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极限》读书笔记
这是两位日本女性作家的往来书信集。在出版社的穿针引线下,两位作家以书信的形式,在12个主题的明确方向引导下,展开表达自己的疑惑和看法。这两位女性作家的其中一位是《厌女》的作者上野千鹤子,另一位铃木凉美则顶着“前情色片女演员”的头衔摇身一变成为知名作家。
由于对于女性主义的内容也有所涉猎,因此预设了书中会老调重弹。但出乎我意料的是,这本书更多的是谈及铃木凉美作为一个“对男人已经心灰意冷”、经历过于丰富的现代女性对当下生活的困顿,以及出生于上一个年代的上野千鹤子对于这些困顿的看法。
其中让我感到有趣的点有这些:
1. 铃木凉美出身于书香世家,可谓“白富美”,却由于叛逆进入”夜班“行业,后来也涉足了色情片的拍摄。而在两位作家的书信往来中可以看到,女孩子对原生家庭的背叛,似乎最致命的打击是“性越轨”。铃木凉美试图用这样的“性越轨”来突破身为儿童教育家的母亲所有的可理解范围,去试探家人可以给出多少”无条件的爱“。而由此也引申出另外一个话题,是每一种类型的家庭,都可能带来不同程度的对孩子的影响。无论是甚为儿童教育家的母亲对于女儿的了如指掌,使得女儿深陷一种被透视被研究的不自主的困顿当中;还是像上野千鹤子说提到的家里人的不理解也可能带来另一种影响。我们都各自活在不同的遗憾当中,只不过这些遗憾的程度大小,对各自行为倾向的影响也会不一样。
2. 铃木凉美提到性工作者的“情色资本”。女性似乎拥有情色资本,但这个资本并不能通过累积经验而获取更高的报酬,相反,它是随着女性年龄的增长而逐渐衰退的。因此,上野千鹤子又解释道,“情色”不能作为女性的资本,相反,“情色”更像是一种商品,一种会随着时间流逝而折旧的商品。并且,还提到了重要的一点是,当下的情色经历,女性其实是需要用多年的经历去洗刷这份经历带来的影响的,因此这份“情色消费”还包含了“耻辱费”。它高昂就高昂在,它并不单单是支付女性当下的行为,还需要女性用今后多年的耻辱为此买单。这确实也让我想起了舒淇和徐若瑄。
3. 关于男性的置身事外。尽管当下男女似乎平等了,但男性似乎很轻易地就可以从一些事关男女双方的事件中脱身。从文章、陈赫,乃至最近的李易峰、罗志祥都可以看到,男性轻易地从“犯了全天下男人都会犯的错”里轻易脱身,而女性却长期被钉在了女性责任的柱子上反复被鞭挞。她过得好还是过得不好,她有没有处理好孩子、爱情和事业的关系,她后来的生活无论是谈恋爱还是不谈恋爱,都会成为话题。而在这本书里提到的,上野千鹤子曾在网络上将“与不尊重自己的男人随意发生性关系”比作“把身体和灵魂扔进阴沟”,结果遭到以性工作者自居的女性抗议,而男人却毫无知觉这个“阴沟”是自己。女性由于堕落而玷污人格,而男性并不会因为光顾这些堕落女性而显得人格堕落。女性在关心自己的自尊受损的时候,却居然没意识到这个造成自己自尊受损的人是谁。这也使得女性在反复内耗、反复被社会舆论左右的同时,男人却无知无觉,依然保持迷之自信。
4. 关于恐弱。铃木凉美在书信中提到,由于自己的经历是自己选择的,因此不能够称之为受害者。但她不畏惧被指摘,但是担心由于自己的言论,让其他女性受到伤害。在这个时候上野千鹤子指出她这样并非在真正地面对现实。她确实受到了伤害,无论在拍摄期间还是在夜班工作期间,无论是否自己自主选择的,受到了伤害就是受到了伤害。去正视自己的感受并且以自己的感受优先,不要畏惧去承认自己曾经是个受害者。这一点很值得玩味。”恐弱“,也使得我们”慕强“,这一点往往无法自己看出来,需要通过旁人的眼睛去挖掘。”恐弱“是无法忍受自己是个弱者,不愿被称之为受害者。这样的表现看似”好“,但也会带来另外一种后果,则是对他人缺乏同情心。无法正视自己的弱,他人的弱也会刺痛到自己。”恐弱“和”受害者情结“一样,都是对自身经历的不完全认识,都是需要纠正的视觉盲区。但这确实是需要他人的提点,才能有所意识。
5. 关于女性的“分而治之”。昔日对女性的“分而治之”,是在妻子和娼妇这两者的分类之中,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又多了一个“工作关系”的分类。因此在这本书中提到女性大概可以简单分为三类:尊敬对象(老师和同事)、保护对象(妻子和女儿)、性对象(娼妇和情妇)。而值得玩味的是这三类女性最好不要出现在同一具身躯之内,否则会造成角色混乱——“男人往往很抵触女人跨界”。
6. 关于女性主义的污名化。“很多女性觉得没有太大的必要批判父权制,因为她们在学习机会、就业环境等方面没有经历过显著的性别歧视,也觉得当受害者有些不合时宜,对言论限制也不那么感兴趣。”,“换句话说,她们觉得自己不属于那个群体,尽管曾受益于女性主义,但现在已经不需要它了”,“一群人认为“研究社会性别”比“研究女性学”更酷(当时人们普遍认为女性学是二流学问)”,“媒体一直在丑化女性主义,长期将女性主义者描绘成可怕的女人或讨人厌的女人"……真的是这样吗?在我们这个年代,似乎真的可以和曾经的不平等割席了,当代女性似乎在生活上拥有了比过去多得多的自由,于是社会声音开始倾向于:够了你们不要得寸进尺了。但当一个家庭里,孩子生病第一时间找妈妈,认为照顾孩子是女性的首要责任,而男人轻易轻易脱身时;当女性年老色衰后时刻被放大镜观察她的皱纹,而男人脱发顶着啤酒肚却被认为是正常生理现象时;当女性离开伴侣后被时刻关注她的生活动态时,她的一举一动依然在承受着某种社会凝视。
7. 关于“厌女”。至今我居然还听说有女生说自己是男孩子性格,喊自己叫“哥”,令我感觉不可思议。对于男女性性格的刻板印象居然依然存在。那些女的叫自己“哥”的,大多想表现自己不拘一格、大大咧咧的性格,而男的管自己叫“姐”的,大概率在暗示自己的性取向与女性相同,再配以阴柔的动作和声线,以拉近与女性的距离,借以激活“她经济”。但咱们其实也了解,真正的0其实不一定那么“娘”,“娘”的也不一定就是性取向特殊,甚至仅仅是行为倾向的特别而已,他本人也并不希望被套上“娘”的标签。性格就是性格,它不一定和性别有关联。
8. 关于“对男性感到绝望”。在这本书的往来书信中,铃木凉美不止一次地提到“对男性感到绝望”,并且问上野千鹤子如何不对男性绝望。铃木凉美之所以感到绝望,是她早就见过男人在欲望深处的嘴脸。而与此同时她也并没有升起一种需要靠一个白马王子来拯救自己的人生的想法,也就是说,她没有受到爱情神话的迷惑,就已经对男性充满了厌恶。这很像我们当代的一些90后女性。当女性拥有了独立生活的能力以后,同时爱情神话破灭,部分女性已经不打算依赖男性获得幸福生活,这使得一部分女性的初婚年龄逐步后移。女性不再被过去的“义务”和“神话”所束缚,说起来其实是一种进步。但上野千鹤子又说到,如果对男人失望,也许也会对人类失望。尽管现在存在各种各样的争执和权利上的争夺,这始终不是一种”绝望“的表现,不是一种对男性的”轻视“,反而是在不断的尝试沟通中,企图寻找出一种可行方案。个人认为这样的回答非常好。尽管过程曲折,但我们依然在尝试着改善当下的两性关系,这不是消极对待,而是一种积极的处理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