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宗教、人性、心理读书让生活美好宗教信仰

为使生命不单薄

2017-07-25  本文已影响11人  流羽

引言

尽管文字有其公认的用处,它还是有三项限制。最糟的是它们建造了一个虚假的世界,伪装了我们真实的感觉,而把人简约定型。其二,就算它们的描述是合理的正确,但描述并非即是被描述的事物本身——菜单并不就是菜肴。最后一点,正如神秘主义者所强调的,我们最高的经验几乎是不能用言语来描述的。

——《人的宗教》

好了,这就是我想放在前面的话,今天想聊的也是这本书——的前面一小部分,印度教和佛教。这么做,可以算是拾人牙慧之牙慧了。不过这书确实挺有意思的。

从这本书来说,我觉得印度教一定是处女座的,一个细致,高冷,智慧的强迫症。怎么说呢,其实这个教可不是什么人都能信。

(印度教神仙,莫名萌)

也不能这么说,主要是说接近神明也是要看天分的。什么样的天分最好呢,当然就是那些,当上CEO迎娶白富美走到了人生巅峰但是吃嘛嘛不香,搂嘛嘛不美的高富帅。

按他们的说法,这是顺利通过了欲望之路(我很想走一走啊),仍在追求更多见证的人。到这一步,生命是否拥有更多的东西,这个问题尖锐地区分了人们。

有当然是有的,就在于内在的超越,可是,欲望难道就不好吗?一个好宗教从来不是非此即彼的矛盾世界,印度教应该是个好宗教。所以,他们不这么看待问题。

欲望如同玩具:想到小孩子没有玩具,难免令人觉得悲哀。但是如果大人不能发展出比对洋娃娃和火车更有意义的兴趣的话岂不是更悲哀。

同样的道理,个人如果突破这种限制,欣然地享受着成功等感官的快乐,到了步入人生另一阶段,它们就不再有什么吸引力了。(我是兼并智慧与美丽的高冷宗教谢谢)。

(来呀,快活呀)

所以它不仅不谴责享乐,还藏有如何扩大其力量的提示。对于那些几乎专门追逐享乐、心思单纯的人来说,印度教所表现的只不过是能保证健康和繁荣的一种养生术罢了。

而对于另一些人,它详尽阐述一种感官的美学,其直言无讳的程度是骇人的。如果享乐是你所要的,不必压制你的欲望,以明智的方式去追逐它。

这样的冷静贯穿着印度教的始终,在提供了走向目标的四种道路(知,爱,工作,身心训练)之时,也同样提出了告诫。就拿瑜伽来说吧。

如果把一生拿来做这类修炼,可以使身体做到不可思议的事情,不过这些和悟道就没什么关系了。假如出自一种炫耀的欲望的话,那就更会妨碍精神上的成长了。

跟我们相关的,是那些用来结合人类精神和隐藏在其最幽深处的神的瑜伽。如何变成与梵天合而为一,并依之而生活;如何仍然留在尘世上却变成神圣。

(快来皈依吧!)

这也是在印度世世代代启发并神化人类精神的追求。而佛教又有所不同了,作为源出印度教的宗教,佛教在这本书里留下的只有两个字:自由。

(虽说一个地方出来的,总感觉这颜值不行)

因为宗教经常出现的六个特征——权威,仪式,玄想,传统,恩宠,以及奥秘。在佛教最开始的时候却都没有出现。

连佛陀也不过称自己为觉醒的人,这里没有印度教(以及其它宗教)所指称的神 ,也不分阶级而讲求众生平等。不过我觉得最有意思的,还是对矛盾的包容与超脱。

先说个不大相关的,关于佛陀的传说,再举个其它例子,想言明的是,佛教对矛盾的这种态度,实则是为了突破语言的极限,到达超越的起点。

传说佛陀出生的时候世界满溢着光;瞎子渴望看到他的荣光,以至于恢复了视觉;聋子和哑巴以忘神的喜悦谈论着那即将来临的事情;驼背的身子直起来了;跛子能走路了。

(成佛以后大概是这么个状态吧)

现在可以说实在的了,有些问题被我们的语言多么笨拙地提出来,以致问题本身的形成就预先排除了解答。得悟的灵魂在死后是否存在的问题,就是这一类的例子。

如果佛陀的回答是:“不错,它继续活下去。”听众们就会假定,我们现在的经验模式会持续下去,如果他说:“悟了道的灵魂停止存在了。”听众就会假定他将之归于整个的绝灭。

然而这些都不是佛陀的意图,在这种拒绝极端的基础上,我们不能确定地说很多,不过我们可以尝试来说点什么,在这个方面,禅宗应该是做的最好的。

感觉有些吊诡,主张“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禅宗,所留下的文字,往往传唱的还更广一些,比如那两首菩提明镜的争论,应当是家喻户晓了吧。

禅宗还表现了一种神圣的平凡气味:“你吃了饭没有?那你就去洗你的饭碗吧。”假如你不能在洗碗这么简单的行为上找到生命意义的话,你在哪里都是找不到的。

(禅,是一枝花,吧)

从这一点说,可以说它也完成着印度教的精神追求嘛。所寻求的不是要脱离这个世界,而是要把人送回世间——世界披在新的光芒下。

禅会带领人到哪里去呢?比如一位在京都修炼了七年的西方学生会说到:“我觉察不到什么不平常的经验。不过当你早上醒来时,世界似乎美丽到教你受不了”

说了,半天自由在哪里呢,在原初佛教(和小乘佛教)中,“我们必须自己走上正道,佛陀不过指示了道路”当然了,大乘佛教不这么看,不过这里就不论了。

(HI,你好呀)

其实佛教哪怕只有这些,我也觉得相当亲近和喜欢了,毕竟我也是个无神论者,当然了,也像佛教一部分人一样相信神性是在的。

先说这一鳞半爪的,毕竟本身不怎么信教,也不熟悉,挑自己喜欢的说,比如印度教对生命和世界的看法,佛教的四圣谛和八正道这里都是略过的,有兴趣的自己去了解嘛。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