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想感悟 获得读书让生活美好读书

《人类简史》读后感--人类从虚构故事开始

2019-01-11  本文已影响9人  星星点辰

大概在半年前,网络上看见有推荐这本书,起初也没怎么在意,以为就是叙述历史的普通书籍。后来,发现越来越多的人在知乎、简书和头条上推荐,推荐的理由也越来越令人好奇。

终于有一天,在百度里搜索了一下。

“一位年轻的以色列史学家尤瓦尔赫拉利,以不到五百页的篇幅,构建了全人类整个历史长河;用全新的视角,审视人类文明;综合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历史学和哲学方式方法分析历史进程;更是奇想妙喻、构思精巧的讲述了历史发展的背后规律。”引人深思,启迪世人。

作者也因这本著作,被誉为“旷世罕见的天才历史学家”。物理学上的牛顿、爱因斯坦、数学上的高斯、生物学上的达尔文、哲学上的康德,都是在“旷世罕见”的名列中享有殊荣。因此,又怎么能错过这本巨著。

2018年11月27日,拆开封皮到2019年1月1日看完后,就像是推荐序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高毅所说的一样,“而这一看,我就立刻“着道”了——拿起了就放不下,几乎是一口气读完。”

而读的过程中,有很多问题,止不住的想去思考,这些思考也就有了这篇读后感。下面从我个人感兴趣的六个话题,总结一下,对这本书的感想。

一、人类最大的成功

人类最大的成功是什么?

如果,在没看这本书之前,我可能会泛泛的回答是“人类最大的成功是利用人类的智慧,征服了地球上的全部生物体”。

然而,《人类简史》这本书,却升华了我认识,即那最本质而又简单的事实。

回到现实生活中,来思考一个问题,叱咤风云的马云,他成功靠的是什么?

有人说是“互联网时代的机遇”;“马老师个人的见识”;“败家的娘们和剁手党”等等。

而我想,马云的成功和这本书的核心观点,是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马云,从名不见经传的老师,数十年间,变成了无人不知的商界大亨。最原始最本质的,我认为就是靠他“虚构故事”的能力。

《人类简史》前几章指出,在原始社会里,人类从一个没有什么特别的动物,到成为生物链顶端的物种,最重要的原因是,人类产生了语言。

语言的重要性,在于交流,然而语言交流也并非人类所特有。蜜蜂、猩猩或其他动物,也有自己的语言,为什么是人类的语言,最后成为了人类征服生物界的武器呢?

原因就在于,人类的语言产生了,最独特的“八卦功功”——讨论虚构事物的能力。

再看一看,当今社会中,大多数成功的企业家、经营者甚至是店铺老板,都是一个说服术高手,说服别人相信自己,说服别人购买自己的产品,说服别人和自己合作。如果一个连话都说不好人,想要取得成功,就是一件比较难的事情了。

在成功学中,说服术里有一条精髓是“讲故事“,而故事有虚也有实。

在人类的故事里,这些“虚构的事物”或许并不是空穴来风,像基督教人相信的“上帝”,伊斯兰教人相信“安拉”,又比如,法律、社会制度、政治、经济、文化等等,你能看到或触摸到它的存在吗?而这些“虚构的事物”却又确是存在,只是在人类的想象里。

书中用“标致汽车”的例子说明虚构故事的威力,也用社会学研究指出,“只要在150人以下,不论是社群、公司、社会网络还事军事单位,只要靠大家都认识、彼此互通消息,就能够运作顺畅,而不需要规定出正式的阶级、职称、规范。”

然而,一旦突破150人的门槛,事情就大不相同了。

智人跨过150人的门槛后,通过虚构的故事,规定组织系统,安排个体间的机制,就能征服同等数量,比人类个体强大的生物体。

甚至创造数万居民的城市,都很有可能就在于虚构故事,就算大批互不相识的人,只要同样相信某个故事,就能共同合作,共同生存。

这也是原始信仰的开始,从信仰巫术到信仰上帝再到信仰科学,人类的进步就是这些“虚构的故事”在推动着。

二、文明的征伐

经常听说,某某人是个“自私鬼”,某某人是个“奸商”;似乎大公无私,雷锋精神,是所有人都应该具备的品质,被标上“自私”的标签,就是一种不道德。

而《人类简史》却明确指出,“历史从无正义”,从智人征服其他物种,到人类之间相互侵略,奴役剥削,残忍的杀害。本质上,都是那自私的基因决定了这一切。

“即使是在和平年代,贫富差距也会造成“有钱人住在独立、豪华的住宅区,就读专为有钱人提供的私立名校,能进到专门为有钱人提供的高到档医疗机构,这一点对于许多美国和欧洲人(中国人也是)来说,却似乎再天经地义不过。”

“但事实已经证明,大多数有钱人之所以有钱,只是因为他出去在有钱的家庭,而大多数穷人一辈子没钱,也就只是因为他出生在贫穷的家庭而已。”

穷人家,出生的孩子,还是得面对一样的问题:家境贫穷,教育缺失。

在这样的环境中,教育也多是为了统治阶级服务的,即使有少数能走到顶峰,那也是智力超群极少的部分。

而文明的教育,有一种说法,“文化,并不是某些人,为了剥削他人而设计的阴谋,而是因为种种机缘巧合,所出现的心理寄生虫,从出现之后,就开始剥削所有受到感染的人”。

“并没有证据显示,史上最成功的文化就一定是对智人最好的文化。而就像演化一样,历史的演化并不在意生物个体是否幸福。”

因此,这个观点也可以指出,个人的幸福与否,并不是个体所受的教育程度。而对于贫穷的人来说,最基本增加幸福度的方式,就是财富的积累,这样才能保障最基本的生活条件。

经济史上,亚当斯密提出,“人类全体财富的基础,就在于希望增加个人利润的自私心理。”,他其实就是告诉我们“贪婪是好的,而且我们让自己过得好的时候,不只是自己得利,还能让他人受益,礼己就是利他。”

因此,以后要说“自私鬼”和“奸商”时,就要注意了,权衡利弊,利益最大化,他们为私,也可能是为公。

三、事情的发展方向并不容易预测

“把握趋势,就是把握未来”;“在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这些耳熟能详的话,却很有可能是“马后炮的谬误”。

“历史的每个时间点,都像是一个十字路口。虽然从过去到现在已经只剩单行道,但到未来却有无数岔路口可走。

有些路比较平坦,有些路比较斑驳,而历史有时候,就是选了一些完全出人意料的道路。”

我们经常预测某些事情的发展,也总想找出一条预测的模式,以预测未来。

但是,历史成为学科特点之一:“对某个时代的了解越透彻,反而就越难解释为什么发生,是这个事件而不是那个事件。而如果对某个时期只是一只半解,就很容易受到结果影响,只看那些最后成真的可能性。”

真正最知道当时情况的人,正是最看不出历史走向的人。”而我们之所以研究历史,不是为了要知道未来,而是要拓展视野,要了解现在的种种绝非“自然”,也并非无可避免。

活在当下,对即将发生的眼前事做好,未来也就是现在。

四、穷人和富人

曾经,用“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和“家徒四壁”,这些个词语去描述穷人的生活,而一个普通生活的人,“简朴自律”、“勤俭节约”会被认为是一种优良品格。

而在这个年代里,这些品格都已经淡化了,人们越来越重视个人的欲望。

大街小巷,总会有那些诱人的广告语,高档奢侈的品牌服装配饰;让人变得更漂亮的美容化妆品;美味大餐、桑拿spa、豪车名宅等等。

这种消费主义观点,也正是倡导人们去购买,去消费,去享受。

而现在的大众心理,也不断的推波助澜“放纵对你有益,而节俭是自我压抑。”

政府也鼓励人们超前消费,贷款买车买房、刷信用卡,这和从前倡导的优良品德更是背道而驰。

再看看,今天的穷人和富人在食品方面的变化,在过去的传统农业社会,饥饿的阴影总是挥之不去。

然而到了今天,一大健康问题竟是肥胖,而对穷人的冲击比富人更大。

因为,富人懂得选择有机沙拉和水果奶昔,或者去健身房和专业教练愉快的解决健康问题,而穷人就没那么好运了,常常对油炸食品,汉堡比萨欲罢不能。

有钱人,最高指导原则是“投资”,而其他人最高指导原则却是“购买”,肥胖导致健康问题,这样减肥产品,又成有钱人投资的好项目。

消费主义伦理和资本主义道德,让有钱人就应该继续贪婪下去,投入更多的资本赚更多的钱,至于一般大众,则是要尽情满足自己的欲望和热情。温饱问题解决了,能去消费去享受,而最后,穷人还是穷人。

五、关于幸福

有段时间,特别想买一本关于“幸福”的书籍看一下,一直比较困惑,“幸福”是什么?

大脑里总是会呈现,像那些演讲者所说的,“幸福就是和自己所爱的人在一起”;“幸福就是家庭和睦,事业有成”;“幸福就是健健康康平平安安”等等。

可是,直觉告诉我,这些回答都太概括,定义的都太主观了。在这本书中,也终于让我全面了解“幸福”,也知道了“幸福”原来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

历史的进程,大多数的意识形态和政治纲领都在说追求人类幸福,而关于幸福,几乎所有学者和大众心中都多少有些模糊的定见,对于幸福快乐的真正来源为何还是不明就里。

研究历史的学者,很多都是从政治、社会、经济、性别、疾病、性、食物、服装等方面研究历史,但对对究竟如何影响人类的幸福,这是对理解历史的最大空白之处。

关于幸福快乐,该如何计算呢?

关于快乐,似乎都认为这是由各种实质因素(如健康、饮食和财富)建构出的产品。如果某个人更有钱、健康,就一定也更快乐。

而这一切真的是理所当然吗?

几千年来,早就有哲学家神职人员和诗人反复思索快乐的本质,而且许多人认为,社会、伦理和心灵因素对幸福感的影响,绝对不下于其他物质条件。”

一般对于快乐普遍接受的定义是,“主观感到快乐”,而如果这是内部的感受,又怎么才能由外部测量呢?

一种做法是直接询问受试者,问问他们的感觉如何。

目前有一项结论是:金钱确实会带来快乐,但是有一定限度,超过这个限度后效果就不怎么明显了。

对于快乐的研究发现,对快乐与否的影响,家庭和社群要比金钱和健康来得重要。

最新的一项发现,快乐,并不在于任何像财富、健康甚至是社群之类的客观条件,而是在于客观条件和主观期望之间是否相符。

几千年之前,先知,诗人和哲学家也早就说过,重要的是知足,而不是一直想要得到更多。

正因为人类的期望如此重要,想要了解快乐这件事的历史,就不能不检视各种期望的影响。

如果说,快乐是有由客观满足主观的“期望”来决定,那么我们社会的两大支柱,大众传媒和广告业,很可能正在不知不觉地让全球越来越不开心。

因为人们的心里的“期望”参照对象是那些明星、运动员和超级名模,你整天都会在电视,网络上和巨型广告牌上看到他们。

研究快乐的学科中,最让人震惊的是生物学,研究指出,我们的心理和感情世界其实是由经过数百万年演化的生化机制所形塑。

心理状态,是由神经、神经元、突触和各种生化物质,如血清素、多巴胺和催产素,构成的复杂系统而定。

我们能够快乐的唯一原因,就是身体内发出快感的感官感受。

从生物学角度讲,快乐和痛苦在演化过程中的作用,就只在于鼓励或阻挡生存和繁衍。

所以不难想象,人类演化的结果,就是不会太快乐,也不会太痛苦。

我们会短暂感受到快感,但不会永远持续。迟早快感会消退,痛苦会再来。

有学者认为,人类生化机制像个恒温系统,如果说快乐程度是有1到10分,有些人的生化机制天生开朗,就会允许自己的情绪在6到10分之间来回,大概稳定在8分附近。

而天生阴郁的生化机制,情绪在3到7分之间来回,大约稳定在5分附近。这两种机制面对的外界刺激就有很大的差别。

有研究认为,已婚的人比单身和离异的人更快乐。但这不一定代表,婚姻带来了快乐,也有可能是快乐带来了婚姻。或者更确切的说,是血清素、多巴胺和催产素带来并维系了婚姻。

那些生化机制天生开朗的人,一般来说都会是快乐和满足的,而这些人会是比较理想的另一半,所以他们结婚的概率也比较高。

和快乐满足的另一半相处,决定比郁闷不满的另一半相处来得容易,所以他们也不容易离婚。

如果对于生化机制天生忧郁的女生,就算真的找到好老公,也不一定就会比较快乐。

而是事实,如果从生物角度出发,我们就不用再浪费时间处理政治和社会改革、叛乱和意识形态,而是全力研究唯一能让我们快乐的方法,操控人类的生化机制。

新世纪的口号是:“快乐来自内心”。

而金钱、社会地位、整形手术、豪宅、握有大权的职位,这些都不会给你带来快乐,想要有长期的快乐,只能靠血清素、多巴胺和催产素。

六、生命的意义

生物学基本假设,“快乐对应于快感”。

调查发现,快乐不只是“愉快的时刻对于痛苦的时刻”这么简单。

相反,快乐要看某人生命的整体,生命整体有意义、有价值,就能得到快乐。快乐还有重要的认知和道德成分。

生活有意义,就算在困境中,也能甘之如饴,生活无意义,就算在顺境中也度日如年。身体感受快感和痛苦的机制都一样,而我们对于生活经验所赋予的意义却可能大不相同。

但是如果,从我们所知道纯科学角度来看,人类的生命本来就完全没有意义,人类只是在没有特定目标的演化过程中,盲目产生的结果。

所谓的快乐,很可能只是,让个人对意义的错觉和现行的集体错觉达成同步而已。

这个结论听起来叫人难过,难道快乐真的就只是自我的欺骗吗?

如果快乐是在于,觉得生命有意义,想要更快乐,就得骗得更彻底。

这么悲剧的结果,难道就没有第三可能了吗?

前面的论点都有共同假设:快乐是一种主观感受,而想要判断快不快乐,靠的就是直接问他们的感受。

而这种视“个人主观感受”奉若奎臬,认为这些权威最根本的源头,无论是好坏、美丑、应不应该为,都是由每个人的感觉来确定。

两千多年来,最看重快乐这个问题的,其实是佛教,佛教有系统地研究了快乐的本质和成因。

正因如此,最近越来越多科学团体开始研究佛教哲学和冥想。

佛教认为,快乐既不是主观感受到愉悦,也不是主观得生命有意义,反而是在于放下追求主观感受这件事。

根据佛教的观点,大多数人太看重自己的感受,以为快感就是快乐,不愉快悦的感觉就是受苦。然而这是大大的误解。

如果我们太看重这些内部的波动,就会变得太过执迷,心灵也就焦虑不安、感到不满。

苦的根源即不在于感到悲伤或痛苦,也不在于感觉一切没有意义。

苦真正的根源就在于“追求”,主观感受这件事,不管追求什么,都会让人陷入持续的紧张、困惑和不满之中。

因此,人想要离苦得乐,就必须了解自己所有的主观感受,只是一瞬间的波动,而且别再追求某种感受。

或者可以理解为另一种方式,在追求主观感觉到时候,已经准备好接受即将来临的苦,把快感当做快乐,一直这样下去。

就像一个比喻,生命在于心跳,当一帆风顺时,也就是挂的时候了。生命的意义,也就还是在于自己的选择。

而在我看来,正是印证了,对第一个话题的理解,人生一辈子就在于三种故事,第一种,别人给我们虚构的故事,第二种,我们给别人虚构的故事,第三种,我们自己给自己虚构的故事。

《人类简史》这本书,涉猎之广,内容之深,远不是一篇感想能概括的,还有很多引人思考的话题,比如,“农业革命是历史最大的骗局”“追求长生不死的吉尔伽美计划”;“科学和帝国的联姻为什么是欧洲”和“智慧设计法则人工基因计划”等等,都是很有深度和令人沉思的话题。

抛砖引玉,希望有更多的读者关注这本著作吧。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