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心则乱•心安自足
叔本华说,人是什么比人有什么重要的多,也比他人的评价重要的多,以明觉良知、完善自我、建立事功为导向,王阳明告诉世人一个观点:成功以物质为表征,但莫不是以精神为其来源。
事实上,一个社会不可能在缺乏良知和信仰的情况下,还能长期运转自如。人与人之间日渐消亡的信任,个体内心与日俱增的不安一一光明不直接惩罚不接受它的人,但拒绝光明停留在黑暗之中,这本身即是一种惩罚。
人如果厘清自己生命的意义,把全部的意念和精力都放在实践生命意义的征程里,那种酣畅纯粹的美,就是心学。
心安自足心即理,强调“心外无理”的同时,也在强调“此心在物则为理”,心中之理只有与客观现实发生联系才有意义。
心本体论,你能够把握的世界,才是你真实的世界,并非越大越多越好,而是你把握的确定性越高越好,越高越真实。心外无物,除心所掌握的客观世界,其它对你不存在任何意义。
良知即初心、仁爱恻隐之心,就是心对善恶的基本判断,每个人都有良知,但会受欲望贪婪虚荣心等的蒙蔽,没有发挥作用,这是本然。经过不断地学悟行,明觉良知,才能达到更高的境界。
致良知,止于至善,发挥最大功用。
一是向内求索,内省法,减少欲望,减少外物对内心束缚,回归本真;冥思、打坐,聆听内心声音,弄清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生活生命的目的,不断反思总结的人才能进步。
二是向外求索,在事上磨练,使自己的行动和自己的认识协调和谐,知而不行不是真知,行到恰当才是真知,这个过程就是致良知。
知行合一,致良知的过程不一定有行,行就是能证明你真正认同了良知。行的结果,又可以从知识上,心理上完善你的良知,避免知而不行、空谈理论。
通过行来加深对知的认识和肯定。知行合一,游刃有余。因为“心”就是你的世界,所以对“心”的干扰,就能达到自己的目的。一切战争都是“心战”,一切胜利都是“心胜”。
所以说心外无物,一个内心强大的人才是最强大的人,提高心的自由度、高维度,只有通过不断“致良知”,知行合一而达到内心强大,才能掌控个人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
太关心外物,失去本心自性,心为物役,而物变化无穷,则心必乱,起伏动荡,岂能静心安心。心役万物,追随本性,知足自乐。
心有一切,心空一切空,心迷一切迷,心悟一切悟;心邪一切邪,心正一切正;心乱一切乱,心安一切安;一切为心造,无心自解脱。
要平心,心平气和;要安心,心安神泰;要宽心,心宽体健;要松心,心松意闲;要随心,随心自然;要顺心,顺心百忧全消散;要有心,有心修炼日久功成;要无心,无心插柳柳成荫,成功就在无意间。
平安宽松心自安,一有一无登心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