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法散文读书

“内卷”原来是康德提出来的

2022-09-02  本文已影响0人  老李的理性批判

“内卷”一词现在已经变成了热词,但是,许多人都不知道最早提出“内卷”一词的是康德。

“内卷”(involution)最早可以追溯至伊曼努尔·康德的《判断力批判》一书。康德将内卷论与演化(evolution)相对照起来,将两种概念分别指事物两种不同的演变方向:内卷指事物向内演变,内部变得越来越精细复杂,但对于外界未产生较大影响;演化指的则是事物不断追求与周遭环境协调甚至是调节环境的一种变化过程。(知乎)

经济学家韦森认为,“内卷”这个概念是德国哲学家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一书中最早使用的。使内卷化概念得到发展的是两位人类学家,一位是亚历山大·罗维奇·戈登威泽,他将一类文化模式达到了某种最终的形态以后,既没有办法稳定下来,也没有办法转变为新的形态,而只能不断地在内部变得更加复杂的现象称为“内卷化”。另一位是克利福德·格尔茨,在其著作《农业内卷化:印度尼西亚的生态变化过程》中提出。他在印度尼西亚调查时发现,爪哇岛资本缺乏、土地数量有限,加之行政性障碍等,无法将农业向外扩展,致使增加的劳动力不断填充到有限的水稻生产中,农业内部变得更精细、更复杂,从而形成“没有发展的增长”。格尔茨用“农业内卷化”来概括这一过程。

万维钢在《内卷”究竟是什么含义?》中说:“内卷”,英文叫 involution,最早的拉丁文写法还是康德发明的,跟它对应的词evolution,也就是演化。直观地说,内卷就是“向内演化”。简单说,内卷是低水平的复杂化。向“内”演化,越来越精细越来越复杂,其实都是几个固定模式的重复,没有能跳出模式的创造力。精细真是越来越精细,但是只有时间花费和意志力消耗,没有创造力,是低水平的复杂。内卷的关键不在于有竞争,而在于“向内演化”,是精细化,是低水平的复杂。内卷真正的解决办法是创新,应该不断学习真正的新思想才行。把几百年的老思想用新词包装一遍再拿出来用,这也是一种思想上的内卷。

在《批判力的批判》一书中,康德这样写道:预定论也可以有两种不同的处理方式。就是说,它把每个由同类的东西产生出来的有机物要么看作离析出来的东西(Edukt),要么看作产生出来的东西(Produkt)。作为单纯离析出来的东西而生殖的这个学说叫作个体的预成学说;作为产生出来的东西而生殖的学说被称之为新生论学说,也可以称之为种类的预成学说,因为生殖者的产生能力毕竟是根据它们的种族所分有的那些内在的合目的性素质而预先形成了的,因而那特种的形式是潜在地预先形成了的。与此相应地我们甚至也许可以把相对立的个体预成理论更确切地称之为退行论(或套入理论)。(《判断力批判》,邓晓芒译,人民出版社 2002 年 12 月版 277 页)

康德以上所说的“个体的预成学说”,英文翻译过来时就将它叫做“Involution theorie”,与今天的“内卷”是一个词,不同的中译本将它译成“退行论”、“套入论”等等。

这种学说是关于胚胎发育的一种假说,认为卵细胞或是精子中存在着生物体发育的雏形,即生物体的各种组织和器官。胚胎的发育只不过是从这些雏形中“离析”出来的,“离析”的过程是一个精细化和复杂化的过程。

这种“先成论”与“渐成论”,也就是以上康德所说的“种类预成学说‘形成了不同的观点。“渐成论”:1628年英国医生威廉哈维(William Harvey, England, 1578-1657)在他《论动物的生殖》一书中提出:“每一种动物在发育过程中,势必次第通过它的种族系统上所有的各种形态,由卵而虫形,而胚胎……然后抵于成形。”德国胚胎学家沃尔夫在1759年发表的《发育论》中也认为,在胚胎并不存在预先形成的“小体”,其有机体发育是从极简单的微小突起——“小胞”或“小球”等逐渐发展出来的。渐成论认为从受精卵至新生个体的生长及发育是渐变过程,即生物有机体的各种组织和器官是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由原来未分化的物质发展形成的。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