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党建,育人才,助推乡村振兴战略

2018-06-13  本文已影响21人  旅游研究期刊

抓好基层党建是振兴乡村的基础,培育农村人才是振兴乡村的源动力。当前研究乡村振兴的文章可谓汗牛充栋,却多缺乏创新性和可操作性,对于“人才成长”这个关键亦缺乏深入探讨。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再美好的设想也需要人来实施,没有一定素养的乡村人才队伍,全面振兴乡村只能是美好的愿景。笔者在多年基层工作中,深感乡村人才,包括县乡专业理论人才、开拓创新人才、乡镇专业技术人才的缺乏、匮乏的严重性。

因为缺乏专业理论性人才,无法将国家政策与基层实践以接地气的方式有机转化,科学指引,具体落实难免“两张皮”。如今乡村振兴基本还存在口号宣传的层面,多数基层干部至今对乡村振兴的基本要求仍不甚了解,如何实现一二三产融合等更不知所以。

因为缺乏创新精神的人才,无法为乡村振兴提供原动力,等、靠、要的思想仍十分普遍。有的认为只要有钱就能办成事(就能振兴了乡村),有的认为只要上面给政策给项目就能事半功倍,更有片面的认为,搞个诸如“田园综合体”等高大上的模式就能全面振兴了乡村。

因为缺乏专业技术人才,农业技术推广等工作几乎空白,高效农业、产业转化无从谈起。以我县为例,虽为农业大县,但目前乡镇设置和下派单位里却没有一个农业技术部门,农业专业技术人员几乎为零。

乡村振兴落到实处,人才培育和发展是第一要义,必须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 进行大胆甚至非常规的制度创新。必须突破以往的人才发展理念, 形成前瞻性、有机性和战略性的格局与构想。通过创新乡村人才培育机制,增添乡村振兴动力。当然,这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巨大的系统工程,几句话不能说的清的。我所能理解的,尽可能要做到以下三点:

一、强化基层党组织学习

一要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和“四议两公开”工作制度。乡镇党委要指导村党支部制订出实际详细的“三会一课”议程,结合脱贫攻坚、环境整治等工作确定讨论议题和党性锻炼活动,确保各党支部的“三会一课”操作规范、主题突出、特色鲜明。

二要强化理论学习,提高素质水平。加大对乡村党员干部的培训力度,这种培训不只是引进来:即邀请农业专家为群众讲解种养殖技术,更要走出去:即培养和锻炼一批年轻党员干部到先进地区、发达地区实地参观学习,将新思想、新技术、新知识带到本地,促进党员干部领富带富。

三是扎实开展“主题党日”活动,切实加强对远程教育平台的利用,抓好党员技能培训和党性教育,进一步规范基层组织生活。

二、拓宽人才的进入渠道

一要把好乡(镇)村两级干部的进入关,从复退军人、致富能手的党员中选优配强带头人。

二要还要广纳有识之士,集结一大批乡贤、乡村医生、乡村教师、在外工作的退休干部、外出创业成功人士,通过成立乡村发展议事会、理事会等组织,为乡村振兴提供咨询顾问。

三要建立健全村级干部储备制度。可分别从上述有识之士和村“两委”换届落选人员中筛选一批年富力强、文化素质高的人员,作为村级后备力量进行重点培养。

四要创新干部考核机制,倒逼一些工作状貌抱残守缺,工作面貌未老先衰,工作状态不思进取的干部加强学习,加快理论知识的更新。

三、创新人才培训机制

要创办有利于乡村人才队伍建设的各类学校,以“第二学校”助推乡村人才成长。

一是以县级乡党校为重点加强对基层干部的培训。

与大学、中学、小学这样的“第一学校”相比, 党校是“第二学校”, 是具有辅助性和培训功用的重要场所, 广大党员尤其是党员干部可在党校获得很好的学习和成长机会。要建立县乡两级党校轮训机制,县党校每年对村支部书记轮训一遍,乡镇党校每月以“以会代训”的方式对村“两委”干部定期培训。今后, 应加大力量创建和发展县乡尤其是乡镇党校, 使其成为乡村党员成长的重要平台和培训基地, 以克服以往只有党员领导尤其是高层党员领导才有机会进党校学习的局限, 让乡村党员也有机会接受党校培训。这既有助于乡村基层党建工作的开展, 也是提高党员尤其是乡村党员干部政治觉悟和工作能力的捷径。

至于如何创办乡镇党校, 可采取灵活有效的方式方法, 可让外来的专家学者登台讲解, 也可让乡镇领导尤其是有成就的乡村党员讲解, 还可举行乡镇党员研讨会, 有针对性地解决乡村社会面临的各种棘手问题。总之, 乡镇党校要避免政治空谈, 而是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与具体的农村实际问题相结合, 力求在政治思想、文化教育、道德品质、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生态意识等方面整体推进。

二是以县级技术学校为依托建立有助于乡村人才成长的专门学校。

就目前情况看, 针对乡村的技术学校、职业学院以及农民学院也有一些,但整体而言并未形成规模,更未得到普及,而能将之下沉到乡镇一级的更是少见, 更不要说立足于乡村干群现代化能力水平提高的专门学校了。这就形成一个巨大的反差:广大乡村亟需培训的干群数量惊人,但真正为他们建立的专门学校却比较有限,能切合乡村干群实际情况者更是凤毛麟角。

因此,未来的乡村人才培育必须加大气力建立专门学校,以便更贴近乡村干群尤其是广大农民的实际需求。以乡镇学院为例,如能建立以乡村社会的政治、经济、法律、道德、文化、生态、艺术、体育等为中心的培训学校, 直接将广大干群作为培训学员, 实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培训学习, 乡村人才就会获得内生动力,从而克服过于依赖外援式人才的局限。

三是以村室为阵地成立农民夜校、冬校。

在镇村和县有关部门的指导下,利用村民业余和休闲时间学习知识、技能, 提高道德、文化水平, 培养艺术、养生兴趣, 提升美好和幸福指数。 在广大乡村人才培育过程中, 最为重要的是有自主性和创新性, 充分发挥基层干群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并采取灵活多样、生动活泼的形式, 以适应农村、乡村干部和农民更好发展的需求。

以村室和文化广场为阵地,直接面对农民进行教育培训,即是对毛泽东、梁漱溟等人早年创办农校、业校的传统继承,又可以满足广大群众对文化知识和文艺娱乐的需求。目前,广大乡村干群业余生活贫乏, 有的甚至陷于简单的唱歌、跳舞、打麻将,还有的误入赌博、吸毒歧途, 这势必导致乡村各种社会问题多发频发。在村庄创办各式夜校、冬校,既可改变这些社会不良风气, 又可让村民掌握农业和手工业等技术,还可提高其现代化生活管理技能,养成良好社会道德风气,培育充实、健康、高尚的审美趣味。这是一项立足长远、意义重大、功德无量的伟业。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