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姨
今天是回到运城的第六天,我的心情由刚回来时的兴奋,变成了不安,无聊、空虚、寂寞的感觉前赴后继地涌上心头,我开始怀念乡下,怀念我的小院,怀念和婆母在一起聊天的岁月……
凌晨又开始下雨,早上起来时,地已经湿湿的了。我想,如果是在老家,这时的我,应该站在廊下,听雨声滴滴答答;或者站在院里,看院中绿肥红瘦。可是,现在的我,只能现在楼上,居高临下地看公路上一辆辆汽车疾驰而过。
在老家,和婆母聊天时,她老人家给我讲了村里的很多人和事,我那时并没有认真听,左耳朵进,右耳朵出,嘴里哼哼哈哈地应付着,可现在,他们居然一点一点地涌入了我的记忆。
八姨是婆母嫁过来后的认识的,当时两家是对门,听婆母讲,因为灶台都在门洞,两家又是门对门,中间隔着一条两米宽的马路,所以她和八姨经常是一边做饭,一边聊天。时间一长,俩人就成了无话不说的好姐妹。
因为八姨的丈夫在家排行第八,所以村里人都叫她老八家的。至于她的名字几乎无人知晓。
我很早就从婆母的念叨里认识了八姨,知道了很多关于她的故事。
八姨的娘家在邻村,家里姊妹较多,她是老大。她的父亲是一名校长,所以家境较好。在陕西,婆母那一代人,女的识字的很少,而八姨不仅识字,而且是初中毕业。
我见到的八姨,是一个八旬老妇,身体瘦弱,因腰疼,平时走路总佝偻着身子。但她肤色白净,面貌清秀,脸上有少许皱纹。
八姨的丈夫曾经是一位军人,转业后进了西安的一家企业。在那个年代,能嫁给一个有工作的男人,是村里的女人梦寐以求的事。再加上娘家条件也好,所以,那时的八姨日子过得很是滋润。
可是,好景不长,在八姨最小的儿子出生没多久,丈夫就因病去世了。那时,她最大的儿子还没有上大学。八姨看着四个孩子欲哭无泪。
办完丈夫的丧事,八姨的老父亲来了,他问女儿今后的打算,是准备再往前走一步还是就守着孩子,守着这个家。八姨说:我就守着这个家,哪儿也不去。
老父亲叹了口气,走了。
从结婚初,八姨的婆母就一直跟着他们,丈夫去世后,村里很多人都暗地里劝八姨把婆母送到其他儿子家,八姨听了只是笑笑,对婆母依然像从前一样。直到后来把婆母养老送终。
八姨深知上学的重要性,自己再难,也要让孩子上学,男孩女孩都一样。后来,大儿子和两个女儿都考上了学校,只有小儿子因为贪玩落榜,留在了村里。后来靠种菜赚了钱,也在城里买了房。不过,他最喜欢的还是陪老妈待在村里。
如今,一切艰难都成为了过去,八十岁的八姨在家里,种菜,养花,给老儿子做饭。日子过得很滋润。