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管理的本质,教你充分利用你的时间
一个人如何对待时间,决定了他可以成为什么样的人。
本文是结合知乎大神采铜大大的新书《精进,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与作者这些年来对于时间的想法与实践而写成。从时间管理的核心理念分析等方面讲述了应如何对待时间,如何正确的使用自己的时间,怎么平衡生活与工作,为什么我们总觉得时间不够用等。
以下是本文目录
目录:
一.对待时间的态度
郑重
平衡时间观
更好地对待时间的建议
二. 如何解决近期未来和远期未来的冲突
五年计划
解决生活中两种未来的冲突
正确的解决方式
三.把时间花在值得做的地方
评估事情的角度
长半衰期事件指南
辨别生活中的“信息噪音”
多读经典的原因
四、为什么我们总觉得时间不够用
时间管理的弊端
时间不够用的原因
解决办法
我们每个人都以不同的态度对待时间,有些人是茫然的,他们有大把的空闲时间,却不知道干什么,整日荒废度日;有些人以焦灼的态度面对时间,永远有做不完的事,自己的生活没有一点空隙;有些人以无助的态度面对时间,他们知道自己有很多事情需要去完成,却在行动上停滞不前、、、、、
一.那么,我们应该以一个怎样的态度对待时间?
郑重
时间管理的前提就是你对待时间的态度,以郑重的态度对待时间,你才会意识到时间的重要。
那么,什么又是郑重?
先要给大家介绍人具有的五种时间视角
积极过去视角——这样的人以积极的心态回看过去,他们珍惜过去,怀念过去美好的时光,以感恩的心态对待过去发生的事,但是这样的人容易忽视当下的快乐。
消极过去视角——这样的人以悲观消极的心态回看过去,这样的人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享乐主义视角——这样的人更容易感受当下的快乐,对未来和过去考虑较少。
宿命论视角——这样的人,认为生活中发生的一切都是上天安排好的,自己无能为力,只能顺从和忍受外界的安排。
未来视角——这样的人具有前瞻性,关注未来有待完成的计划和目标,但是对现在生活中的快乐与幸福关注较少,所以幸福感并不强。
平衡时间观
真正正确的,适合人全面发展的时间视角是什么,就是平衡时间观。
这种时间观,是来自于积极过去视角,享乐主义视角与未来视角三种时间视角的混合,在不同的情境下,采取不同的时间视角。例如:在我们工作,学习时,以未来视角,去关注那些我们需要去完成的计划和目标,无疑是最正确做法。而在日常的生活,在那些本该属于你的那些闲暇时光中,以享乐主义视角,去享受当下的快乐,这才能让我们体会到生活的乐趣。而在与亲人,朋友相聚时,如果我们用积极过去视角,去回忆过去中那段美好的时光,则会为这份相聚增添更多的温情。
林德沃提出:“具有平衡时间感的人内心具有‘延伸的当下感’。”这样的人,既可以从当下来审视过去,也可以视未来存在于当下,具有囊括过去和未来的包容性。郑重是这样一种态度——不敷衍,不迟疑,不摇摆,认真聚焦于当下的事情,自觉而专注的投入。
所以,平衡时间观是真正需要掌握的时间观,也与上面提出的郑重的对待时间的态度不谋而合。
1.生活在当下——不瞻前顾后,不左顾右盼,不患得患失
2.严肃地对待时间——审慎,郑重地思考时间对我们的价值并利用它
3.留意自己拥有的空间并享受它——找到自己的独享时刻,不要疲于奔命。
4.反思和自己和其他人的时间视角——认识到自己和他人的时间视角,换位思考。
5.从现在出发链接过去——过去并没有远去,它对现在仍然有意义
6.并不完全沉浸于过去——比过去更重要的是现在
7.制定实现目标的计划——未来视角让我们的行动更加有序
8.平衡计划和非计划时间—在未来视角和现在视角之间找到平衡
9.视未来存在于当下——未来并非遥不可及,它就出现在即将到来的每一份每一秒
10.对未来保持积极的态度——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未来,可以让我们更有行动力
二.如何解决近期未来和远期未来的冲突
我们每个人的未来都是由两种未来组成的,远期未来和近期未来。而两种未来又有很明显的思维差异。
远期未来——以抽象,概括的方式思考目标,但具体的可实施的部分较少。想的更多的是要去做什么,而不是怎么做。
近期未来——情景更加具体,实施步骤清晰,想的更多的是怎么做,而不是要不要做,为什么做。但是从远期未来的角度看,一些近期未来的目标可能不是最重要的。
这两种视角都有一定的利弊,当你在做远景规划时,你会更加关注目标的意义和价值,但是会更少的考虑目标的可行性和实施的步骤。当你做近景规划的时候,你的目标可行性强而且操作步骤齐全。但是我们往往会倾向于那些更有把我,更加熟悉的事情,而回避那些更有挑战的事情。
那么如何解决这两者间的冲突呢?
“想想五年后你会干什么,过着什么样的生活。”
两年,三年太短,八年,十年变数又太大,你很难看清楚。而五年,则是一个很好的时间段,他可以让你以实施的角度去考虑未来,又由于时间太长,你会更考虑一件事情的长期价值,而不是容易程度。同时,你会更加切实的考虑可行性与具体操作步骤。
从个人的角度来讲,我们很少有人真的仔细思考过,我们的未来可实施性与个人意愿,不妨从现在开始,去做你自己的主人,尊重你灵魂的自由,发觉你自己想要的东西。这个世界上多的是短平快,付出马上就有回报的立竿见影的事,也多的是需要长期投入,靠矢志不渝的坚持才有达成的事,只不过,对于前一种人们常常趋之若鹜,对后一种人们却唯恐避之不及。正因为如此,才有做后一种事情的必要。
现代社会,拖延症已经成为了一种虽不致命,但却传染广泛,难以根治的病症。有多少人被拖延症所折磨,乃至对自己的生活产生了非常重大的影响。
但从别的角度考虑,拖延症一些时候可能就是由于两种未来的冲突所引发的。一些时候,我们给自己定下了一些意义重大,但却有些抽象的远期目标,每当我们想要去实施的时候,近期未来可能就会遇到一些实际的阻碍,这时,我们可能就会偏向于用一些便利的替代性活动去逃避我们将要去实现的远期目标。例如,没完没了的刷微博,看动态等等活动去逃避那些重要的事。而每当我们发现已经浪费了这么多时间,但却什么都没有完成,我们就会用一种错误的应对方式——不断地去强化远期目标对于自己的意义,想要自己在压力之下可以更有动力。但斯坦福大学关于自控力willpower的课程提到:压力越大,自控力越薄弱,你便越难以控制自己。这就导致我们在拖延的沼泽中越陷越深,难以自拔。
正确的解决方式,则在于我们正确的去思考远期未来和近期未来。对于远期未来,我们应该减少对于价值和意义的强调,不去频繁的担心如果目标没有完成应该怎么办。而将思维转换为实现目标的具体途径,把注意力放在那些可立即实现的行动上面。
对于近期未来,我们应该提高逃避的成本,使简单且惯常的替代性行为变得麻烦。例如:你愿意玩手机去逃避,那么你可以实现把手机锁起来,或者不带手机。诸如此类只要可以增加你替代成本的行为,都可以采用。
三.把时间花在值得做的地方
我们总是将时间花在一些并不值得的事情上面,而不去做那些真正对我们的未来和人生有价值的事情。当代人最经常陷入两个“无能”。
选择无能——我们很难判断事情的重要性,以选择应该优先去做哪一件事。
执行无能——我们明知道什么事情重要,但是我们会拖着这件事不会去完成。
想要去改变这两个无能,我们首先要去正确的评判事件的重要程度。
评估事情的角度
收益值——一件事在当下给我带来的收益大小。
收益半衰期——这项收益随着时间而衰减的程度,半衰期长的时间,其影响会持续很久。
根据上述两个标准,所有的事情可分为以下四类。
高收益值,长半衰期事件——找到真爱,学会一种有效的思维方式。
高收益值,短半衰期事件——玩一下午手机游戏。
低收益值,长半衰期事件——练一小时书法,背单词。
低收益值,短半衰期事件——漫无目的的地刷微博,挑起一次网络掐架。
那我们又应该如何去选择我们日常生活中,真正需要去做的事情呢?
采铜法则——尽量少做“短半衰期”的事。
这个法则的关键在于,不要去在乎这个事情当前的收益值大小,只要收益值可以叠加,就可以做。只要对长期发展有益处的事,就可以去做。
长半衰期事件指南
建立和维持相互信任的关系
保持和促进健康
获得高峰体验
寻找和获得稀缺性资源
反思和总结个人经历
训练实践技能
积累可信的知识
提升审美品味
构建新的思维模式
当今社会,充斥着碎片化,无价值的信息,而这些信息实际上构成了一种信息噪音,无论是对我们的生活,工作,还是思想的深度的提升。都是百害而无一利,那么,我们又如何能从庞杂泛滥的信息中分辨出哪些是有价值的信息,哪些又是信息噪音呢?
方法:评估信息价值的时间长度。即判断你所接触到的信息的价值所能保持的时间长度,由追求“即时兴奋”转换为追求“长久受益”。你主动过滤的信息越多,也就意味着,你越有富于的时间、精力甚至脑力来寻找和领会那些真正有价值的信息。并且可以借此引出下一部分——读经典的意义
多读经典的原因
经典作品,可能是包含了某种接近“事物本质”的东西,根源性的东西。一部经典作品是每一重读都好像初读那样会带来发现的书。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不会耗尽它要向读者说的一切东西的书。经典作品中包含前人的智慧,可以带给我们不曾经历的过感悟,不曾想到过的思想。一部经典作品,就像是一道光源,会照亮你心中,不曾被照亮的部分。
当我们对泛滥的资讯保持警惕,把更多的目光投向那些被时间之尺筛选过的经典作品上,可以避免无谓的躁动。读经典作品,就像把那些优秀的历史人物加为了微信好友,捧读他们的作品,就如同刷朋友圈,这时也许你会发现,这个朋友圈或许比现实中的更加引人入胜。
当我们用“时间之尺”丈量历史中的自己,与那些杰出人物相遇,交谈,你就会发现,与同时代作比较并没有那么重要,更没有必要在这种比较重自我怀疑,自怨自艾。人生那么短,路又那么长,走好你自己的路就够了。
我们生活在一个节奏非常快的社会。无数的因素推动着我们以越来越快的速度追赶上时间,由此营运而生的则是现在非常火热的“时间管理”让我们以各种各样的方法去计划,划分任务,提高自身的速度,以去追上社会的节奏。
我们之所以会感到时间不够用,是因为我们不知道“生活,只知道随着社会节奏而前进,找不到生活的重心,只能用更多的事情填充自己,不断的事情逐渐累积,自然会觉得时间不够用。
时间管理的弊端
我们本就是因为快而痛苦,时间管理却教我们如何变得更快。时间管理本身教会的我们只是技术,只能解决我们生活中技术层面的问题。但我们总会发现,即使应用了时间管理中的办法,我们还是会觉得时间紧张,还是会因为工作上的时间冲突而感到焦虑,还是不鞥安心的享受自己生活中的闲暇时光,而这一切的原因,只是因为时间管理只能解决表面上对于时间的利用率问题,而更深层次上的问题,例如:我们为什么要利用时间干这些事情的问题?则并没有得到解决。
原因可以简单的用两个定律来解释
历史学家帕金森提出的帕金森第一定律:工作会自动膨胀,直至占满所有可用的时间。
侯世达定律:实际做事花费的时间总是比预期的更长,即使是你预期考虑了侯世达定律。
人们无法预测的未来的意外事件总会频频发生,总会出现一些我们预期之中根本考虑不到的事情,一旦发生了这样的情况,我们预计的时间则就会与现实时间产生偏差,从而导致时间的不够用。更确切的说,时间不够用更可能是我们主观的感觉,而不是客观实际存在的情况。
解决办法
1.平衡时间观。还记得上面我们讲到过平衡时间观吗?降低时间不够用的这种感觉的首要条件,就是把工作与生活相分隔开。运用平衡时间观,在工作场合和生活场合采用不同的时间视角。(忘记的读者可以查看一下前面的内容)
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曾经说过:“做学问,做事业,在人生中都只能算是第二桩事,人生的第一件事是生活。我所谓的生活是‘享受’,是‘领略’,是‘培养生机’,假若为学问为事业而忘却生活,那种学问和事业在人生中便失去真正的意义和价值。”
2.把握好做事的节奏,区分求快的“事件”和“求慢”的事件
让生活慢下来的建议。
找一把公园长椅,坐下来,观察生活
躺在吊床里看星星
散步,不要方向
在完全静寂中看一本书
在阳光下小睡片刻
在烛光中洗一次澡
睡到自然醒
用有限的时间去完成那些应该去快完成的事。
做家务等体力劳动
完成常规的事务性工作
完成简单的执行性任务
注定无法达成共识的争吵和争论
购买物品
3.提升使用时间的深度。
我们经常会有这种感觉,当我们在看电视,玩手机,刷微博的时候,我们经常会有不满足感和空虚感,并且我们感受不到真正的放松,随之增加的只有时间流逝带来的内疚感与负罪感。我们拥有的时间很多,但是我们主观感受拥有的时间却越少,为什么呢?这正好可以用时间的使用深度来解释。
同样是安排闲暇的时间,坐在电视机前看电视的“被动式休闲”所带给人的满足感,就远远不如从事一项自己的业余爱好所带来的满足感。在看电视时,我们并没有倾情投入;而在进行写作,绘画等一些创造性活动时,则可以完全沉浸其中,甚至进入“心流”状态,所以说,我们从闲暇中获得放松和满足的程度并不取决于闲暇时间的长度,而是取决于其质量。
那么我们又应该怎么去做?
找到并保持至少一项长期爱好,减少被动式休闲的比例:例如,看电视,打游戏等。
以上,就是本篇关于时间管理技巧的全部内容。一个人如何对待时间,决定了他可以成为怎样的人。我们无法选择生命的长度,但应该尽力去拓展生命的宽度。
如果我的这篇文章对你有所帮助,请点击下方的喜欢,并且也欢迎关注作者,会定期更新一些有用的干货及小知识,您的每一份关注和喜欢就是对作者最大的支持。也希望与更多有趣的灵魂在这里相遇。
(ps:有任何地方不明确,或者作者出现了错误,也欢迎在评论区交流与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