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今醍醐灌顶!释迦佛陀与迦叶拈花微笑,集奥深意》
古往今来,“性空”二字害得多少人着了魔怔——既然花朵是空的,我还赏它作甚?既然容貌是空的,我还洗脸作甚?既然父母是空的,我还孝顺作甚?既然珍宝是空的,我还布施作甚?既然净土也是空的,我还修行作甚?内心由此而崩溃了。佛陀拈花,迦叶微笑,拈花微笑,看似玄奥,细按则深有趣味。喝的都是茶,来的都是客,今天我们来聊一聊“拈花微笑”。
迦叶尊者——周勇拈花微笑一词出自《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比喻彻悟禅理。佛陀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众人都不能领会佛陀的密意,唯有摩诃迦叶尊者破颜微笑,印佛心印,成为禅宗的初祖。佛曰:“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咐嘱摩诃迦叶。”佛陀拈花,迦叶微笑,迦叶尊者悟到什么了?悟了“真空妙有,妙有真空”。花朵尽态极妍,佛陀轻拈指尖,花香幽幽,让人的五蕴、六根都了知了花的存在。可是,花朵真的存在吗?是的,存在过,却无自性。
何谓“自性”?有自性的东西起码具备三个属性:独立的、单一的、永恒的。独立,是指它的存在不依靠其他的条件和周围的东西;单一,是指它没有主从或干支的分别,是不可分割的;永恒,则是指它是永远不变的东西。反观那花,它依赖阳光、雨露、土壤、种子等条件而生,可以粗分为花瓣、花蕊、花茎、花叶,并非永不凋谢,因此,花无自性。这就是“妙有真空”。细思量,尘世间的杏花春雨也好,海棠未眠也罢,再绚烂多姿、再流光溢彩,究其根本,哪样不空?
迦叶尊者——周勇迦叶之笑,在于他深谙“真空便能妙有”的道理——万物的“性”虽空,“相”却不空。佛陀既不否定物相,也不肯定自性。性与相、无与有,二者辩证统一。恰似人的生命:一方面,人一旦生下来,就会沿着婴儿、儿童、少年、青年、中年的方向一直生长;而另一方面,人一旦生下来,也会一天天的迈向逝去。但是,我们谁也不会笨到因为迟早要逝去而舍弃自身。既然如此,为什么要执于“真空”而忽略“妙有”呢?
对于空性,一位大德曾经开示过三个窍诀:一切万法什么都不是(妙有真空)。什么都不是,什么都可以显现(真空妙有)。什么都可以转变。重点在哪儿?在于转变。后人常把拈花微笑与《华严经》中的“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联系起来。莫道区区十字少,细细思量,境界无穷。花,没有自性,故而可以转变。在游人眼中,花是景色;在女人的眼中,花是爱情;在花农眼中,花是钞票;在蜜蜂眼中,花是食物;在小和尚眼中,花可能是大千世界。
巴帝拈花一笑世间亦然,因为没有自性,故而存在无数种可能。“人生如寄,多忧何为”在苏轼眼中,世间是旅店;“风威侵病骨,雨气咽愁肠”在李煜眼中,世间是伤心地;“英英妙舞腰肢软”在柳永眼中,世间又是花街柳巷。只要因缘具足,花与世界,便可转化无碍。
不仅可以转变,而且可以相容。我们既可以把三千大千世界放在花蕊上,也可以在一片叶子上照见十方三世诸如来。“芥子纳须弥,毫端现宝王”,这不是天方夜谭。立足于缘起性空,《华严经》中大小相容、广狭无碍的境界均可现前。无需诧异,万法既可转变,一切匪夷所思的事情就有可能实现。
禅宗善见微知著——在一朵花中,参悟大千世界;于一片叶里,领悟如来真义。有这样一则禅宗公案:宣鉴禅师从小出家,年轻时就能为人讲法,他对《金刚经》颇有心得,著有《金刚经·青龙疏钞》。由于他俗家姓周,世人称之为“周金刚”。听说南方提倡“顿悟成佛”之说,他很不以为然,便带着《疏钞》南下,准备破斥邪说。禅师途经一家点心店,腹饥,想买点心充饥。店里有位老婆婆,见禅师行囊很重,就问他:“你肩上担的是什么啊?”“《金刚经》的疏钞。”禅师回答。“你懂吗?”“不仅懂,而且讲过很多年。”老婆婆便道:“我有一个问题,如果你答得上来,点心分文不取。若答不上来,请到别家去买吧!经云:‘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不知你点的是哪个心?”
巴帝拈花一笑禅师一时语塞,只好背起行李继续赶路,但他心里始终不忘这个疑团。晚上,他来到龙潭禅师的寺院,拜访过后,临走时看到外面太黑,就返回取灯。龙潭禅师点了一根蜡烛递给他,他伸手接时,仍在思维白天的事。正在此时,禅师“扑”地把蜡烛吹灭了,当下宣鉴禅师恍然大悟。类似的公案在禅宗里有很多,它们看似充斥着家长里短、吃喝拉撒,实则深藏玄机。见微知著,一叶知秋,大概就是禅宗的修行风格吧。
佛陀嘱咐:“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禅宗不施设文字,不安立言句,直传如来心印,称为教外别传。微妙法门是离戏论的。戏论者,非理之言论,无义之言论也。戏论,就是用表达思想的语言和词汇认知的过程。大道至简,大巧若拙,越是深刻的情感越难用语言表达,越是精妙的法理越难用言辞描述。在这个不立文字、无有桎梏的境界里,你可以尽情思维、放飞想象,翱翔于广袤清明的虚空中,寻觅一切可能。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在迦叶的恬然一笑里,藏着不可思议的华严境界。
我尊敬的上师南无无量寿佛
我尊敬的上师南无无量寿佛
护我生世诸佛菩萨,我今用心里来称赞此功德,望此生不悔心归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