说清楚状态

朱自清先生在他的名作——《背影》里有一段描述:“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这段话用最朴实的语言描绘了父亲送儿子坐火车,跑到隔壁月台买橘子给儿子吃的场景。整段描述里没有什么华丽的辞藻,只是用最普通的话语,说了一件最普通的事情。为什么就能够成为流传后世的名著呢?

朱自清先生在这篇文章里,很细致的描绘了爸爸的动作,而这每一个动作都能呈现出父亲对儿子的爱还有隐藏着的,儿子对父亲的爱。这份爱落在了每一个词里,每一个父亲的动作里。每个词都把这样的状态,描绘的很清楚,这好过一大堆没有感情的形容词,堆砌出来的文章。于是这样一个段落,反而成了经典。

02.避免带来麻烦的词,总是有益无害的。

我们常会在自己的文章里,添加一些没什么用处的词语,甚至段落。这些多出来的词语,很容易让人反而读不清楚作者究竟想表达什么样的内容。

著名作家托尼·莫里森就在采访中多次表达过她不用副词。她告诫写作新手们:“我从来不写‘她柔声说道’这样的句子”。而是要通过花费时间和围绕篇幅进行温柔的描写,直到让读者感到温柔。”短短的副词,反而容易让文句变得迟钝。所以这样容易带来麻烦的词语,我们还是要三思而后用的。

简洁让作家写出好作品!

简单点的词语,离生活更近一些,这样才能让自己的文章成为一票好文。

或许,我们从很小的时候,就知道写作文的时候,不要把相同的字词重复太多遍,否则这就是一篇差的作文。观点一定要新颖,不能跟人家重合,否则就是陈词滥调。那么那些文学大家们有没有这样的问题呢?他们的文章就如何呢?

二、词语重复,有陈词滥调的文章是好文么?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选自——李清照《声声慢》。

这首词里面,最动人的就是一个一个叠词的使用,一个字再重复一遍,就产生了不同的感觉。

01.“首语重复”能让节奏感和力量感更强。

“首语重复”是一种写作的方法,刚才看到李清照的文章里,就把寻觅,冷清,凄惨的感受,用不断重重的方法,描绘出来。

我们看看丘吉尔首相的演说片段稿,We shall fight on the seas and oceans,

we shall fight on the beaches,

we shall fight on the landing grounds,

we shall fight in the fields and in the streets,

we shall fight in the hills.

很明显,“We shall”这样一个词组,在一篇文章里大量出现,但我们不能说这就是重复啰嗦。这段演讲,让听的人热血沸腾,就是重复带来了加强的效果。

那么,在中文的现代作品里,有这样的重复么?

以下是一首表达理想的小诗,不难看出,与首语重复方法一致,是不是很眼熟这样的修辞手法?与我们的排比修辞手法非常相似。

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

所以在文学作品里,这样的重复会加强修辞效果,增加文字的节奏感,让感情的力量更强烈。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文体都适合这样的重复。

《纳博科夫最喜欢的词》书里举例,经济学家克鲁格曼就尽量避免重复。为什么呢?因为作为一名经济学家,他需要叙述全面,避免风险,对自己的观点加以限定。需要澄清含义,所有重复会起到反作用。

不同的文学作品会有不同的要求,重复并不都是坏事,但也不能以一概全,只能因时而动。

02.让自己成为文学创作者,而不是文字继承者

英国小说家马丁·艾米斯曾对陈词滥调进行断言:“所有的写作都是向陈词滥调开战,不光是文笔的陈词滥调,也包括思想上的陈词滥调。”

陈词滥调的定义是“被滥用的词语”,根据马丁的看法,陈词滥调不但包括文字上的,还包括思想上的。

如果用统计学统计思想的差异,比较困难,但是对于文字上的比较,会容易一些。

本·布拉特统计了一组很有趣的陈词滥调词组实验,结果畅销书作家詹姆斯·帕特森荣居榜首。作为一位长居畅销书榜首的作者,居然陈词滥调也是数量巨大,这不禁让人非常好奇,他是如何一边使用大家都知道的内容,一边又创造了经典呢?

A. 标题简洁,用数字说明问题

帕特森作为图书市场的霸主,甚至引领了图书的潮流。他从书名就是以简洁,易理解而闻名,比如《第十一小时》、《不幸13》、《第七天堂》......我们可以看看,在自媒体时代,很多畅销文章的标题,也都会采取这样的方法,用一些数字放在标题里,让读者容易了解文章想要叙述的内容。

B. 引用名言,掌控自如

很多人会引用莎士比亚的话,于是这些经典慢慢就成为了陈词滥调。但是帕特森对此有一套自己的掌握方法。有时将名言原封不动的引入,增强观众的代入感;有时将名言稍加改造,成为自己的风格。这套收放自如的使用方法,也为他成为名冠世界的畅销书作家打下了基础。

看完帕特森的创作故事,不知你是否有感觉,对于那些被称为“陈词滥调”的词语,我们不应只是想着创新,写出不同的词语就是成功。更应该抱着一颗开放的心态,把那些精粹的文化被我们利用起来。我们要做的是文学的创作者,而不单单是文字的继承者。

三、虎头虎尾,好文不应该输在开头和结尾!

每一本书,作者都只能写一次第一句话。

这是一个多么珍贵的机会,通过第一句话,读者能迅速确定自己是否喜欢这本书。那么对于首句,本·布拉特是否做过有效的统计呢?首句是长一点,还是短一点?或者有其它选项?统计学的答案,或许可以参考一下。

01.开头无论长短,一定要“吸睛”

很多作者信奉,简短的开头蕴含力量,令人难忘。因此很多人也将此作为创作的信条。比如阿尔贝·加缪在《局外人》开篇就说:“今天,妈妈死了。”又或者是托马斯·品钦在《万有引力之虹》中“尖啸声划破了夜空”。这些经典的小说,开篇都是简短有力。

但是很多作者开篇却又很长,《麦田里的守望者》第一句话是“你要是真想听我讲,你想要知道的第一件事可能是我在什么地方出生,我倒霉的童年是怎样度过,我......”这长长的一段话却成就了经典。

于是长和短的开头,似乎就没有了定论,但是有一点我们要明白。

那些出人意料的,令人难忘的文字,都是拥有一定的独创性,都极具震撼力,只有这样才能开篇就吸引到读者。

02.结尾长短不一,一定要有“悬念”

《哈迪男孩》系列很受读者追捧,有一个重要的吸引力量就是:每一章都终止在情节半途,留下了很大的悬念。

《哈迪男孩》对于每章结尾的处理,基本都是用了“明显的悬念符号”比如感叹号,破折号,问号等。这样的冲击对于青少年读者是有很大吸引力的。

是不是句号就代表毫无悬念?柯林斯的《饥饿游戏》里,每一章最后一段,只有一句话的段落高达62%。这也就说明了,用一句话去留白,让读者不禁掩卷而思,后面究竟发生了什么?或者想想自己是否也有过相同的感受。

中国人爱用“虎头蛇尾”形容做事情开头很光彩,结尾却越来越马虎,导致草草收场。可是一篇长文,一本书,开头和结尾是读者重点关注的地方。所以,开头无论简洁还是长段,独创,有吸引力很重要。而结尾可以用悬念去让读者保持追剧的热情。虎头虎尾最重要。

说了这么多,我们不禁要问,数字的世界和文字的世界究竟是一种什么关系?为什么数字统计能够揭开文学创作的秘密。

其实我们这件事一直在做,总结前人的规律,让自己找到一条更便捷的路,或者走出自己的特色。

但书海浩渺,我们无法一一统计,于是这成了这本书数学统计的最终目的:

从文学世界里找到值得学习的。观察文字中的模式,欣赏这里面美妙的创意。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